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考

2011-08-15勇素华叶玉娣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中学

勇素华 陈 芳 蒋 洁 叶玉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自2006年开设以来,任课教师深深体会到,弄清《纲要》课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区别与联系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学者所言,“确定大学历史课学什么,区别大学与中学学习历史不同在什么地方,处理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就成为实现这门课教学目的并取得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问题。”(1)目前,许多学者从“纲要”课与中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区别理解“纲要”课程的性质、定位及其教学任务,有学者认为“为了避免与中学课程重复,《纲要》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强调其学术性”(2);有学者认为,中学侧重于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大学侧重于“探讨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3)那么从大学生视角来看,二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学者的论述较少,因此本课题组主要从学生的视角分析《纲要》课与中学历史的区别。

一、教学内容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按照人教版教材,目前初中的历史课教材分专题讲述了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概况,高中的历史课教材则按照专题将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与中国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历史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述。其中,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近代西方国家的入侵、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戊戌变法等专题讲述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与《纲要》课的相关内容是重合的。众所周知,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都是相同的,导致大学生对《纲要》课的认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仔细翻阅教材,可以发现中学历史只讲清了历史史实的某些重要片段,且整体而言,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如果按知识系统、知识的逻辑性、结构性看,你怎么看怎么别扭,时序混乱,一会儿中国,一会儿外国,跳跃很大。”(4)因此,中学阶段学生只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片断了解,缺乏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而高校《纲要》教材纵向以时间为序、横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轴,有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调查中,大学生反映,“中学课程着重于结果,而大学课程着重于分析,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出现这种结果会导致什么现象,这样的分析会让我们冷静下来,去探究解决问题。”“高中强记一些零零碎碎的历史事件,大学认识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事件。”

那么,大学生对《纲要》课是否感兴趣呢?“你对大学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哪门课程比较感兴趣?”调查发现,在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这充分说明了该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表达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关怀,对我们开展《纲要》课教学非常有利。

二、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以考试为指挥棒,教师普遍的做法是“高考标准答案那么几行字,你答上了就有分。我们就看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5)因此,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延续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从某一个思路告诉学生一种观点(这是什么),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这种观点,(6)所谓课堂互动也以教师提问历史史实、学生回答知识点为主。而高校《纲要》课程教师需要跟学生分享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给大学生更多发言、思考的空间。此外,有同学深刻体会,从中学历史到大学《纲要》课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从单角度看到问题到多角度分析问题;从粗略地概括到对细节的深入分析;从死记硬背到自由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给予讨论、交流的机会,也是提高《纲要》教学实效性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有丰富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的课堂讨论亦应建立在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在西方,历史学习应朝着“查资料、思考、讨论、探索社会进步和自己如何生活等方向努力”,已成为多数历史教师的共识。(7)据北京大学历史系牛大勇教授介绍,哈佛大学上课一般讲授时间少,但每门课每一周都布置大量的参考资料,并就讲课和阅读的内容每一周或两周分组讨论一次,一般是两个小时;作业的主要方法是写阅读总结和评论,若没有读够一定的数量,没有努力思考,还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也主要是检验阅读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而不是测验死记硬背的能力。(8)因此,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费正清的《剑桥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开沅等的《辛亥革命史》、彭明的《五四运动史》、杨天石的《蒋氏档案与蒋介石真相》、抗日战争史学会的《日军侵华暴行实录》、黄进华等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等相关阅读书目,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真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效果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指标,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因此学生经常感觉“中学的历史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还带有相当的偏见”,“高中历史教学多以书本为主,以教考试内容为主,极少有扩展。”而高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应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只重视其选拔功能的状况解脱出来,让学生勇于承担社会重任。我们认为,大学《纲要》课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纲要》课学习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和讨论,将对国家忠诚、民族自尊和自信心、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品格”(9),为国家发展培养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学生反映,“如果说在中小学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重拾记忆,那么大学再学历史(《纲要》)则是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天空”、“辩证地眼光看待世界”。

第二,《纲要》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既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定位和“更新”,改变其对人物分析评价简单化的“好坏”模式和“一人一物”、“一时一事”的孤立思考方式,养成学生整体地把握历史事件脉络与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反映,《纲要》课的学习“和以前的相比,多了一些对人物与历史的评价,而且角度与观点也呈现多样化,辩证的思想很多时候得以体现。”“上《纲要》课时,我的内心还是有小小的抵触,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再加上相关影像资料的展示,渐渐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新的认识。”

第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斯德教授认为,“历史学科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学科是启迪人们思维的学科,表现在为了讲清过去,实际上是为了现在,为了将来。”因此,真正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可忽视,即历史如何回答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困惑?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往往就是某一时期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调查显示,“2009年,你最关注的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社会道德、房价、经济与金融、医疗与社会保障、环境污染、腐败、食品安全、自然灾害、校园安全等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纲要》课教学如何回应这些热点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解决。2008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部门联合出版《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一书,对当年抗震救灾、奥运志愿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希望相关部门或专家能够持续、及时地针对社会思想政治领域的热点问题做出权威回应。

此外,在美国,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师之间不存在鸿沟,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已经成为传统,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教学的对接问题,使学生的历史教育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形成完美的知识与价值体系。(10)而我国尚未形成高校《纲要》课教师与中学历史教师交流的风气和机制,我们需要主动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动态,加强与中学历史教师的联系与交流。《纲要》课教师还应该经常走进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体会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状态,从而有助于有的放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

注释:

(1)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第61页。

(2)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7期,第36页。

(3)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种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0期,第62页。

(4)《“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纪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第7页。

(5)《“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纪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第9页。

(6)王晓荣:《从多维比较中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角色》,《教学研究》,2010年第 1期,第57页。

(7)冯一下:《海外中小学历史教育片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Z2,第13页。

(8)牛大勇:《哈佛大学历史教学调查报告》,《学术界》,2000年第2期,第246页。

(9)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10)王越旺:《中学历史新课改与高师历史教学》,《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08页。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中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