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拉康理论对《蝇王》主要人物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2011-08-15许冰洁李晓岚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拉尔夫拉康西蒙

许冰洁李晓岚

(1.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引 论

《蝇王》这部小说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于1954年发表,1983年他因这部作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最受拥戴的作家之一。国内和国外对于《蝇王》各个角度的研究很多,人性恶的主题一直是众多评论都不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应用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三层结构学说对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以期对这本中外驰名的小说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解读。

一、拉康及其主体理论简介

雅克·拉康(Jacques Lancan,1901-1981年)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家,也是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他不但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重新评估了语言的作用,而且对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进行了重新定义。拉康是当代精神批评的主要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使精神分析学进入了拉康式精神分析学阶段。

拉康将主体形态的发展定义为三界说,即主体的三个层次,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这也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

想象界形成于镜像阶段,儿童在婴儿期处于无助的状态,所拥有的是“破碎的身体”,而在镜子中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影像后,将镜中的“他人”认同为“自我”,此时婴儿首先表现是对自己完整镜像的满意和喜悦,他是想象界产生的基础。这是一种自我误认,是想象的虚假性的自恋,是靠想象来构建所谓的主体雏形。然而,现实的“自我”和镜中的“我”是有很大区别的。镜中的“我”是不存在的,虚妄的。因此,婴儿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并植入其心灵,此时这种想象行为会一直伴随着主体的成长形成潜意识。所以,人的一生都是在对完美自我追求的过程。想象界是人的主观性领域,不受现实原则支配,遵循虚幻的逻辑,是不现实的幻想。想象界执行着类似佛洛伊德的“自我”功能,是个体保持平衡进行自我防御的手段。

象征界也称符号界,先于主体而存在。主体和自我不同,自我是想象界的一部分,主体是符号界的一部分,主体是在从想象界走向象征界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的。符号即语言,人只是语言符号作用过程中的产物。语言先于主体而存在,语言代表特定的文化社会领域,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神话等等,这些构成了必须遵守的法规。语言将儿童引入社会文化关系中,儿童是在象征界接受操纵他的系统的法规,才得以形成主体。此外,拉康引入了“父亲”之名来代表一种法规,一种家庭和社会制度。因此,儿童对“父亲之名”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文明社会的一套先他而存在的法规的认识。

实在界是最复杂微妙、难以把握的,其恰似佛洛伊德之“本我”,是本能欲望的范畴,是无意识的界限。实在界的内容是语言秩序之外的东西,只能通过欲望释放出来。因此,拉康提出的实在界处于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同时又不受主体把握,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是欲望之所在。

二、《蝇王》作品简介

《蝇王》是部虚构小说,讲述了在战争中一架飞机被击落,机上的一群英国男孩被弃于一座热带荒岛上的故事。小说三个主人公分别为拉尔夫、杰克和西蒙。其主要情节都集中在两派的斗争当中“理性和文明与人性阴暗面之间的较量。”因此,人性恶的主题一直是众多评论者都不回避的问题。

