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11-08-15李庆朋刘文林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课受教育者吸引力

李庆朋 刘文林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已经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1]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灌输式的强制性教育,缺乏细雨润物的渗透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状况不容乐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研究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主要包含两种力:一是在教育者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散发的吸引力;二是受教育者的主动靠近力。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依托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运用各种教学媒介,激发受教育者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互动中去,进而形成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的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已在各大高校轰轰烈烈的展开,然而与高昂的人力、物力投入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产出比”较低,缺乏实效性。究其原因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教育形式化、模板化,缺乏内在活力。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的表现:(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表现出怠倦乃至厌恶情绪,积极性不高。教育者照本宣科、人浮于事现象严重,课堂缺乏活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甚至抵触情绪较大。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休息放松时间”,旷课、迟到现象普遍,上课睡觉、交头接耳现象严重。(2)教育过程主要靠强制性的灌输进行,一旦脱离强制性便会失去效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于行政、权威等外部力量来约束,教育政治化、严肃化、仪式化现象严重,缺乏内部动力和内在活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者重视度不够,工作不到位

1.学校方面。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重视不够,认识偏颇。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且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学校面临的学业、就业压力致使往往以牺牲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代价去换取学业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解读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手段和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途径,因此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未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引力。

2.教师方面。教师的理论功底、思想修养、言谈举止、授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和接受程度,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强弱。然而,一方面由于教师存在“软任务论”思想,重科研软实力轻教学硬实力,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领悟的透彻性不够,缺乏激情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导致讲课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缺乏吸引力。

(二)受教育者自我教育需要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实现,既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力又靠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下的主动靠近力,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努力和配合。与被动式教育相比,自我教育方式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学业压力的加大以及自身的惰性,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教育意识不强,自我教育需要缺失。不能积极主动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向思想政治教育靠拢,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主动追求进步的“内力”,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缺失。

(三)教育内容刻板陈旧、过于政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众多不足之处。首先,政治性过强,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考量,理论与实践相脱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演变为一种政治灌输的途径,未能将“主流话语”体系根据时代的发展给予最新的解读,进而阐述并解决现实问题。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得学生产生怀疑乃至厌恶情绪,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缺失。其次,内容刻板陈旧、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和内在活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思想政治老一套,千篇一律没创造,宣传国家赞扬党,照本宣科没味道”。且大学的教育内容与高中甚至初中的教育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

(四)教育途径单一

首先,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唯一途径。且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缺乏双向的互动。教育方式粗放,热衷于“雨过地皮湿”的突击式教育,缺乏“润物细无声”内在魅力教育。其次,随着网络化的全球普及,互联网成为主导人们生活的主流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CNNIC)报告:截止到2009年12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3.84亿人。其中,经常上网的网民有28.6%左右是年龄在20~29岁之间。[3]此形式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主流教育方式,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失。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育者的重视程度,提高教育水平

1.加强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

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课。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致使物质层面的诱惑已经严重挤压着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空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必须摆脱“两课”属于附属课的思想,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价值。另一方面,高校要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规范化的制度保障,防犯思想政治教育课被随意的挤占、暂停。

2.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岳飞言“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首先,教育者要端正教学态度,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人格魅力,培养良好的师德,以学生为本。其次,能博喻而后能为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广征博引、无所不通,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做到真懂、真信。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既要充满激情、抑扬顿挫,给人兴回味无穷的空间;又要语言生动、幽默风趣,给人活灵活现的情景体验。能融相生般的幽默、小说般的精彩、朗诵般的激情于一体。

(二)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需求,实现主客体双向互动

1.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主动学习欲

受教育者要主动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学习能力,时刻提携自己加强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培养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兴趣和爱好,在主动学习、自我教育中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真谛的领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转化为现实的践行力。

2.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和谐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实现需要由“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育向“互动式”的双向渗透教育转变,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一方面,要实行主体客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站在高校学生的立场上传授知识,在双向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实行客体主体化。受教育者要改变被动接受的角色,主动实行角色互换,在平等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春风化雨、细雨润物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更新教育内容,实现现实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1.丰富完善教育内容,确保对象的针对性与内容的统一性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吸纳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去,保持教育的鲜活性。其次,增强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同时确保内容的统一性。既要根据对象的层次性差异及地区性差异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如根据大一与大四、东部与西部各自实际安排不同教育内容。同时要保证教育内容整体上的完整性,实现针对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加强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衔接,增强真实性

一方面,继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但教育的形式要打破单调严肃化的格局,增强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衔接,教育内容要从现实中取材,打破“唯政治性”的刻板局面,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中进行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现实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宣传了政治理论,在宣传主流价值形态中解决了现实问题。

(四)拓展教育途径,实现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结合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方式也是主要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地位,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制度建设和课时建设,确保课程正规化。另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打破教师单一说教的形式,增强师生互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语言、直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好课堂教学。

2.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首先,各高校要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据教育部统计,到2004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高校类红色网站有212个,可登录的网站有131个,内容建设较全面的网站为86个。[4]由此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远远滞后,需加快建设力度。其次,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互动。课堂教育因时间、地点的局限无法针对性、及时性的照顾到各个学生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与学生间的网络互动,在网络沟通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凸显社会实践的渗透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来自于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借助于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而将这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因此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敬老院、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性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缺失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研究。

[1]王立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政工学刊,2000(12):8-9.

[2]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

[3]腾讯网.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qq.com/zt/2010/cnnic25/2010-01-15.

[4]史铁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现状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猜你喜欢

教育课受教育者吸引力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生活教育”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