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8-15杨江明柯育平
杨江明,柯育平
(黄石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
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江明,柯育平
(黄石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 黄石 435003)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为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参加2010/2011赛季361°中国男子排球联赛的北京、湖北、福建、天津、河北、广东、山东、四川等8支青年男排的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为访谈对象,以教练员为问卷调查对象,并发放问卷16份,收回问卷16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2.1.1 缺乏针对性 现代运动训练正向着个体化训练方向发展,对训练的针对性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应尽快向上述要求转变。一支排球队由十多名队员组成,从分工看,存在着不同位置;从技术看,存在着主力与替补的区别;从健康看,存在着良好与伤病的区别;从年龄看,存在着新、老队员的区别,并且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素质基础也不尽相同。而集体项目的教练员,通常容易忽视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如果用群体体能训练模型作为每个运动员共同执行的训练模型,往往不能完全适应每个运动员个体的特点,也无法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如身体训练负荷主要是提高运动员体能的,但由于运动员各自的体能状况不同,承受负荷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因而身体训练负荷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需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如果安排同一身体训练负荷。其中,有的运动员由于负荷过小,则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而有的运动员由于负荷过大,则会出现劣变反应。并且群体训练模型只是一种理想中的训练模型,往往是实现不了的,因而需要在全面、客观地对运动员个体体能状态进行诊断后,以群体体能训练模型为基础,依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建立适合每个运动员的个体体能训练模型。同时,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运动员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先分析个体状况与模型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前提制定出一个科学的训练计划。但从领队和教练员的访谈得知,我国青年男排的体能训练实际上一支球队一个计划,每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手段和负荷要求是一样的,并未以群体休能训练模型为基础,依据个体的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与机能、最佳负荷值、方法手段、训练监控指标、阶段性目标等因素,建立个体体能训练模型,往往是以群体体能训练模型作为每个运动员共同执行的训练模型,这就使体能训练计划无法保持一定的弹性,体现出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缺乏针对性,既难以有效解决各个运动员存在的不同体能问题,又影响体能训练的整体效果。
2.1.2 与专项特点的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有些专项所需的机能能力和运动素质必须通过专门训练方可获得,所以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突出项目特点,才能使专项运动所需的一切体能都得以充分的发展。据统计,我国青年男排中有56.3%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专项特点结合紧密,43.7%的教练员认为与专项特点结合不够紧密,认为没有结合专项特点的为零。但实质上,我国青年男排的体能训练能够完全符合专项动作形式与结构特点的训练手段并不多见,如耐力训练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从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而我国青年男排时常安排绕田径场长跑或越野跑训练,以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而排球运动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以无氧耐力为主导的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在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节奏等方面均有别于中长跑运动员,并且排球运动员需要的是长时间又有适当间歇的短距离移动耐力和弹跳耐力的训练以及这两方面的综合训练,以保持移动速度和弹跳高度的稳定性,而非长跑训练所获得的、孤立于排球运动之外的“耐力”。袁伟民同志在带中国女排训练期间,常采用篮球比赛或小场地足球比赛的方法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有变速、变向的移动,又有各种跳跃,而且还可以激发运动员的练习兴趣,效果较好,值得借鉴。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专项特点的结合不够紧密,并且这种长期脱离专项的训练手段,不仅不会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而且会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朝非专项的方向发展,导致专项能力下降。
2.1.3 对小肌肉群力量训练重视不够
