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性——人物通讯报道生命力的源泉

2011-08-15蔡双喜

重庆与世界 2011年21期
关键词:新闻性感染力传记

蔡双喜

(中国妇女报社,北京 100009)

近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的人物通讯这类文章,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们经常写,一些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通讯作为社会实践的方式和习练文笔的机会,使这种属于记叙文范围、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成为新闻报刊的一种主要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历来是新闻报刊所重视的文体,因为它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思想、言行、事迹和生活经历,展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况等,从而达到教育他人、启迪人生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1]。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有些时候会困于事实,通篇新闻事实、人物的言论过多,但人物形象却显得苍白无力、干瘪生硬、模糊不清,纪实人物不是由于过分的虚饰而使其失去清晰度和可信度,便是由于过分的平庸而缺乏鲜活力与感染力,以至于读者怀疑他是谁?他说的话有没有权威性?他的话能代表谁?为什么要采访他?由此可见,人物的传记性在人物通讯中十分重要,若是缺乏人物的传记性,人物通讯也就缺乏生命力。

一、重视传记性,使人物通讯更具新闻价值

那么什么是人物通讯的传记性呢?人物通讯的传记性与新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人物通讯中的传记性实质就是整个通讯整体看来就是一篇人物的传记——更有新闻性与时效性的传记;使人物通讯更具感染力和新闻性。人物通讯中的传记性与新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渗透、相互衬托的。

谭嗣同曾有“报纸,即民史也”的关于新闻报刊的见解[2]。如今人们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就是一个人的一页历史,一段新闻历史,一个人的一部具有新闻性的、凸显出人物个性的一篇有时效性、新闻性、传记性、历史性的传记文章。

通讯中展现了人物的传记性就能凸显出人物的个性,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的体现,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等几个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展现出来的,而这也很好地和新闻性融合起来,使人物鲜活起来,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新闻性更有力度地凸显出来。抓不住人物的传记性就会千人一声,万人一调,抓住了人物通讯的传记性就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使人物形象凸显,使人物更具感染力与新闻性,所以人物通讯的传记性是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的生命所在。

人物通讯是写人的,所以人物的传记性很重要,展现了人物的传记性,那么人物的新闻性也就随之凸显出来了;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其丰富性、微妙性和多样性;英雄是人,反面人物也是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不刻意拔高人物,也不随意贬低人物,要将他们写成血肉丰满、痛痒丰盈、悲喜丰富的人,有人味的人,凸显出人物的传记性,展现人物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人生经历、生活状况等,这样更能使人物的教育意义、人物的新闻性凸显出来;有些人物通讯存在片面化倾向,先进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魔鬼化”,没有“人味儿”的人物也就失去了起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更不用说教育性和新闻性了,失去了传记性,读者也会对这千人一声,万人一调的模式文章、官样文章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多维地透视人物传记性的写作方法,可以使人物血肉丰满,痛痒丰盈,悲喜丰富,它也是解决纪实人物真实、客观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使人物具有真实性、可读性、新闻性的方法。

二、注重细节,描写出活生生的人物

人物的传记性要求我们所写的人物,除了对其生平、经历及历史功过加以考订辨别之外,还要对他们的“为人”加以推详、揣摩。不要只把笔下的人物作为文章中的人、新闻通讯中的主角,也要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从人的自身来看。还原笔下的人物“人的本性”,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由新闻通讯中的笔下人物还原为真实生活中的人,由真实的人带动衬托新闻通讯的新闻性,使人物和新闻都鲜活起来,富于感染力,这才符合人物的传记性。

正是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笔下的人物才会个个都那么鲜活,真实。总之,人物通讯从人的视角去看待先进模范人物,也从人的视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只有从多侧面显示每位人物的个性和人生曲线,才能使人物真实可信,使人物通讯具有传记性与新闻性。然而,在人物通讯写作中,我们有时会忽视那些看似小事,却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事实,也就是忽视了人物传记性的由点及面的塑造,从而也影响了新闻性的效应。

一定要源于生活,自己的位置不能高于生活,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这是穆青一生执著信守的新闻人的信条;采访写作中饱含热情,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劳动者的热爱,使他的笔调一直包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3]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在采写过程中,他很多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穆青的人物通讯是留给后来新闻人通读和研究的宝贵文献财富,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那个时代的影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正是这些具有传记性与新闻性的人物通讯,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精神。因此其通讯往往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特色,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起到了弘扬时代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热情的作用,堪称不朽之作。这正是人物通讯中传记性与新闻性的深刻体现。

把握好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对人物通讯的新闻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节是作品中细腻描写人及与人相关的事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新闻通讯写作,尤其是人物通讯写作,更需要细节描绘,需要个性化、典型化的表现手法。这里的细节不同于文学的虚构,而是从生活的真实中加以形象的概括,是人物通讯中传记性与新闻性的需要;细节描写是感染力与可读性的源泉,如果只用三言两语概述人物,而没有精彩的具体的细节描写,那么作品就缺乏真实性、具体性和艺术魅力,人物的传记性、新闻性也就无从谈起;现代新闻学认为用事实说话一定不能忽视细节,细节最感人,细节最传神。人物通讯写作缺少了细节必然了无生气,缺乏感染力。

三、充分运用素材,增强作品可读性与感染力

现代新闻通讯应更加自觉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细节描绘手法来叙事写人,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指出:“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但新闻作品的细节描绘一定要完全真实且所选择的应是有助于揭示人物个性,刻画典型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的细节;穆青的人物通讯正是这样写出来的,当年,他冒着严寒,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访问焦裕禄慰问过的农户,钻进焦裕禄当年钻过的牛棚,重温他与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让焦裕禄、王进喜走进了几代国人的心灵,而细节也正是打造人物通讯传记性与新闻性的必需。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人物通讯作为撰写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描写人物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写出活生生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活力与感染力,具有教育性与启迪性。因此,在人物通讯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人物的传记性,并注意使人物的传记性与新闻性互相渗透。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陈二厚,文军.穆青:勿忘人民做记者[EB/OL].人民网[200 -09 -17].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7734/37824/2791940.html.

[4]郭慧.挖掘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J].时代文学:下半月刊,2011(4):57.

猜你喜欢

新闻性感染力传记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Pygmalion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新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分析
做“鲜活”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