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阳光 强健体魄
——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研究

2011-08-15刘晓霞丁洪云

运动 2011年16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活动

刘晓霞,丁洪云

(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山东 潍坊 261021)

拥抱阳光 强健体魄
——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策略研究

刘晓霞,丁洪云

(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山东 潍坊 261021)

本文就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10年来全面实施阳光体育的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对近3年来学校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数据、中考综合素质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根据数据的变化总结出经验,对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的策略、方法、原则与实施进行科学解读。

增强体质;方法策略;研究

1 问题提出

前些年,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多,锻炼时间少;室内活动多,户外运动少;安全制度多,运动器械少。青少年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2 目的与原则

2.1 实施目的

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国务院“健康第一”和“全民健身”号召,全面开展“拥抱阳光,强健体魄”活动,家、校、社区全员参与健身运动;丰富学生校内外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的内涵,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提高身体基本素质,提振群体精神面貌;激发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一至两项终生受益的体育爱好。让身体健康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石。

2.2 实施原则

学校在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超越“课间”观念实施课程管理,跳出“运动”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意把握以下5个原则。

2.2.1 安全性原则 学校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原则,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又制定了必要的安全制度,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活动中做到“五落实、六到位”,在“快乐课间”板块活动中,每周穿插一次应急演练(紧急避险、防火、防震),切实增强学生自护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能力。

2.2.2 科学性原则 注重体育活动设置的科学性,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及活动量,要确保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的规律,要符合学生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2.2.3 实效性原则 体育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把体育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把休闲与锻炼结合起来,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逐步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2.2.4 艺术性原则 体育教育活动要想让学生喜闻乐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尤其是与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的结合。学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演绎着优美的舞姿,自由地、有节奏地进行身心活动,从而达到体育与美育的相互渗透,完美交融。

2.2.5 创新性原则 在开展阳光体育时,为了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运动快餐”,教师们通过科研搞创新,将单一的广播操改为自编课间活动操。标新立异、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引导学生开发创新活动内容,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享受活动的快乐,使体育活动课程更适合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 过程与策略

3.1 发展过程

2001年,潍坊外国语学校一建校就着眼提升学生体质,对传统单一的课间操进行改革,根据季节不同创编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编操近10套,并根据季节的变换做操的内容和形式。2002年,形成阳光体育“自编大课间操”特色,并获得市教育局领导充分肯定,召开了“潍坊市快乐大课间”现场会,同年获得“潍坊市教育教学政府成果奖”。2008年,潍坊市将体育体能测试纳入中考,同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库成立,学校结合实际,将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 50米跑(秒)、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厘米)6项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控范围,由此,开辟八大途径大面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009年12月,中央教科所领导到校调研阳光体育开展情况,给予了肯定评价,并以“落实健康第一,发展阳光体育”为题,在国家级刊物《运动》杂志封一、封三图文并茂地刊登推介学校经验。

3.2 实施策略

3.2.1 快乐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本着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的目的,努力营造快乐体育课堂。教师按照新课标要求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按照“345”课堂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让小组合作快乐起来;将根基教育内容纳入课堂,让品格培育渗透进来;改进评价激励办法,让全员参与主动起来;塑造和谐师生关系,让身心愉悦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技能,感受体育乐趣,让体育成为男女学生都喜爱的学科。

3.2.2 阳光课间,让学生舞起来 10年来,学校一直坚持阳光课间活动,已经形成“一周五日大课间,升旗演练不间断,四操三舞贵自编”的和谐大课间特色,四操,分层操、模仿操、武术操、拍手操;三舞,街舞、吧啦吧啦舞、校园集体舞;一演练:每周一次安全自救紧急疏散和方阵演习。特色经验在市区范围内多次推广,并在省内具有了一定影响。具体实施是:定于(春、夏、秋)每周一、周二、周四上午 9 ∶ 30 ~ 10 ∶ 00 全校做自编操,冬季阳光课间活动为长跑活动,根据年级确定长跑距离和身体素质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统一,在突出趣味性、发展学生体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集体观念、安全意识。

3.2.3 自由选项,让学生爱起来 学校定于周三、周五上午 9 ∶ 30 ~ 10 ∶ 00,周一、二、三下午二节课后,活动内容由学生自选,班主任统一组织,体育教师协调布置场地。活动的开展突出创新性,着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优势。活动具体内容是:

(1) 自主创新类。站立推手、打花巴掌、推小车、双臂角力、撞拐角力(斗鸡)、投小降落伞、蹲跳推手、桥上比武、拉过线来、轻物掷远、力争上游、横扫千军、奋勇还击、奋勇创五关、等小游戏。

