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

2011-08-15宋军伟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义务公民权利

宋军伟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存在并顺利运行的精神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不具备公民意识,那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将徒有虚名,如果没有很好的精神、文化土壤,现代制度的种子是不会生根发芽的,所以,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化当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要从自身、课内、课外等方面,综合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一、公民意识的含义

公民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公民就是属于城邦的人,公民资格是根据出生而获得一种特权。但是,公民只是城邦中一部分人的资格,侨民和奴隶不是公民。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就把“天赋人权”、“平等自由”、“主权在民”等原则写入宪法,从而为现代公民奠定了基础。到了现代,一般都认为,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公民,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必须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这样的公民是现代公民。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一种自觉,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公民意识大致包括:独立人格、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制观念、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等。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现代公民意识。

二、加强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变革,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思想意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是公民的核心素质。尤其是高中生的公民意识,其具有的公民意识水平,直接关乎未来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一)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促进了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促进了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主体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意识。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市场的主体,。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公民意识,关乎未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他们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2.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的民主政治状况尚不尽人意。在现实生活中,践踏民主、蔑视法律、以权代法的现象屡屡发生。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人人踊跃参与政治,共同进行民主协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的氛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法制不健全,但另一方面是我国公民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3.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个公民意识强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就会自觉地进入角色,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与国家的关系上,会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在与社会的关系上,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约和社会公德;在与他人的关系上,会维持人与人和谐的关系;在与自然的关系上,会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公民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高中生的公民意识,他们具有什么程度的公民意识,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预期成效。

(二)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是高中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1.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促进高中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了他个性的形成历程,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对周围事物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直至形成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特征,即个性。当公民的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与社会标准不相吻合就会产生社会问题。特别是个性形成时期的高中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可以使高中生对学校对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有利于避免当前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不良现象。

2.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青少年在进入高中阶段后,不仅需要确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而且在实际上也逐步进入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的阶段。良好公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高中生形成同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帮助高中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都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没有条件且不受限制的权利和义务是没有的;对个人权利和义务的限制,正是对他人权利和义务的尊重。

3.增强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责任感

公民意识包括平等的观念,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人有任何特权。如果自认为高人一等,可以享有特权,那不是公民意识,是封建意识。公民意识还包括参与意识。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公民意识还包括法制观念、国家观念。高中生,即将或已经成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加强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自治,增强高中生公民意识

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高中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等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提高,教育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而非绝对地被动地服从学校和班级制定的制度,也有利于教育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二)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其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学生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三)充分利用隐性课程,尤其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单纯的显性教育很难完成道德教育任务。因此,充分利用“隐性课程”更具有紧迫性。其中,校园文化对高中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校园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均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四)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也可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正如如火如荼开展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应该说在教材中全方位地凸现了公民意识。例如在政治史通过“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探讨了民主和法制的起源,通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等章节阐述了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无疑有利于塑造高中生公民意识。

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铁锴.《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秦树理、杜娟、陈思坤主编.《国外公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4]严洁等.《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调查数据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江国华.《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义务公民权利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我们的权利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跟踪导练(一)(4)
“良知”的义务
权利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