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促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
2011-08-15黄树林
何 崚,黄树林
(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以科研促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
何 崚,黄树林
(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结合广东药学院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例,讨论了以科研促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及办法,通过以科研促进课程体系改革、产学研及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实践、“创新班”培养模式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科研为教学开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大学的优势,科研是源、教学是流,两者共同构建高校的育人环境。[1]
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坚持树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塑造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理念,建立了生物与医药相结合的特色生物医药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并获得2008年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
1 以科研成果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1.1 开设单课程、多课程综合性实验
在实践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中,以科研促教学为特色,不断探索和促进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如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分子生物学跨课程综合性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同时,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成熟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本科生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尽快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贴近实际生产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开设单课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实践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综合性实验是将单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有机的联系,相互串联,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复习和消化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连贯学习。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方案设计、实施要求较高,不仅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一次全面的检验。
1.2 课程实验内容课题化
以科研促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验内容课题化的设计性实验,采取从教师的科研方向及地方生产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选题、设计和实施过程全程参与。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在课程教师的引导下,课程实验内容由学生设计并讲解,由主讲、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筛选优秀设计方案,并把部分优秀实验设计作为实验课的内容,分组实施。在《转基因技术与安全评价》、《能源植物学》等的实验课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课题组,学生在教师指定的实验大方向中自主设计实验课题,每个课题组必须完成课程基本实验内容并进一步深化,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将可以申报挑战杯、成立创业公司等。2010年,由生物科学2007级学生将设计方案申报挑战杯创业计划项目《繁薪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
2 以科研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及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解决当地人才就业的重要市场。各国大学都积极推动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结合,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不仅解决了企事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亦可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学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生科院教师积极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或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一线企业进行合作和技术咨询。同时,在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历届的本科生参与了各个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使得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的生产研发和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得到检验和提升。在教师和学生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人才,不仅得到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信赖,也吸引了更多的生源。目前,我院与广州、深圳、东莞、大连、北京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合作10多项,完成合作项目6项,签订转让科研成果2项,转让金额共计3,000万。
3 科研促教学“创新班”培养模式
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适应和带领当地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生科院实施科研促教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创新班”。
生物制药研究所创新班:依托生物制药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从二年级的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一共挑选了15名学生,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理论教学按原来的班级跟班就读,实践教学则参加由研究所开设的综合性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同时参加研究所的科研工作,由指定的导师专门指导,并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个人研究计划,从二年级开始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研究所每周举办的学术Seminar,由学生通过PPT向全体师生介绍最新的英文论文,并由教师实时点评。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创新班:华大向来肯定我院毕业生的科研素质及实践动手能力,并签订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2009年,华大经过多轮面试,挑选了生科院4名学生到华大进行联合培养,由华大开设特色课程,与来自中大、华工、武大等大学的学生一起参加培训、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截止到2010年底,生科院有15名学生毕业后均被华大留用,签订了用人协议,满足了研究型企业对专门高级科研人才的需求。
生产型企业创新班:依托横向合作、科研成果转让项目推动产学研教育合作,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实战的生物医药产业应用型人才。2008年,我院与广东翰森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科研产品,两名2008届本科生参与该产品的开发,毕业后被该企业留用。2009年,生科院一类新药项目转让大连赫格雷制药有限公司,并借助科研项目转化的契机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定向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与生产企业联合培养选拔一批动手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进入“创新班”,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达到学以致用。
4 以科研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及创新创业实践的兴趣
积极搭建多样化的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制定科研计划,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可与带教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生科院的具体做法如下:①鼓励申报创新型课题,引导学生凝练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查找资料并填写《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学生创新课题申报书》,通过组织公开答辩选出具有创意且可行性高的课题进行实施,最后撰写结题报告;②开放实验中心、研究所的场地及设备进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到进行教学大纲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创新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③依托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的科研论文,关注学科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撰写综述,申报与课题相关的标书、开发计划等,如生物制药、环境、能源、中药现代化、行为基因组学等相关课题。
科研促教改的方式,有助于促进更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然而,科研促教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对其不断总结和凝练,才能逐渐发展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及优势。
[1]郭文莉.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创建创新型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2):28-30.
[2]郑书深.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28 -129.
Reforming and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Teaching:the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io-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HE Ling,HUANG Shu-l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ology,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This paper,by combining the reform of bio-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discusses the ways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raining mode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teaching:research promoting curricular reform,cooperative and scientific achievement transferring,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tarting to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raining mode.
research;teaching;talents training mode
G642.0
A
1006-2769(2011)03-0457-03
2011-01-12
教育部、财政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教高函〔2007〕29号):《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作者简介:何 崚(1980-),男(汉族),广东高明人,广东药学院生科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高教研究),硕士。
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