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与主体性教学的思考
2011-08-15黄华
黄 华
(广东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湛江 524023)
理论与方法探索
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与主体性教学的思考
黄 华
(广东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湛江 524023)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有关学校体育的争论一直此起彼伏,如何才能上好体育课、什么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各方意见不一,本文力求从体育课堂上的主体与主体性教学问题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体育教学;主体;主体性教学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正在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到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反思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不难发现,我们常常注重课程外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忽略对教学主体的认识,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意识。因此,正确认识教学中的主体和主体性教学,对于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主体的时代内涵
通俗地说,“主体”就是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要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马克思把人的生成和发展归结为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发展的“人的依赖关系”是人的最初存在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人类发展的第二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形态,也就是可以预见到的最高发展阶段。这表明人的主体形态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学校体育是以人为目的的,体育课程改革从最深层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它必然要求体育以人,亦即受教育者为主体,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确立教育的“我”性或“自我”性。在学校体育中,忽视人自身的动力以及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课程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正如杜威所说,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在其它你所高兴的任何地位,惟独不在以天性之中。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而对教育的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仅仅是把它作为缺少生命的知识容器,而不是当做活生生的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关键。
2 主体失落,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各异,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追求,如突出伦理政治的价值取向、注意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强调体育的工具作用的工具本体以及突出教师作用的教师本体等等,而这主要反映在主体的迷失。在学校体育中,体育的目标是由专家制定的,体育的途径是由学者选择,体育的方法由教师实施的,体育的评价由学校进行,学生始终成为客体和被动的接受者。
2.1 偏重于注重教法研究
在体育课程中,教法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而教法研究仅仅是方法的研究,它不是学习原理的研究,其目的是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好把它教给学生。但是一个事实就是,传统体育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师如何做,而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使得教学成为了教师的表演,而学生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活动。实际上,“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教’并不像过去所想的那样所谓的灌注或传授。它包含了双边的活动,牵涉到人的神经的和心理的反应,联系着不同的内容等。“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
2.2 以教师主体代替学生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分解为“教”与“学”两个部分,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共同组成的双边流动过程。而实际上,从教育学来说,教学是不可分的过程,“教”最后必须转化为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是在学生身上发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是学生。正如苏格拉底说,教学好比产婆术,对产婆来说,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助人家生孩子而已。显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婆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这一比喻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学生的学生比喻为生产,使人们重视了教学的核心过程是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教师仅仅是起着价值引导作用,明确这一点对当今体育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2.3 教学中的“控制霸权”思想
所谓教学中的“控制霸权”就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学看作是教师一方对学生一方的控制。在“控制霸权”的教学中常常充斥着“禁止” “阻止” “防止” “压制”“规训”等词汇,从而禁锢学生的活动。就教学内容而言,取什么,舍什么,都体现了取舍者的意志,并且每个人都被要求“经过一个划一的学习和考试制度”才能获得“达标”。福柯曾在《规训与惩罚》中为我们描述了法国18世纪教会学校的教室中学生的身体状态:学生必须“保持笔直的身体,稍稍向左自然地侧身前倾,肘部放在桌子上,只要不遮住视线,可以用手支着下颚。在桌下,左腿应比右腿稍靠前。在身体与桌子之间应有两指宽的距离。这不仅是为了书写更灵活,而且没有比养成腹部压着桌子更有害健康的了。左臂肘部以下应放在桌子上,右臂应与身体保持三指宽的距离,与桌子保持五指宽的距离,放在桌子上时动作要轻。教师应安排好学生写字时的姿势,使之保持不变,当学生改变姿势时应用信号或其他方法予以纠正。在体育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身体控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身体的内容、功能,它的所有都被认为是生物学意义的组织。上述表明,忽视学生主体已成为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 实施主体性教学的主要路径
3.1 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属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活动属于意识到自身的目的性活动。人在这种活动中不但意识到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而且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健康的自我意识包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只有当学生这些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才能逐步达到自学学习体育的境界,因为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人格成长的基石。鲁洁教授指出:“培养和发展人的自我意识,这是非常突出、非常鲜明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意识,指向内在世界。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丝毫不会贬低教师和教师的职能,反而会使教师的工作做得更好。总之,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我们的教学是在尊重、理解、激励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不是限制人、压抑人、阻碍人的发展。
3.2 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
世界的统一联系为本质,而存在的本质却在于差异性。每个人和每个人都各不相同,这样的自我代表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如果大家都一个模样,每个自我都没有物质,人类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文明了。可以说,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的根本追求。因此,体育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个体应该是学生主体性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研究学生个体出发,最终促进每一个体学生的发展,
3.3 倡导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就是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探索和建构开发学生体育潜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觉追求“健康第一”的意识、愿望、习惯、思维、能力和行为,进而实现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自主拟订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节律、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警示、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体育环境、体育条件和体育机制。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等等相对应。他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强调从自己的优化体育素养的愿望出发,根据自己的体育基础,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进行自立目标、自我评估、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践行的体育实践。因为体育需要实践、需要活动、需要感悟、需要体验,而这些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真正的体育的发展,即使有主体的参与但不是自觉的参与,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的发展,任何外在的、强加的、压迫式的体育,都是不受欢迎的,也是无用的。
4 小 结
课程改革的问题,表面上是一般的观念和操作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教育的学生为本体的迷失或犹疑不定的重新思考。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它将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方式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体现了当今“人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的新理念,符合体育的内在规律。学校体育只有成为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行为,才能成为生动的、活泼的、有效的体育。
[1]高清海.我国推动的哲学自我[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陈芹,李浩智.主体性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实施[J ].湖北体育科技,2002(6).
[4]倪依克,赵立军.主体性教学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 ].体育学刊,2002(12).
G807
A
1674-151X(2011)11-102-02
投稿日期:2011-06-02
黄华(1976~),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