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杂志三十年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
——以《中华武术》为个案
2011-08-15李守培郭玉成
李守培郭玉成
(1.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武术杂志三十年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
——以《中华武术》为个案
李守培1郭玉成2
(1.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武术杂志是武术传播的重要媒介,文章以《中华武术》为个案,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了武术杂志近30年来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研究认为,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读者的需求引导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武术杂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迫使其不断变更武技传播内容;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促使武术杂志跟踪报道。
武术杂志武术武技武术传播《中华武术》
武术杂志自诞生至今已走过近30个春秋,其武技传播内容在30年间可谓流变不断。我们以中国唯一国家级武术期刊——《中华武术》杂志为个案,通过梳理该杂志的28年发展历路,探究其武技传播内容流变之原因,有助于我们钩玄提要,提炼出武术类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
《中华武术》作为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唯一的国家级武术杂志,其创刊伊始便将杂志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武术运动的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大力提倡武术道德修养;实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团结广大武术工作者及各拳种流派,共同推动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提高、推广’。”[1]由此推断,影响《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的最主要因素莫过于政治与文化,而“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2]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嬗变是影响《中华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的根源之所在,而近三十年来的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也当在此。现以《中华武术》杂志为个案,将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具体阐释如下。
1 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方针,把武术工作提到了应有的、与实际相符合的地位,给武术运动带来了青春活力和生机[3],”引领武术迈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通知,拉开了挖掘整理传统武术的序幕。1982年,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挖掘整理工作的任务,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1983—1986年历时三年,动员全国近8000名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开展了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4]这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此一时期的武术杂志均以此为导向,做出了相应的举动。而《中华武术》杂志则特设了“挖掘整理”和“武术挖整”等专栏,跟踪报道、宣传推广挖整工作与成果,履行了其作为国家在武术战线上的“扩音器”的义务。
另外,经过多年努力与发展,竞技武术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竞赛体系的庞大、后备队伍的充足都是史无前例的。置身于此一历史背景下,武术杂志在推广、宣传竞技武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华武术》杂志作为党和国家在武术战线上的喉舌,作用尤巨,其在1982年至1996年间,重点对竞技武术的技术与理论等做了系统的阐释。
再者,国家于“90年代开始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群众性的武术活动遍及城乡、企业、厂矿和学校。老年人打太极拳,妇女练木兰剑,青少年习长拳,蔚然成风。”[5]而《中华武术》杂志等武术杂志于90年代的发展中则特别注意对太极拳与健身功法的推广,介绍了大量的太极养生功法知识,正与其时国家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政策精神相符合。
类似体现《中华武术》等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受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影响的事例不胜枚举。总之,武术杂志,尤其是《中华武术》杂志,作为党和国家在武术战线上的喉舌,国家关于武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上处处有所体现。
2 读者的需求引导着武术杂志的武技传播内容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国人的意识,他们不但要掌握武术的技法与理论,也要了解国外武技的发展情况;他们不仅仅只关注自身,还要放眼世界。顺应历史潮流,《中华武术》杂志在创刊伊始便系统介绍了跆拳道、空手道和泰拳三种诞生于亚洲却风靡于世界的国外武技,而后又陆续介绍了剑道、合气道、拳击等国外流行武技,迎合了读者的需求。在其他武术杂志上也情况类似。
另外,伴随太极拳及健身活动的兴盛,世人急需了解太极拳的技术、理论以及一些简便易行的养生功法。甚至,太极拳已经形成了优势传播,主要表现在它是武术项目中参与人数、参与国家、学术会议及潜在学习人数最多的拳种,且有独立的赛事与各种形式的年会等。因此,武术杂志纷纷设立与太极相关的专栏,如《中华武术》杂志便设立了“太极世界”和“太极养生”等专栏,从技法、理论与传闻轶事等多种角度全方位地传播太极拳,这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也在借助太极拳的优势传播营销杂志。2008年第12期,《中华武术》杂志的“本期话题”即为“建言《中华武术》杂志”,以此广纳读者意见,倾听读者心声。2009年的《中华武术》便依此将专栏做了调整。读者需求对《中华武术》等武术类杂志武技传播内容的引导作用清晰可见。
3 武术杂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其不断变更武技传播内容
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杂志十分畅销,比如,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的《中华武术》杂志创刊伊始,短短几年时间,便销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曾一度高达“150万份”之多。[6]当然,当时的《中华武术》等武术杂志的繁荣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大多数杂志的发行数目之巨依靠的主要是行政力量。正如《新体育》的第一任总编辑郝克强所言,“那时候不讲钱,由国家支出,不是现在的自负盈亏,钱的事不用操心”。[7]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转型开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政府逐渐减少乃至停止了对大众体育期刊的财政补贴,这当中自然也包括武术期刊。“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与此同时,中国体育界又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足球热与篮球热,足球迷与篮球迷的数量与日俱增。已持续达十年之久的武术热急剧降温,时尚类杂志畅销,武术类杂志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武术杂志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许多武术杂志在这一时期相继退出历史的舞台。在2006年,发行量曾高达“350万”[8]份的武术科普期刊第一品牌《武林》也因种种原因而停刊,无奈地泯灭于此一历史大潮之中。在异常严峻的社会大氛围下,《中华武术》杂志的生存与发展也同样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迫于紧逼的生存与发展压力,武术类杂志纷纷寻求生存之道。《中华武术》杂志便在肩负着“党和国家在武术战线上的喉舌”之使命的同时,不断变更着武术传播内容,寻求着最佳生存之道,甚至专设话题“建言《中华武术》杂志”,盼求方家高论。从某一角度来说,这些都可看作是《中华武术》等武术类杂志在社会转型、面临强烈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之际而采取的非常之举。
