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体育传统项目优势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之研究
2011-08-15朱美珍李小琴董翠香
朱美珍,李小琴,董翠香
(1.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河南 焦作 454000;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发挥体育传统项目优势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之研究
朱美珍1,李小琴1,董翠香2
(1.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河南 焦作 454000;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个案研究法对体育传统项目与特色学校的创建进行研究,从案例入手,在分析其创建成效、实施模式的基础上,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基础教育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由权的管理体制,推动了特色化学校的形成,发挥体育传统项目优势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
体育传统项目;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1 问题的提出
2009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中美高中特色教育研讨会”上,陶西平指出,“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取向是社会认同的标志;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是学校的附加价值,附加价值取向是社会选择的标志”。研讨表述:“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貌。而学校体育特色是指学校在体育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内涵的具体体现。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就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就是其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就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而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本文就体育传统项目与体育特色学校创建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案例评析,探讨其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学校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提供思路及借鉴。
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及其成效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传统校)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的一些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和条件,以一、二个体育项目为重点,逐步形成传统,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组织多年系统的训练”。国家体委和教育部于1983年联合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涌现出来。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体育传统校数量已达26000所,200多万人经常参加训练。由于增加过快,再加上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少学校流于形式,各级行政部门根据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整,取消了部分传统项目学校。“到90年代初,传统校数量基本稳定在24000所左右,其中省级校 3300所,约占全国学校数的3%,经常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约470万,也约占全国学生数的3%”。“2000年7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出台了新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体育传统学校的评估指标和评定办法,对体育传统校的管理和运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以期传统校在新世纪为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多年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确立对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传统体育特色的学校。天津市南楼中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南楼中学于建校之初就组建排球队,并将排球运动作为学校传统项目重点发展。传统项目的积极开展使南楼中学在各级排球比赛中均取得骄人成绩,而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如原国家排球队的队长、主力二传杨锡兰就是该校于1977年将输出的运动员。
1983年南楼中学受到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南楼中学排球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该校先后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排球比赛,均为国家争得荣誉。南楼中学排球队不但出访了荷兰、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而且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相互交流学校体育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了走向世界为国争光的理想。
“33年过去了,南楼中学为国家各级各类体育专业部门输送优秀苗子200多人,为各大专院校输送了100多名排球特长生”,同时在学校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传统,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个南楼中学的学生,对学校体育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几十年来,像南楼中学一样,我国还有很多传统项目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体育后备人才。这些传统项目学校,在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传统校较好地完成了新时期所负于的历史使命,这一优势体育资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不少学校充分利用本校传统项目的优势,在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当中突现了本校的体育特色,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本校的实施,同时还为创建学校体育特色奠定了基础。
3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案例研究
由于最初设立传统校的初衷是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因此对传统校在提高体育成绩和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课余训练方面关注较多,但在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中的作用却没有引起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得这一优势体育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非常遗憾的。因此,加强传统校体育优势资源的开发,在全校范围内普及传统体育项目,使之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重点,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从少数参与转向全体参与,既有利于传统项目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本校体育特色。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创建的足球特色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3.1 学校创建足球特色的历史成效
武汉市新合村小学有着30多年的足球历史,被武汉市体育局誉为武汉市足球活动发源地、“国脚的摇篮”。30年间新合村小学先后为国家、省、市级训练队和大中专院校输送足球运动员300余名(19人为国足运动员)。20世纪80年代,新合村小学被授予“霍英东发展体育基金会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百所先进业余体校”“市先进足球俱乐部”等光荣称号。学校也多次被评为全国、湖北省、武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扬主体拓个性,注创造重实践,创特色育新苗”的办学思想,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坚持传统项目,培养足球新苗”的办学口号,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育人目标。
3.2 新合村小学创建足球特色的办学模式分析
办学模式,是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可以再现办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换句话说,办学模式是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办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动作程序,是规范办学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办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规格上,而且在教学活动也有所渗透。
3.2.1 新合村小学创建足球特色的办学目标 新合村小学的办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其足球特色:“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足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足球运动中应用自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树立学生良好的大局观,在运动中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愿意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乐于为他人创造机会,主动与他人合作。”
3.2.2 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的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 新合村小学提出的口号是“人人会踢足球”,并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的足球教学训练方案,在每周规定的体育课中,拿出1学时专门用于足球运动的学习,其余学时的教学内容则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每天课外1学时的体育活动课程中,也主要用于足球项目的学习和操练,以加强足球运动技能的提高。并形成了班、年级、学校三级足球队,周周有比赛,形成了系统的竞赛制定。
4 对新合村小学成功创建足球特色学校的经验分析
4.1 从特色项目到特色学校
“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实现整体优化而逐步所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貌。特色办学就是让学校找到令自己卓越的领域,从优势项目到项目特色,从项目特色到学校特色,再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创新过程。”新合村学校就是沿着这样的发展逻辑走到现在,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4.2 “普及与提高”共同发展
新合村小学开展足球这一传统运动项目的口号是“人人会踢足球”,在该口号的引领下,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足球运动。学校在时间、场地、师资经费等多方面提供了充足保障,确保足球运动的优先发展。基于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再加上良好的场地设施、充足的训练时间、高水平的教练师资,使新合村小学足球项目走出了一条“普及与提高”共同发展的道路。足球知识、技能的普及是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以对足球知识、技能的普及提供有效指导,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校传统项目迅速发展。
4.3 秉承体育传统优势,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新合村小学足球运动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这种体育教育氛围与环境正是推进新合村小学足球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正如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所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然而,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形成传统的合力,营造出有特色的体育氛围与环境。
5 结束语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不少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奠定了基础。这种办学特色正在改变着我国“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让“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理念成为更多学校的发展思路,如何发挥传统体育项目在办学特色中的作用,应成为每个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希望更多的学校以体育为突破口,实现办学特色的目标。
[1] 徐本力.对我国现行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体制现状的调查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1990(1):1-20.
[2] 方吉泉.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112-114.
[3] 赵祝胜,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确立对体育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4(2):38.
[4] 曹彧.全视角审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是什么样的?[N].中国体育报,2005-08-24.
[5] 董翠香 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7.
[6] 朱正义等 中小学特色化、多样化的理论与操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8.
[7] 转引自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7.
G807.0
A
1674-151X(2011)12-01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05
投稿日期:2011-08-15
2010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0BTY029):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朱美珍(1982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董翠香,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