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与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

2011-08-15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全科医学院校

陈 琴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与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

陈 琴

(广东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尤显突出,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积极进行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文章通过分析认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基层卫生的人才需求,并探讨了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措施。

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于2010年3月制定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该规划主要任务包括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目前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但从长远着想,高等医学院校必将成为培养全科医生的主力军。高等医学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尽早承担为国家培养合格基层卫生人才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以下将就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基层卫生的人才需求,以及如何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1 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基层卫生的人才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卫生服务也从单纯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1]。随着新一轮卫生改革的深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的硬件资源都得到了改善,但是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却不能即刻到位,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的县乡村需要大批符合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和卫生改革要求的基层卫生人才。这些基层卫生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不仅仅是精湛的临床技能,还应具备预防、保健、康复甚至是中医药知识,具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良好医德医风。基层卫生人才应有志愿服务基层,与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朋友、邻里关系,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这些基层卫生人才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科医生。

然而,承担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任务的高等医学院校目前还不具备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成熟条件。首先,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比较少,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多年来不太乐观,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对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其次,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按照生物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生,注重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教学,课程设置没有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人文社科类课程有限,因此,多年来学者一直呼吁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医学生往往也单纯认为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能成为好医生。当这些具备较高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学生进入卫生机构后,由于缺乏系统的人文教育,缺乏与病人打交道的常识和技能,本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紧张的医患关系愈加紧张。再次,高校扩招的这些年,许多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人数,但是扩大的都是以前受重视的一些临床类专业,毕业后也不适应基层卫生工作,并且毕业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基础服务,都希望进城市大医院。因而,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基层卫生的人才需求,随着卫生改革深入,对基层卫生人才需求出现巨大缺口,高等院校应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积极进行医学教育改革,满足卫生改革政策需要和社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尽快承担起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基层卫生人才,实现《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到的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真正为基层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2 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2.1 调整招生规模和结构

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医学院校一味扩大招生规模,然而面对学生的就业,却出现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或者出现放弃医学相关专业改从其他行业的情形。原因在于盲目扩大招生以及招生专业结构未及时调整,长此以往会影响医学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增加学校的被动性,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管理好在校学生。因而积极调查社会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掌握卫生改革的方向和未来卫生人才需求信息,特别是院校所在属地或片区的卫生人才需求,调整好招生规模和专业方向,培养出量和质上都符合社会需要的卫生人才。当前来讲就是避免盲目扩大适应大医院需要的专科性质的医学生,适当扩大培养基层全科卫生人才的招生。

2.2 完善医学生的课程设置

因循生物医学模式,我国的医学院校仍然是培养躯体疾病治疗型医生,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和医学目的宗旨[2],同样也不符合卫生改革和基层卫生机构的需要。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应该增设人文社科类、健康教育类、心理类、社区医学与康复医学等等学科,而这些学科目前仅仅在公共卫生学院或者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也就临床与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拉开了巨大的鸿沟。作为服务人群健康的白衣天使,应该接受诸如医学史、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行为医学、家庭医学、社区医学、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保健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教育,这些学科应成为必修课程,而不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甚至选修都没有。当然,可以开设一些艺术类学科,对于提高医学生对美的认识也是不错的选择,以广东医学院为例,由于有艺术教研室,所以艺术类的选修课是有的,这些选修课都是医学生特别喜爱的,选课非常积极。另外,可以适度调整生物医学课程的学时,甚至是删减一些相关性小的课程,采取建议自学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总学时数基本不变。

在重视基层卫生服务,引导卫生服务下基层的总体改革思路下,健康教育、养生保健、预防、康复也成为基层社区的服务内容之一,基层机构完全可以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这就需要基层卫生人员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常识,在西医学院校开展一定学时的《中医学》课程,普及一些简单可行、疗效显著的中医技能是非常好的选择。

2.3 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加强学科建设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并不多,导致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实际数量与需求量差距巨大,这也正是为何制定《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原因。全科医生的培养目前采取的最主要和直接的方法是通过规范化培训途径培养全科医生和转岗培训途径培养全科医生,以及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全科医生的素质。这些方式能在短期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正如规划中所提到的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那么仅仅靠这两种方法就显得单薄和专业性不强。为适应改革的需要,作为培养卫生人才贡献最大的高等医学院校,应该积极承担这一重任,尽早开设全科医学专业,通过几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专门技术人才。在已经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成为其他医学院校的领军。

2.4 培训师资

培养基层卫生人才以及开设全科医学最关键的还在于具不具备师资,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时间不长,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一直以来也不是很受社会和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视,只有少数医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具备一定师资,所以总体上欠缺师资。全科医学教育是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医学院校将成为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渠道。全科医学师资建设是高等院校开展全科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合格的全科医学师资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全科医生[3]。这就需要借助国内外的经验和专家的建议,制定相应的培训师资的学习班,我国现有的师资进行集中整合培训。仅仅是将临床教学人员直接转变为全科医学教师是不科学的,应该针对新增设课程引进新的师资,对于临床教学部分也需要对现有临床教学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因为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不同于培养符合大医院需要的专科医生,同时医学院需要与各大医院、社区或县乡村卫生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借助医院、社区师资,也就是对全科医学师资的培训包括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带教师资三个方面。

2.5 探索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

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除开设全科医学专业以外,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委托培养,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定向培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附属医院的作用建立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符合基层需要的卫生人才。

[1]董园园.地方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D].2009:10.

[2]马学博,李志平,张福利,等.论“医学目的讨论”与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1996,17(10):512-515.

[3]杨巧媛,王家骥.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2(4):229-231.

G640

A

1006-2769(2011)03-0459-02

2011-02-21

陈 琴(1977-),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全科医学院校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