4 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促使武术杂志跟踪报道
杂志兼具报纸和书籍之优点,对焦点事件的报道是其必做之内容。对于武术杂志而言,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则是武术类杂志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以《中华武术》为例,其作为覆盖海内外武术界,主导武术技术、理论和新闻的权威期刊,实用性与权威性并重,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并举,在任何时候都力求引导武术新潮流。比如,2000年至2004年间,针对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散打王”赛事,《中华武术》曾特设专栏,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全面、深入、详尽的系列报道。以“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为核心理念,以“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为宗旨的武林大会自2007年3月首播以来,《中华武术》杂志一直跟踪报道,并特设专栏“武林大会”对其深度解析。2009年第2期(总第295期),一篇题为“‘武林大会’续写传奇WMA正式成立”的稿子又揭开了《中华武术》对WMA关注的序幕,第3期专设话题讨论“WMA成立,武术走上职业化之路”,第4期则开始将“WMA”设为专栏,密切关注。
另外,竞技武术运动的开展作为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也在影响着《中华武术》等武术类杂志的竞技武术传播内容。回首《中华武术》杂志走过的28个春秋,全运会等重大赛事无不在《中华武术》的来路上留下深深的足印。每逢“全运年”,“全运看台”栏目就几乎成了杂志的必设专栏,记录下了武术运动中的点点滴滴,成就了武术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再如2008年的竞技武术介绍,则主要集中在“奥运会”这一全球性的体育赛事上,于是杂志特设“奥运专栏”,以尽力传播、展现奥运会中有关武术的元素、信息。
其实,就《中华武术》而言,据笔者统计,该杂志对竞技武术内容的传播仅在1982至1996年间侧重于竞技武术的技术与理论,其后至今,均侧重于对竞技武术运动赛事信息的介绍,相对来讲,对竞技武术的技术与理论兼顾较少。通过杂志对这些武术发展中的焦点事件的跟踪报道,读者不仅了解了此项赛事场内外的方方面面,了解了业内外人士对赛事的看法,还系统了解了中国武术走进市场、迈向奥运的艰难历程。《中华武术》等武术类杂志作为武术专业期刊,尤其《中华武术》作为权威的武术专业期刊,在任何时候都力求引导武术新潮流的目标,促使了它们对武术发展中焦点事件的跟踪报道,进而影响了其武技传播内容的流变。
5 结语
本文虽以《中华武术》杂志为个案,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流变之原因,但这四个方面绝非相互割裂、泾渭分明,而呈互为因果、相互生发之势。章韶华、王涛先生说:“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还是对社会形式的选择,都是以人类自身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发展的需要——为标准的”[9]。因此,以《中华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杂志武技传播内容之所以不断流变,正是因为“需要”——国家的需要、武术的需要、读者的需要、杂志的需要,而武技传播内容之不断流变的影响也恰在于满足了当时的各种“需要”。可谓“需要”引发“流变”,“流变”满足“需要”,一切皆为“需要”使然。
了然武术杂志三十年传播内容流变之缘起,有助于武术杂志对传播内容更为自觉,也有助于武术学人把握武术杂志的武术传播轨迹,从而站在繁荣武术传播局面、重塑武术杂志辉煌的高度,引领武术杂志的内容传播,规划武术杂志的未来走向,为武术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武术杂志的繁荣与兴盛筹谋划策。
[1]昌沧.人心齐泰山移——忆《中华武术》杂志创刊前后[J].体育文化导刊,2002(1):7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62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69.
[4]中国武术协会编著.中华武术图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23.
[5]陆小黑.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
[6][7]吴锋.走过百年的中国体育期刊[J].出版发行研究,2008(7):27,28.
[8]张叶平.我国武术科普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6:15.
[9]温力.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9.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of Wushu Spread in Wushu Magazines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Take Chinese Wushu as an Example
Li Shoupei1Guo Yucheng2
(1.Department of Sport,Hebei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0;2.Wushu School,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Wushu magazines are important media of Wushu spread.Take Chinese Wushu as an exampl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asons of the changes of Wushu spread in the latest 30 years through the method of documents,method of expert interview,method of logic analysis,etc.It considers government's policies for Wushu development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 of Chinese Wushu.Secondly,the reader's demands play the role of guidance.Thirdly, the demand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for Wushu magazines forced it to continuously change the content.Fourthly, focusing eventsprompted Chinese Wushu to report asthey were developing.
Wushu magazineWushuMartial artWushu spreadChinese Wushu
G85
A
1004—5643(2011)03—0031—03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30803。
1.李守培(198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传播。
2.郭玉成(1974~),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