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取向及教育指导对策

2011-08-15梁丽桃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毕业生大学生

梁丽桃

(广州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182)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取向及教育指导对策

梁丽桃

(广州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182)

当前,“毕业等于失业”,成为时下大学毕业生中十分流行的口头禅。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就业整体环境的变化对于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也就日益彰显。本文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取向两极分化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教育和指导贫困毕业生就业进行探讨。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取向;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高校贫困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因此,本文拟从就业取向这个角度探索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对策。

1 贫困毕业生就业取向的两极化特点

就业取向是指就业个体在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文化传统和总体就业趋势的影响,在就业心态、就业观念指导下进行工作岗位或职业选择时所采取的对策和方法。合理的就业取向能够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相反,不合理的就业取向可能导致毕业生偏离社会发展需求,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就业形势和压力所迫下,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呈现两极化的取向,一是宁可低薪也要尽快就业,帮补家庭困难;另一种则是对薪水要求过高,追求过于理想化的工作。这样两极化的取向,前者导致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不稳定,跳槽频繁,后者会引发贫困毕业生自身条件与理想工作高要求的错位,从而导致毕业生过度自卑的心理,同时也造成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的局面。

首先,宁可低薪也要尽快就业,帮补家庭困难,这类行为源于贫困毕业生迫于生计、过于务实的心理特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毕业生更趋向于尽快分担家庭重担,回报家人,因此大多数人选择直接就业,而不考虑考取研究生。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毕业贫困生的考研比例低于10%,比普通毕业生大约低40%。在就业专业选择上,由于贫困毕业生大多数带着学一技之长的想法,更要求就业专业对口。一项调查发现,贫困毕业生要求专业对口,并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专业技术的占65.9%,比一般毕业生高出20.3个百分点,同时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薪酬福利的占60%以上。

而处于另一极端的贫困毕业生,在就业地的选择和职业的取向上则显示出过于理想化的色彩,一般不愿到基层、边远山区去,而倾向于“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并且由于其经济状况不佳,所以更趋向于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结果,很多贫困生与普通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择业岗位偏差的现象。

在提倡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社会公正成为社会和政府的重要价值观念,切实帮助这些经济上处于劣势的贫困毕业生解决就业困难,纠正他们两极化的就业取向偏差,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造成两极化就业取向的心理分析

2.1 高昂的教育成本引致功利性的回报需求

据统计,一名四年制本科大学生需要的学杂费四年累计下来最少3万,对于贫困家庭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大部分贫困毕业生是通过助学贷款以及勤工助学帮助完成学业,因此,高额的金钱付出不能浪费。同时,贫困家庭的家长希望子女通过大学的学习获得一技之长,掌握技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地位,因此,相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贫困毕业生在就业专业选择上更要求专业对口。这种功利性的心理需求造成贫困毕业生一定的就业压力,因而逐渐形成宁可低薪就业也要专业对口的取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呈跳跃式增长的态势,而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造成供需不平衡,这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在过重的就业压力之下,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向极端方向发展,迫使部分贫困毕业生出现宁可低薪,也尽快就业的现象。

2.2 传统的就业观念造成过于理想化的就业取向

在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偏僻山区,受传统观念和父母思想的影响,精英情结比较重。有的学生是全村史上第一个大学生,自认为与众不同,同时受到“上大学 =成功 =精英”的思想束缚。由于许多贫困家庭用全部积蓄甚至依靠借贷供养子女读大学,家长期望子女就业后能够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些都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难以走出思想怪圈,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过于理想化,就业时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越高越好,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工作,也不愿意到与家乡相近的地方,对未来的工作期望过高。因此,部分贫困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有业不就、挑三捡四”的现象,呈现过于理想化的就业取向。

2.3 偏低的综合素质导致过大的心理压力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能力接受义务教育以外的素质教育,相比于富裕或者小康家庭的孩子自小参加少年宫、兴趣班,贫困大学生的童年一般在农田里干农活度过,表现在音乐、舞蹈、美术等发展性素质较低,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基础薄弱;同时由于思想局限性,家长只能在思想上灌输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出人头地,也不可能对他们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对学业和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上了大学,许多贫困生把时间都押在了学习和勤工俭学上。他们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社团活动,在文艺表演、辩论竞赛的舞台上很少见到贫困生的身影,造成了贫困生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大多会降低伙食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这些因素致使贫困生更加自我封闭,同时又自卑、敏感,心理负担过重,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他们在就业取向上处于消极的状态,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害怕竞争。

