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1-08-15吴新宇
黄 璐,吴新宇,兰 健,郭 超
(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9)
理论与方法探索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黄 璐,吴新宇,兰 健,郭 超
(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河北 唐山 063009)
独立学院的兴起与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践环境和独立建制,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亦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需要给予理论的特殊关注、考察和研究。阐述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认为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存在诸如固有体制移植、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师资水平、课程结构性矛盾等主要问题,进而分析与明确课程改革的比较优势,提出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为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实践提供路径参考。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创新;总体思路;身体教养
20世纪末,一种新兴二级学院在中国悄然诞生,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2008年4月教育部新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规定:“所称独立学院,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是机遇亦是挑战,进行相关理论探索,为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实践提供路径参考。
1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依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2003年出台《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体育课程教学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独立学院所处的历史背景、实践环境和特殊建制,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规定(特殊性与个案分析),需要给予理论的特殊关注、考察和研究。首先,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在教育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下,在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安排与实施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探索高等教育办学新形式的政策选择下,体育课程创新和教学发展禀赋了理论建构的意义和实践的迫切要求。其次,独立学院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的外部发展环境要求其树立“质量观念”和“特色意识”,坚持走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再次,独立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理念的树立,为寻求与整合区域性体育资源和探索地方特色课程提供了契机。最后,近年来新兴运动项目的更新与发展,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日新月异,鞭策独立学院加大体育课程创新的步伐。
2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固有体制移植
独立学院的兴起与发展肇始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母体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作为母体高校的“二级学院”或“校中校”,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发展的“复制品”,亦是国家教育体制“标准化”批量生产的表征,其本身并未脱离固有体制,没有结合自身优劣势进行宏观战略思考和特色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这与我国高校普遍不注重发展战略思考的现状有必然联系,尤其体现在地方性本科院校、民办院校、高职院校、成人院校的发展战略机构设置及所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方面与全国重点高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与不足。忽视独立学院所处的地域环境、享有的政策安排、独立的学院建制、运动场地设施状况、学生群体特征等因素差异,盲目移植母体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模式,将导致体育教学工作“千校一面”“标准化”“大一统”的后果。
2.2 运动场地设施
以母体高校新校区或独立学院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为标志,近年来掀起的高校“圈地运动”现象,将中国高校的办学热情推向了高潮。政府、地方、企业、个人参与互动和权力博弈,其负面影响与潜在危机亦不容忽视。“有个别大学对‘大楼’建设停留在表层,即先圈地、招生,并满足宿舍、教学大楼、水房等师生必须的生活条件,而后陆续填补图书馆藏书、校园网络建设、实验仪器等‘大楼’内涵的深层次理解所展现出的特征,甚至有些大学城并没有计划过这些,仅仅是由‘八国联军’组成规模庞大的‘航空母舰’。”运动场地设施沦为大学“大楼”建设的“后期工程”及日益边缘化,有研究对江西省13所独立学院体育选修课调查显示:“没有一所学校的场馆设备能达到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独立学院相对落后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状况限制了相关运动项目课程的开设,制约了相关运动项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发展。
2.3 体育师资水平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教育质量问题。1965~1975年法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情况表明:“尽管教师队伍也在加快发展(主要是下层教师人数的增加),但是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仍然导致了学校培养能力的下降(至少在质量上是如此),由此加重了潜在的社会混乱或者已经暴露的危机。”独立学院在校生数量迅猛扩张,生师比指标直线上升,体育课大班制(45人以上)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独立学院分流母体高校体育师资资源,使教师在本部与分院之间“两头跑”,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即使在生师比达标的独立学院,因近年来大批引进新任年轻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水平堪忧。此外,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那些靠近市场的专业教师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单位外的个人收入”,这间接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致力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行动发生转移。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和体育教师薪酬间鸿沟的不断拉大,使诸多体育教师陷入为生活苦苦奔波的境地,导致部分教师职业倦怠、外在业务繁忙等情况的出现。诸种因素汇聚将制约体育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结构性矛盾
中国“体育”概念日益泛化,内涵与外延模糊不清,各种权力主体与意识形态竞相登场,导致实践主体的虚无直至浑浊状态。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理念与价值建构根植主流认识,未能超越既有框架,突显结构性矛盾。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主体为身体教育和运动,随着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与传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的新课程范式开始涌现,大致表现为运动时尚课程(如街舞、瑜珈、轮滑等)、休闲娱乐课程(如棋牌类、高尔夫球、户外运动等)、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如武术、太极拳等)、健康课程(如传统养身术、保健按摩等)等类型,这些新课程范式日益受到区域高校的青睐,传统课程结构开始瓦解,重建之路充满危机。某些高校青睐运动时尚课程,以削减田径、游泳等基础体育课程;某些高校提倡休闲娱乐课程,弱化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课程,学生体质的发展与维持得不到保障;有些高校主张西方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得不到落实等。“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既是系列的实践,又是秩序的哲学。”认识与审思新课程范式的本质及与传统课程的关系,将直接作用于课程结构选择是否合理和课程价值是否均衡。独立学院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区域环境的影响,往往掣肘于某一利益诉求,课程安排盲目性较大,导致课程整体的结构性失衡。
