古史山东避讳地名研究
2011-12-26张美玲骆一峰
张美玲 骆一峰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古史山东避讳地名研究
张美玲 骆一峰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避讳盛行于封建时代,多是为体现帝王权威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在古人言谈和行文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秦汉以后,地名避讳变得越来越复杂。避讳的对象也由之前的单避帝王名讳,而逐渐扩展至被皇帝追赠的祖宗以及皇后、皇太子甚至外戚、重臣也加入了避讳之列。避讳的地名包括郡县、集镇、山川、河流、街坊、殿宇、庙堂、陵墓等等名称。
避讳地名;敬讳;恶讳;憎讳
在中国历史上,避讳盛行于封建时代,多是为体现帝王权威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在古人言谈和行文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因此对于避讳的对象、方式等均有一套繁复的规定,且随时代的变迁其避讳名目、规则等均有改变。《辞源》对“避讳”一词的解释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对孔子及帝王之名,众所共讳,称公讳;人子避祖父之名,称家讳。避讳之法,一般或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人名、官名、书名、物名等要避讳,连地名也要避讳。而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避讳即产生于山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具、敖二山(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十五里),以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避改为“乡”。至秦汉时期地名避讳正式成为一种定制,同时避讳也成为保护皇权和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秦汉以后,地名避讳变得越来越复杂。避讳的对象也由之前的单避帝王名讳,而逐渐扩展至被皇帝追赠的祖宗以及皇后、皇太子甚至外戚、重臣也加入了避讳之列。避讳的地名包括郡县、集镇、山川、河流、街坊、殿宇、庙堂、陵墓等等名称。唐宋时期,官方重忠孝礼仪,因此又增加了对孔子、老子、孟子、关公、朱熹等圣人和贤人的避讳,至此避讳达到了高峰。唐宋以降,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出现和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反封建意识的增长,到明清时期地名避讳便日见减少。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至此体现了封建皇权精神的地名避讳制度终告结束。
若按避讳对象来分,地名避讳可分为二种,下文即以历史时期山东地区曾出现的避讳地名说明:
第一种即敬讳,即因出于尊敬和亲近的感情而产生的避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为君父尊亲圣贤的敬讳成为了历史上郡县地名更改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汉景帝名刘启,因此天下地名中带“启”字的均改为“开”,于是改启阳县为开阳县等;汉光武时避叔父刘良讳,改寿良县为寿张县等等;避太子及圣人讳的有,隋文帝太子杨广,因此改天下带“广“字地名,如改广川县为长河县,改长广县为胶水县等;宋时避孔子讳,因此凡地名中带“丘”者均更改,如改龚丘县为龚县,改瑕丘县为瑕县等。
更改后地 名 今地 改名原因 未更改前地名及命名方式开阳县山东临沂市北 汉避景帝刘启讳 启阳县 春秋时齐启阳邑寿张县山东东平县西南东汉避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讳 寿良县 春秋时齐寿邑、良邑长河县山东德州市东 隋文帝避太子杨广讳 广川县 因县有长河穿过胶水县山东平度市 隋文帝避太子杨广讳 长广县 无考清泉县山东临沂市 唐避高祖李渊讳 清渊县 即清水别称鱼台县山东鱼台县 唐避代宗李豫讳 方与县 春秋齐方與邑武阳县山东莘县西南朝城镇唐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讳 朝城县 古朝城万安县山东郓城县 唐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讳 郓城县 郓为先秦古国,春秋时为鲁邑辅唐县山东安丘市 唐以旧县名与安禄山同改 安丘县 春秋时莒渠丘邑鄄县 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朱温父朱诚讳 鄄城县 春秋卫鄄城邑,战国为齐邑聊邑县山东聊城市 唐避后梁太祖唐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讳 聊城县 春秋时齐聊摄地须城县山东东平县西北后唐避太祖李国昌讳 须昌县 商时须句国莱阳县山东莱阳市 后唐避太祖李国昌讳 昌阳县 县在昌水之北博兴县山东博兴县 后唐避太祖李国昌讳 博昌县 春秋时齐博昌邑德平县山东临邑县北 后唐避太祖李国昌讳 平昌县 汉侯国后为县河清县山东冠县东 后晋避高祖石敬瑭讳 堂邑县 古有堂邑齐城县山东高唐县 后晋避高祖石敬瑭讳 高唐县 春秋时齐高唐邑胶西县山东安丘市 后晋避高祖石敬瑭讳 辅唐县 美愿彰信军山东曹县西北 后周避太祖郭威讳 威信军 美愿美愿 山东兖州市 宋避孔子讳 瑕丘县 春秋时鲁负瑕邑龚县 山东宁阳县 宋避孔子讳 龚丘县 古龚丘城清阳县山东济阳县 金避卫绍王允济讳 济阳县 县在济水之北宁阳县山东宁阳县 金避宣宗父允恭讳 龚县 避讳海丰县山东无棣县 明避成祖朱棣讳东无棣县无棣县分庆云县山东庆云县 明避成祖朱棣讳西无棣县无棣县分乐安州山东惠民县 明避成祖朱棣讳 棣州 州治无棣县境
据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1]中载历史时期山东地区共出现因避讳而更改的(州)郡县共计26个,其中避帝王讳而改名者(包括后世追讳)10,避追赠的祖宗及外戚重臣等改名者11,避皇太子讳者2,避圣贤讳者2,其他1(详细见下表[2]1)。
第二种即恶讳,多是指出于憎恶、畏忌等心理而形成的避讳,其形成的原因不同于第一种敬讳,是意图通过避讳而远离被避讳者或避讳事物,从而从心理上达到远离伤害的目的。而恶讳又可分为忌讳和憎讳两种。所谓忌讳,即出于迷信,人们会主动选择避开不吉之物。历史上山东地区由于忌讳而更改地名的例子也有不少,如因避五行吉凶或因五行相克改名即有一例,滋阳县,“本宋嵫阳县,明成化间城中多火,欲以水压之,故改‘嵫’为‘滋’”[2];还有一种是讳不祥字,历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子孙万代均可为帝王,因此行文喜欢用“美”字而弃“恶”字,这在地名的命名上也能体现一二。如东明县,本汉东昏县,王莽不喜“昏”字,故改东明县;汶上县,金泰和年间置县,县本处于汶河下游,古人取名“喜上恶下”,故名汶上。
另外在忌讳地名中还有一种是因谶语而改名的,但因此种地名在山东并未出现,故此处略去不论。
而所谓的憎讳,即出于憎恶之心而更改。这种地名比较特殊,考历史上山东境内的这种避讳地名只有一例,即上表中因安史之乱,唐因安丘县与安禄山姓同,故改县为辅唐县。
还有一种更为少见的地名避讳方式即不更改用字但将地名原有的读音更改,可称之为更读避讳地名,广义说这种避讳地名也应属敬讳地名,而这种地名只在山东有一例。东汉末,陈蕃子陈逸为鲁相,为尊父讳“蕃”,改境内蕃县为蕃(音 pi)县[3]。
[1]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本表中避讳地名均采用《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中所统计,今地释名则参考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建置志·滋阳县》,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 167 页。
[4]《宋书·州郡志一》云:“蕃令,‘汉旧县,属鲁。……蕃音皮,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北京:中华书局,1974。
张美玲(1984-),女,辽宁省葫芦岛市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信仰;骆一峰(1985-),男,山东省海阳市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