三、《蝇王》主要人物的拉康式解读

拉尔夫,一名12岁的英国男孩,当载着一群男孩的飞机被击落后,孩子们被弃于一座与世隔绝的海岛上时,拉尔夫被推选为首领,他有着强烈的文明意识与道德意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获救,重返成人的社会,但当他第一次参与追捕野兽时,体会到了嗜血与暴力所带来的兴奋与刺激,并加入了杰克的盛宴,在狂热中一起参与了杀死西蒙的暴行,但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曾一度陷入痛苦的绝望中。从拉康的主体理论观点来看,拉尔夫是一个已经由想象界进入符号界的主体,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想象界前期的镜像阶段,它是儿童自我认同,自我确立的标志,也就是儿童将镜中映像误认为自我的阶段和后期的“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即“获得主体性”的时期。开始服从由“父亲”注入人的生活的阶段,进入由语言符号组成的象征界,但拉尔夫作为主体由象征界进入符号界的过程中其欲望作为潜意识也一直伴随着主体的成长。在象征界中拉尔夫接受了“父亲之名”,这里父亲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父亲,“父亲之名”代表一种法规,一种家庭和社会制度。因此,拉尔夫对“父亲之名”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文明社会先他而存在的法规的认识。拉尔夫想在岛上建立文明秩序,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依“法”行事。比如说,拿到海螺方可讲话,生火当信号争取获救,孩子们要到专门的地方排泄,搭建临时房屋等等。同时,拉尔夫也希望得到“他者”的认同,即其他小朋友对他的认同和服从,但在这座荒岛上,当大的“他者”也就是成人社会中的法规制度的影响力薄弱的情况下,现实界对拉尔夫的作用性逐渐表露出来,那是一种脱离语言的主观现实,处于语言作用之外的东西,是欲望之源。拉尔夫受到杰克恶的力量的感染,情不自禁的跟着猎手们狂欢,潜意识欲望驱使着他体验了嗜血与暴力所带来的兴奋与刺激,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杀死西蒙的暴行,此时正是现实界在拉尔夫体内作用的结果,拉尔夫并不想杀死西蒙,快乐原则的潜意识使他犯了永远无法挽回的错误。当他恢复理智后重新回到象征界时,为其邪恶行为倍感悲哀,并下定决心不让兽性征服自己。此时,拉尔夫的文明意识也是社会语言符号作用的产物。

西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西蒙是岛上唯一一位天性“善良”的人物。他善良的对待年龄小的孩子们,并且愿意为集体的利益服务,他坚信道德的内在价值。以往评论家对其的解读是西蒙似乎代表着人性中一种精神上的与生俱来的善良。但笔者却有与其不同的拉康式解读。西蒙作为主体与拉康理论中的象征界有着相似之处,西蒙象征着由语言符号作用之下建立起来的社会文明。同时,相对于拉尔夫和杰克而言,西蒙又类似于他们在镜像阶段想象中的完美自我。在想象中个体形成追求完美自我的欲望,而西蒙就代表着这种完美,可惜完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所以西蒙的结局也只有死亡。

杰克,小说中的反面角色,被弃于荒岛上的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他是一个意志坚定,极端自我的男孩。杰克渴望控制一切,获得全部权利。当他在选举中输给拉尔夫时,他表现的极其气愤。起初,杰克还保留着符号界所灌输给他的道德与行为准绳,和拉尔夫、西蒙一起去勘察海岛的情况,而当在海岛上充分享受着没有成年人的自由生活后,他的野蛮天性逐渐暴露出来,极力满足个人欲望,利用暴力手段凌驾于他人之上。从拉康的主体理论来看,杰克代表着现实界,它是处于想象界和符号界之外的东西。人受到欲望和符号两种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现实会冲破符号的网络,是人实际愿望的表现。杰克在脱离成人的约束也就是“父亲之名”的影响后,他最初的欲望是得到他者的承认,成为孩子们的首领,接着又对实物产生强烈的需求,他带领孩子们残忍的杀死了一头野猪,并将其头砍了下来,举行了盛大宴会。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他变得越来越狂妄、野蛮、残忍,并渴望获得全部权力,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杰克,让他继续为满足个人的欲望而疯狂。故事发展到高潮,就是大家包括拉尔夫集体杀死了代表文明与理性,一心为大家利益考虑的西蒙,并且疯狂追杀有着强烈文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拉尔夫。

结 语

可见,当人类受象征界制约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人在镜像阶段形成并变成潜意识伴随人类成长的原始欲望凸显出来。此时,现实界那无形力量之强大,足以让人失去理性而变得疯狂。

《蝇王》故事本身具有寓言色彩,所以可以从许多视角加以诠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人们在解读这部作品时经常将它与重大历史,心理学以及宗教等问题联系起来。那么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蝇王》中的主要人物就更显得意味深长了。而从拉康的主体三界说来看,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对于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影响无处不在。综上所述,用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来分析《蝇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就能从心里角度对他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解读这篇世界闻名的小说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王国芳,郭本禹:《拉冈》,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65-166页.

[2]《拉康》张君厚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3]胡青善.《蝇王》中的象征和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1,(3):68-70.

[4]阮炜.理性为什么被邪恶击败[J].深圳大学学报,1993,(3):28-37.

猜你喜欢

拉尔夫拉康西蒙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结构与症象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有人说过“大他者”吗?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你留下,让我们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