(2)素质练习类。如纵跳、原地高抬腿跑、俯卧撑、蛙跳、韧带拉伸、台阶练习、12分钟耐力跑等有氧耐力性活动(初三学生)。

(3)特色活动类。抖空竹、跆拳道、围棋、竹竿舞、滑旱冰、同舟共济(自制板鞋)等。

(4)趣味游戏类。4人跳绳接力、蟹套虾、青蛙跳水、矮人赛跑、跳绳、踢毽、跳皮筋、玩铁环、掷沙包、跳方格、多向角力、智能牌等项目。

3.2.4 运动处方,让学生练起来 体育教研组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运动量和体质状况,根据寄宿、走读、班车不同就读方式的学生群体分别开出“年级处方”“家庭处方”和“宿舍处方”,处方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人手一份,将体育训练扩展到宿舍、家庭和社区,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长、同伴、舍友的监督和陪伴下展开训练,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发展一至两项体育特长,强化一个薄弱项目。

3.2.5 榜样引领,让学生学起来 树立三类学习榜样,一是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国际、国内体育明星为榜样,如姚明带着伤痛拼搏,在篮球界树立起了中国的一面旗帜,学习他们的坚韧、勤奋等品格;二是宣传山东省、潍坊市内的体育冠军事迹,如邢慧娜、杜丽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国际赛场上,学习他们勇敢拼搏、尽心尽责等品格;三是树立校内综合素质优秀生榜样,学习他们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借助根基教育网站、校报、校刊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中小学生在身体健康和意志品格上“比学赶超”,树立自己的理想奋斗目标。

3.2.6 体育竞技,让学生赛起来 体育竞技能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学校、年级、班级等多个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活动,能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吸引学生参与运动锻炼。如每年的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冬季越野赛、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都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好赛场,使学生综合体能方面获得提高。此外,学校在体育竞技举行期间,注重加大学生营养摄入,如要求餐厅增加牛奶、牛肉、巧克力等热量和营养高的食品供应量,运动与饮食互相配合,共同增强学生体能。3.2.7 习惯养成,让学生强起来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含义,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教育,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信息和毅力。扎实推进根基品格教育,家校和谐沟通,促使学生按时作息,引导学生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增加户外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常年坚持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锻炼,磨练意志,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2.8 营养膳食,让学生壮起来 体育教研组给餐厅厨师提供能量表;学校生活部采取各种手段培训营养师,共同编制学生“每周营养菜谱”,每周一发,每班一份,引导餐厅服务人员、家长合理搭配学生饮食,保证学生营养供给,杜绝垃圾食品。对于肥胖型学生和瘦弱型学生提出科学饮食和加强锻炼的方法,生活班主任、家长配合实行。

4 评价与监控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保障机制。为改变“健康第一”落实不力的学校管理症

结,从机制上求突破,逐步建立了以“发展学生体育技能,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目的评价体系。

4.1 及时监控学生《健康体检表》和相关体能数据,定期对比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动处方。

4.2 通过《成长日记》引导每位学生确立一项体育特长或技能,安排任课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体能发展与技能提高计划,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

4.3 建立《班级日志》把学生健身活动纳入班级评价。《班级日志》由各班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填写,将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主动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作好记

录,形成班级集体评价平台,约束“懒”

学生,激励“勤”学生。

4.4 编写《走过花季雨季——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手册》,把学生坚持参加大课间活动坚持体育锻炼作为一项重要的习惯评价内容,并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激励学生主动提高体育素养。

4.5 学校“素质教育推进处”根据上述记录每月评一次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每年召开一届“体育节“,通过开展“竞技比赛”、“会操比赛”、“趣味项目比赛”评选一批“快乐大课间活动明星”,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增强学校体育工作刚性,引导学校把“学生健康”这一“冰点”变成“热点”和“兴奋点”。

4.6 参与学生“每周营养菜谱”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季节和学生运动量修订餐厅师生饮食菜单。

5 取得效果

阳光体育校本活动课程的构建,不仅增强了师生体质,磨炼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了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

通过数据对比体现,学生体能普遍提高,95%以上的学生都有相对固定、比较热爱的运动项目,每年都有近500名学生在体育方面个性技能比较突出。从抽样测试的结果看,学生在50米跑、跳远、仰卧起坐三项成绩分别提高了89%、80%、70%,身体素质明显得到提高,一批批体育特长生被我市重点高中学校特招。体弱儿童和肥胖儿童明显减少,主动锻炼的习惯基本养成。

G804.49

A

1674-151X(2011)12-009-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04

投稿日期:2011-07-26

刘晓霞(1971 ~),小教高级,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