3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比较优势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建设资源有限,改革前景不容乐观。即便如此,合理把握和发挥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将为课程改革困境突围创造机会与条件。独立学院属民办公助性质,最高决策层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教育质量评价直接面向社会和劳动力市场,使独立学院相比于母体高校更关注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特色化发展和尊重师生员工的权益。《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五稿)》亦明确指出,“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群体活动与学生体质状况”等指标是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观测点。与此同时,“伴随‘独立’同时到来的,是独立学院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需借助的母体高校‘名牌光环’影响的渐渐消退”,这势必加剧学院未来发展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亦进一步促使学院将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和探索特色化发展模式奉为圭臬,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遵循。独立学院面临的政策环境和相对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将赋予学院、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式与内容设置的权利,课程改革的理念性和体制性障碍得以弱化,体育课程创新成为可能。
4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4.1 坚持大课程观
体育概念极富“家族相似”式扩延意义,与运动、游戏、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舞蹈与艺术、武术、倾向精神性竞争的内容(如棋牌类、电子竞技)等概念框架联系紧密。体育现象与实践自然禀赋体育课程非完全独立或价值单一的内容传授体系,而是相对独立或价值多元的概念群组,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选择方向——大课程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应积极援引运动、游戏、休闲、舞蹈、武术等不同身体活动形式,建立以体育概念为核心的价值场域,提升体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在体育课程实践和具体操作中,整合与协调不同的身体活动体系,如体育课程教学(必修、选项、选修)、运动俱乐部、运动竞赛、文艺表演与舞会、学生社团或协会等,坚持大课程观,建构广义体育课程体系。
4.2 树立差异理念
差异是后现代理论的核心镜像之一,理解差异、运用差异,在遵循国家体育课程设置的前提下,依据区域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差异表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建立区域性、特色化体育课程来提升课程竞争力和充实课程基础。
4.3 突出身体教养
身体教养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研究,指在人类整个生命周期里,维持身体活动在适当水平上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和认识。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体育课程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而体育课程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将身体教养的改善置于课程本质的突出位置具有重要的体育实践意义,赋予体育实践现象的追问和解释(现象学和解释学)。在一些未开设时尚类运动课程(因师资、经费、场馆等因素制约)的独立学院中,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休闲广场、街道、商业俱乐部等城市空间中与运动爱好者或职业运动者相互交流运动技术,依靠他们的运动热情和适当的身体教养水平,运动技能便在这种休闲娱乐式的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这种体育课程实践现象在诸如街舞、轮滑、滑板、攀岩等时尚类运动项目上和体育课程资源匮乏的独立学院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依此亦可对一些体育课程现象悖论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何学生们在不通过严格制度化的体育课程学习,而通过有效的社会性身体活动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某单项运动技能。在独立学院体育师资、运动场地等有限课程资源条件下,点燃学生的运动激情,改善学生的身体教养,让学生变被动灌输(接受者)到主动探索(行动者),实现体育课程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4.4 改革课程管理体制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观念、范畴、核心内容(生产力)的确立与实施,必须以制度(生产关系)选择为前提,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改革主旨即解放教育生产力,实现有限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亦即将改善身体教养作为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教学工作核心,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能必须随即做出调整,从以提升运动技能为核心(发布信息者)转向以改善身体教养为核心(管理信息者),而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的设置与安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是为体育教师工作职能的转型提供政策保障(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合法化),这体现在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组织化教学方面,体育教师应注重改善学生身体教养,传授各单项基本运动技能,将运动技能的发展与进一步提高置于运动俱乐部活动、契约性社团协会或更广阔的社会性身体活动中,让学生在自由交流与主动探索中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元目标。在运动竞赛组织方面,体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各单项学生裁判员和竞赛组织实施者,负责运动竞赛的宏观管理,让学生成为运动竞赛组织实施主体。在教学评价方面,应从以往课程技能教学效果的评价逐渐转向以校园体育活动或社会性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效果的评价,突出体育教师为改善学生身体教养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更为广阔的意义维度,如果学生们需要体育教师提供全程身体指导,甚至在具有适当的身体教养水平和掌握身体锻炼方法的前提下仍然如此,依靠硬性的制度规定,鞭策学生必须强化体质。那么,这个民族的身体就彻底堕落了。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建设资源有限,但却具有独树一帜的比较优势,期待成为中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的曙光。
[1] 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4.
[2] 黄璐,刘芬,陆艳婕,等.大学发展战略机构设置的网络调查分析及个案讨论[J].高校教育管理,2007,1(6):58-63.
[3] 黄璐.“大楼”与“大师”和谐互融——刍议当代大学理念的两个维度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98-102.
[4] 胡吴进,牟顶红,关晓印.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选修课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6):42-43.
[5] (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74.
[6] 周作宇.论高等教育中的经济主义倾向[J].新华文摘,2008(11):120-124.
[7] 黄璐,杨淼,兰健,等.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35-140.
[8]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 程立军,马义国,王丽娜.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构建和谐校园[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17-118.
G807
A
1674-151X(2011)05-10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50
投稿日期:2010-12-14
2008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编号:08120050),2008年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
黄璐(1981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