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运动员的弹跳能力、移动能力和手臂挥击能力。力量训练要求全面,既要合理安排大肌肉群的训练,又要重视小肌肉群的训练,二者同步发展,才有利于运动员力量的运用,并且任何技术动作的完成都与小肌肉群力量有关,是各肌肉群配合的结果。如果小肌肉群的力量滞后,不但影响运动技术的发挥,而且当大肌肉群突然发力时,还容易造成运动性损伤。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访谈得知,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往往负荷量大,以涉及专项所需的大肌肉群力量训练居多,而与之相关的小肌肉群力量训练偏少,反映出我国青年男排在侧重大肌肉群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运动员小肌肉群力量训练重视不够。而事实上,运动员的力量练到一定程度,大肌群已不再是提高体能的决定因素,而恰恰是那些对抗肌和对关节起固定作用的小肌群,也就是平时一般力量练习不太容易练到的肌群成为关键。可见小肌肉群力量对于运动员体能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青年男排如果不对力量训练计划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小肌肉群力量训练所占的比重,运动员大、小肌肉群力量发展不对称、不平衡的状况将更加突出,而这种失衡现象既影响运动员力量的综合运用,又导致运动员的技术受到一定的局限,同时还会使运动员的大肌肉群越来越发达,而运动员的体能却没能得到明显改善。
2.1.4 忽视体能训练后的恢复 现代运动训练实质上是一个负荷、疲劳、恢复、再负荷、再疲劳、再恢复的循环过程,恢复是训练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负荷与恢复是相辅相成的。运动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既要承受生理负荷,又要承受心理负荷,加之有些体能训练手段单调、枯燥,容易使运动员产生疲劳,运动员只有在体能训练后,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或是达到超量恢复水平,才能进一步承受新的、更大的负荷,随之提高自身的体能水平。国外许多球队都把运动员体能训练后的恢复纳入训练计划中,并建立了相应的恢复模式,如NBA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后身体恢复模式是放松+身体柔韧性练习+身体复型方案+水分补充。显示出对运动员体能训练后恢复的高度重视。
从运动员访谈得知,我国青年男排每周训练6天,星期一、三、五全天训练,不出早操;星期二、四、六半天训练,要出早操,并且教练员每周安排3次体能训练,其中以大运动负荷的力量和耐力训练居多。但对运动员体能训练后的恢复重视不够,一是表现在运用的恢复手段简单,且常年不变。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后,常用的恢复手段是物理学手段和睡眠。往往是由运动员相互间进行简单的按摩,然后回到宿舍沐浴。没有根据疲劳的部位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最有效的恢复手段。这样既影响运动员承受负荷能力的提高,又影响体能训练效果和下一步训练计划的执行,并且运动员训练后疲劳不能及时消除,造成积累,运动员就可能出现过度疲劳,从而致使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和体能明显下降以及运动损伤增加。
2.1.5 教练员缺少对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意识 在训练手段、方法和技、战术方面保持符合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的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训练水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而我国青年男排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同样需要在总结过去训练中得与失的基础上,依据运动员的体型特点、身体素质和项目特征等因素,对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尽快缩小与国外优秀运动队体能训练间的差距,如在训练手段上,国外早已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拉伸练习和抗阻练习,而我们在训练中对其理论、方法和手段知之甚少。通过这些练习,不仅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特别是使用器械练习难以练到的小肌群的韧性和力量,还能有效防治运动伤病。另一方面由于人才、信息资源全球化,强队间的技、战术水平已非常接近,那么体能训练就成为提高比赛成绩的重要手段。而我国青年男排仅有37.5%的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更多的教练员却满足于目前的体能训练状况。而事实上,国际体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自始自终都处于进化之中,我们如果继续沿用一些经济性和实效性不高的训练手段,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就会成为低水平的重复,运动员的体能也会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体能训练上有所突破,突破才能尽快缩小运动员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与所需体能间的差距,排球新的技、战术才能随之产生与发展,从而形成技、战术优势,并在实战中占据主动。
2.1.6 我国青年男排均未配备专职体能教练员 现代运动训练中,一支运动队的教练员组成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传统的、单一的教练员变为由多方面人才组成的“多学科教练组”,它的组成包括专项教练员、体能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各自分工明确,又相互协同,是运动训练向着更规范、更科学方向迈出的新的一步。欧美几乎所有的正规球队,包括大学或青年队都会配置至少一名专职的体能训练师。可见体能教练员已成为教练组不可缺少的一员。
我国青年男排各队均未配备专职体能教练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青年男排没有体能教练员的编制,也就无法设置这一岗位。各队一般由助理教练员负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而助理教练员又是依据主教练的意图,结合专项、队员和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体能训练,这就涉及到助理教练员对主教练意图的理解和自身的体能训练水平。许多事实说明,影响训练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练员人数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时,从我国教练员职称系列来看,我国还没有体能教练资格的论证标准;我国体育院校在体能专业培养体系及专业设置上,还没有体能教练专业设置,并且体能训练有自身的规律、手段和方法,教练员具备正确把握体能训练规律,合理运用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能力,才能使体能训练更科学、更高效。反之,则会事倍功半,无法取得预期的训练效果。我国青年男排体能训练的总体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有关,直接影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效性,进而制约运动员体能的进一步提高,这也表明我国青年男排各队配备专职体能教练员已刻不容缓。