2.4 高额的就业成本造成就业机会减少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需要不少的开支,包括简历制作、形象包装、电话通信和车费食宿。据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求职花费一般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对普通同学来说数目不多,但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他们多数选择放弃花费成本高的求职方式,尽力缩短搜寻职位的时间和空间,把求职地选择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或附近的城市,从而失去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甚至有的就业单位规定应聘者需有驾驶证、自备笔记本电脑等硬性条件,对于家境贫寒的毕业生,在求学期间难以支付高额的驾驶证培训费用,更不会花钱买笔记本电脑,因此导致贫困毕业生缺少了更多的应聘机会。

2.5 匮乏的社会资源引发就业迷茫心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毕业分配到双向选择的改革,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往往更能决定他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贫困生都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同时由于“囊中羞涩”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理,他们一般生活封闭,社交不广,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较少得到同学、朋友、老师和社会的支持。针对目前社会和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贫困毕业生愤世嫉俗,认为即使自己有再强的能力,也比不上富裕同学的“硬关系”,个别贫困生即使是个人综合素质不拔尖导致失去就业机会,也认为是别人有关系才能获得成功,导致贫困生陷入一种不良的心理循环,对就业逐渐产生迷茫恐惧心理。

3 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取向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正确务实的就业观

当前,高校贫困毕业生存在不合理的就业取向,导致毕业生偏离社会发展需求,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思想上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强化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贫困生走上正确的就业思想轨道。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就业指导课由原来的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学校应利用就业指导课的平台,着重向贫困生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及原因,引导贫困生充分估计到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同时,通过课堂讲授和第二课堂教育,大力宣传到基层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向,鼓励贫困毕业生到家乡、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2 减轻就业压力,破除心理障碍,做好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贫困家庭支付高等教育成本时隐含的预期收益高于离校后被一般劳动力市场“再定价”的实际所得,同时,贫困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求稳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毕业等于失业的阴影严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指导工作。首先,帮助贫困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帮助贫困毕业生冷静客观地评价自我,淡化精英意识和自卑心理;第三,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3.3 积极创造锻炼平台,加强对贫困生的素质培养

贫困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积极创造锻炼平台,利用勤工助学、奖学金表彰、助学贷款教育等机会,指导贫困生从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鼓励贫困生掌握学习技巧,注重自我学习,加强知识的积淀。其次,指导贫困生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人才,创新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最需要、最看重的能力,而贫困生往往欠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工作者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学生课外科研,培养创新素质。第三,指导贫困生树立团队观念,增强合作精神。贫困生普遍的自卑、自闭心理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喜欢单干的特点,不顾互相交流只管埋头苦干的工作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贫困生要利用在校期间提高合作意识,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和合作的意识。

3.4 加强经济资助,降低就业成本,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要缓解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善他们相对困难的生活环境,经济资助和困难补助必不可少。高校应继续稳定和完善贫困生的奖学助贷工作体系,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资助力度,并结合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措施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保障,努力帮助毕业生降低就业成本。同时,高校应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大支持力度,针对贫困生的特点,指引他们从大一就开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还要重点针对贫困毕业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积极利用勤工助学的良好平台,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开设勤工助学岗位的目的不应是用人,而是育人,因此,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贫困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勤工助学帮扶贫困生。

3.5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完善就业竞争环境促就业

贫困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承载了千千万万贫困家庭的希望。目前,许多高校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相继采取了奖、贷、助、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与“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然而,由于贫困生人数多、难度大,无法从根本上使所有困难学生摆脱贫困。因此,高校在开展和安排就业工作时,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倾斜与政策支持,完善就业环境,做到公平透明、竞争择优,为毕业生大力营造凭个人才能就业的良好竞争环境。同时,制定必要的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贫困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1]林国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6:239 -242.

[2]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2(11):10 -11.

[3]符铁军,尚道文.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173-175.

G473.8

A

1006-2769(2011)03-0512-03

2011-02-24

梁丽桃(1982-),女(汉族),广东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毕业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