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价值探析
2011-08-15张家彬刘际友
张家彬,刘际友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山 271021)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价值探析
张家彬,刘际友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山 271021)
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成了人们重视的焦点,使得体育理论课的价值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方法,通过探析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的价值及其发展的现实困境,为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公共体育课;体育理论课;课程价值
1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1.1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开展背景分析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是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改革和构建新的体育理论课程体系的依据。新纲要的颁布取代了运行了十年之久的旧纲要,在总结和借鉴高校体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目标领域。《纲要》中规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规定了确定课程内容的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的实施与评价。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给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必须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两个文件对构建新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提出了要求也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1.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健康基础知识教育内容放在体育理论课程的首位。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所必须的条件,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使学生掌握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运用于指导实践。
世界各国体育理论课课程理念都呈现出目标扩张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体育、健康甚至文化的层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理念发展在时间上滞后于某些发达国家,但是从新的《纲要》颁布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针对体育理论课程建设滞后和健康教育难以落实的现象,在“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
1.3 “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理念要求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而要将教育的过程放眼于整个生命历程。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发展性的,既能满足学生现阶段在校期间体育需求,又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继续进行体育活动提供发展性的基础。新的理论课程内容体系要求实用性强、系统性强,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断,特别是要充分配合体育实践课的改革,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将来进一步进行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以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性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1.4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力,随着国际体育思想的频繁交流和高等教育变革,高校体育教育在注重体育的本位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延伸功能,包括掌握知识技能,学科中心论的转移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经验的自主构建,教师则成为构建过程中的外因。新纲要指导下的课程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与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 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2.1 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新《纲要》根据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5个领域、2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体育理论课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集中传授大量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保健、体育人文、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有效地改变大学生淡漠的体育观念和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实践课和理论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理论课程具有实践课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两者配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总目标。
2.2 体育课程的时代发展需要
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的必然趋势,这是学校体育目的和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需求,也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律。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学科存在。然而,体育的学科性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体育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就应确实担负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的责任。高校体育课程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课程,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加强高校体育领域的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学生的体育科学宣传。
我们固然应正视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现实,高度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其健康的这一时代的要求,明确作为学科的体育课程在增进学生健康中应该发挥的功用;但更应高度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绝不能因为由于倡导“健康第一”和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社会性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否则,我们的体育课程就会仅仅停留在体育手段论的身体练习层面,体育课程的学科性也会被人轻视,其学科地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2.3 体育理论课程对学生体育实践的价值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体育意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如何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积极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的价值。我们从终身体育教育观认识到,高校体育不应是“终结性体育”,而是由学校教育过程向社会实际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体育不能再停留在以运动技术为主,也不能再是对中小学体育课内容的简单且低效的重复,而应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才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除此之外,积极开展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运动激情,使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满足,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3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困境
3.1 新的教学环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教育部 2002 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理论课时数为总课时数的10%(每学期约4学时)。也就是说,不论是哪所高校、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必须开展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或者说其教学内容中必须包括体育理论内容;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系在不断的拓展延伸,使得理论课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实现“三自主”的教学形式使原有的、传统的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从教师的教学、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变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3.2 课程内容的选取处于混沌状态
课程内容决定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面,它是国家对21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教学内容的过分宽泛会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现有的教学时数、教学条件也难以保障课程的质量。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一直是体育理论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的5个基本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理论内容的支撑。潘晟在《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运动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其中以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3个方面,构成了运动知识目标的3条主线。王瑞林等研究认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应包括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理论和其他运动知识,运动健身的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体育养生与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与评价方法,运动处方,健康的基本概念及野外生存的知识等,并将理论部分以“理论知识窗”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过程,并设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可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和自学,形式多样,突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的体育课不再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改以传授健身为主要内容,甚至一些学校已经明确体育课的内容全部改为健身内容。在课程结构上,美国不按竞技项目排列,而按健身的功能排列,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把教、学、练统一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谐统一。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更健康的一代人而制定了 “健康与体育课程”,即教学内容分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以及各种活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学习委员会颁布了《体育课程与标准框架》,健康与体育是其中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7个学习领域,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对身体活动和运动、食物和营养、健康、安全、人类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检查个人的行为,检查政府政策对健康和身体活动的影响以及环境和活动的关系。世界各国体育理论课课程理念都呈现出目标扩张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体育、健康甚至文化的层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理念发展在时间上滞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从新的《纲要》颁布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即便是这样,相对于实践课的研究,显得还是有些微薄。
3.3 教材建设是薄弱环节
我国现行的高校公共体育理论教材排列结构大部分是按照运动项目的顺序排列,在教材的内容中,有关运动项目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大部分比重,这就影响了教材中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的介绍,使教材的实用性减弱。姚继伟、李贵阳等认为,在教材编写模式上建立以增进健康、提高健康素质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为主线的教材新体系,强调正确处理知识、素质、能力辩证统一关系,主张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在教材内容上,既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养生、健身文化,又十分注意汲取现代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同时围绕终身体育目标,增加体现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就教材的种类来看,有统编教材、省编教材、校编教材等版本,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内容重复,抄袭现象严重。郑厚成编写的《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突破了原来大综合的、内容上求全的思维模式,特别在项目教材上,充分考虑到选项课的需要,采用分别编写的方法,使不同选项课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不同的教材,但是书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健身锻炼的指导性不强,从书的结构来看,运动项目的人文价值介绍占到了50%的比重,这一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到项目教材中去。在课程结构上,美国不按竞技项目排列,而按健身的功能排列,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把教学练统一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谐统一。
4 结 论
体育理论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中反复强调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公共体育理论课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我们应该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以及其对学生的价值等方面充分给予认识;再者,针对体育理论课的现实困境,应该从教学环境、课程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入手,从而系统构建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体系。
[1]杨茜,张新萍. 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J ].湖北体育科技,2005,1(25):117-119.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8-129.
[3]潘晟,张宏成.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思考[J ]. 体育学刊,2003(11).
[4]张瑞林,闻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3-84.
[5]谢佩娜.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06,5(3)74-77.
[6]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J ].体育学刊,2003(1)95-97.
[7]姚继伟,李贵阳.先进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 ].体育学刊,2004,7(4)89-91.
G807.4
A
1674-151X(2011)11-114-03
投稿日期:2011-07-01
张家彬(1981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的管理与控制。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