2.2 相应对策
2.2.1 建立适合个体特点的个体体能训练模型,并结合个体状况制定体能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需要有依据个体不同特点的训练模式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训练,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为此,教练员首先要全面、客观地对运动员个体体能状态进行诊断,然后参照诊断结果,确定一个符合个体客观实际的体能训练目标,同时根据这一目标再制定分阶段的系列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以群体体能训练模型为基础,建立适合个体特点的个体体能训练模型,同时结合个体状况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并依据这一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运用反馈规律适时地进行调控,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体能训练的目标。
2.2.2 多设计和运用符合专项特点的体能训练手段 体能训练与专项特点结合,才能有效转变成专项能力。教练员要准确把握排球运动的特点,选准体能训练与专项特点结合的切入点,并运用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原理,一方面对过去沿用的部分体能训练手段,在动作细节上进行修正和调整,在动作结构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多设计、运用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的动作结构相同的,协调机制相似的体能训练手段,从而使体能训练更符合专项特点,更接近于比赛本身的需要。
2.2.3 合理安排大、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使二者同步发展 运动员小肌肉群力量的好与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和效果。对此,教练员要有充分的认识,并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计划进行调整,把发展大、小肌肉群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度增加小肌肉群力量训练的时数,使大、小肌肉群力量训练各自所占的比重更加合理,进而使二者同步发展。
2.2.4 把握人体承受负荷和负荷后的恢复规律,运用多种恢复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综合恢复 我国青年男排教练员应改变运动员体能训练完后比较单一的恢复模式,依据每次体能训练课不同的负荷内容、性质、方式以及项目特点等因素,运用多种恢复手段,如中草药、吸浓度氧、心理恢复等,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综合恢复,尽快消除运动员的疲劳,以产生超量恢复的效果。此外,还应对运动员进行血乳酸含量的测定,使教练员掌握运动员的疲劳程度,及时调整和更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并通过运动负荷的调整和各种恢复手段的运用,更快地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2.2.5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练员的体能训练水平,增强创新意识 通过培训学习和“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提高教练员的体能训练水平,增加与国外体能教练员交流的机会,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现自我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差距,以此激发教练员的改进和创新意识,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培训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掌握的有关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索,进而使教练员把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2.2.6 各队配备专职体能教练员 我国青年男排教练组配备领队、主教练、教练、助理教练各一人,各队由助理教练负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是目前条件下的一种权宜之计,但并非长久之计,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应要求青年男排各队配备专职体能教练员一名,并把此作为联赛的准入条件之一。这既是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视,又是对青年男排教练组的充实。
[1] 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0.
[2] 李安格.现代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61,223,9.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3,200.
[4] 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64.
[5] 体育院校成大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69,277,644.
G842
A
1674-151X(2011)12-01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08
投稿日期:2011-09-10
杨江明(1963 ~),副教授。研究方向:排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