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1-08-15黄庆伟
黄庆伟
(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浅析对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
黄庆伟
(云南省曲靖市曲靖师范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在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历史学这门传统的老专业面临诸多办学困难的局面。特别是现代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轨。从事历史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从专业的狭隘性、社会的现实性考虑,思想上难免有一些动摇。出现学习生活作风日益下降,科技文化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低下状况。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文素质
历史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许多新建的地方师范院校中都开设历史学科类的师范教育专业。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人才需求的全面化,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明确的变化。而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状态的大环境下,其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限制性,对倡导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对历史专业的学生培养,不仅要求他们熟练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掌握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要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高考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非常少,在录取招生时基本上是录取学校通过专业调节过来的,很多农村学生由于条件较差,没条件再继续补习,只有将就去读。到大学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不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该专业在当今社会上是冷门专业,觉得自己除了能当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外,其他的一事无成,而中学历史教师需求是有限的,就感觉前程黯然,觉得自己是在一种无助和无奈中度过。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爱国主义、思想品质、国情教育、社交能力、法律意识等方面意识淡薄。缺乏最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不要说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了。所以,在这个学生群体中,严重缺乏人文素质。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无法去感知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严格,不管教师怎样在教学上进行梳理和归纳,但不能改变的事实和时间地点人物会让人头疼。对于本来就不感兴趣的知识还要强制去记忆或者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强人所难,所以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在下面个忙个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发呆,根本没听课。不难想象,这类学生群体能掌握好多少专业基础知识。在一次期末考试中的填空题,阿房宫是在哪个朝代建的,居然有学生答唐朝,更不要说在本专业进行深入学习,有自己创新性的一面,搞一些历史学术性研究。在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中,在毕业前有公开发表文章和自己的研究报告的学生少之又少。
道德观念差。道德是人类生活中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的行为活动的总和。[1]道德观念是人自身所处的位置和社会关系的一个比较系统的看法和对社会的认识。当今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各种外在和内在的负面思维形式的广泛传播、负面外来文化的冲击,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在下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大学生的道德观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特别是一些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向扭曲方面发展。历史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也一样,他们看到就业前景黯淡和社会阴暗性的一面,对自己未来有一种恐惧感和失落感,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于是产生了信仰模糊,价值观念淡薄,道德风气差的现象。这不仅仅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校园的安全,为校园管理带来挑战。表现在如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与自己无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欲望强。在奖助学金评选上相互争抢,为了拿到奖助学金,甚至有威胁班主任、辅导员的现象。由于没有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心思没放在学习各种知识上,成天空虚无聊,只有在虚构的网络空间和谈情说爱来弥补这些无聊和空虚。导致逃课现象严重、考试作弊现象等情况屡见不鲜。这类学生违反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试想,他们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呢?更不要说做一个为社会有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公民了。
人文精神欠缺。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是指向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结关怀,是人们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和追求。[2]人文精神是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上的。随着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轨,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化。由于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上本身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从培养角度来看,既不能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性人才,也不能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层次管理性人才。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作用下,学生的就业走向及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因此价值观、生活观、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在这种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学生在思想上表现出一些复杂的心理特征,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和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各种证书的考试准备和考外语四六级上了,目的是为将来就业做多方面准备。这就使学生存在重视各种证书和学各种技术性的知识而轻人文,放弃了该专业本身就具有的深厚的人文知识,更不会去学习文学、哲学、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的知识了。因此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差,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精神不振、底气不足、过天度日、视野不宽、人格不健全、涵养低下等负面影响。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就和小市民一样,成为井底之蛙,只为眼前利益之争而不顾大局。这样的学生又怎样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呢?
二、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1.创新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历史学作为地方新建师范本科院校传统的老专业,由于受专科时代培养思维和模式的影响,本科办学经验的不足,其本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带有传统教育方式。满堂灌输枯燥的历史知识,教学手段单一等教学方法还存在。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这需要创新专业人才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为了培养出新世纪专门的历史学人才,具有最基本的历史人文素质和全面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的需求。首先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刚进学校的新生实行一对一的本科导师制,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特点进行个别式的教学,优秀的学生实行侧重点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培养综合性或学术性的人才,对各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要多谈话的形式,培养其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其次是加强社会实践力度。实践能力是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起来,会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类包括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术与科技活动、专业考察等,建立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基地,如地方文物管所、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有充足的时间到实践基地进行历史考察、考古,使学生会用历史文化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人才的需求。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从培养目标上大都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历史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课程设置不能培养现代经济型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除了有历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外,还应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信息技术等基本理论知识。如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文学基础、哲学基础、儒学研究、思想品德与法律修养、经济管理、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社交与礼仪等课程。这样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分析素养;身心健康,心理素质较好。这突破了仅仅培养历史教师的思维,使学生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应用型人才。
3.提升人文素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既“仁者爱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以人为本精神,是传统的人文精神。因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要以学生为本。首先是表扬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高度的赞扬,对不合理的是要给予排斥和批评,使学生具有新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分清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应对学生正确的自由思想进行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激发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专长。使学生成为素质高、特长明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有用型人才。其次是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宣传校园卫生环境的爱护,有“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意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个学生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使学生有健康的良好的体魄;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良好的教风、学风,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再次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拖沓、不懒散,热爱集体,创先争优,创造校园和谐环境。
大学是传播文化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新办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之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有用性人才。
[1]王延中.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一孔之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2]于淑娟,张培强.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学理论,2009年(15).
黄庆伟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助教 从事历史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