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成年人身体成分年龄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2011-10-26王开永
王开永
(广东商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
广东省成年人身体成分年龄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王开永
(广东商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
采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广东省34648名成年人身体成分的年龄变化特征进行相关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增强广东省成年人体质提供一定数据依据。
广东省;成年人;身体成分;年龄变化特征;DPS7.05数据处理
1 研究对象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的广东省城乡居民(20 ~ 59岁),共34648名,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共分8个年龄段。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的选取
以广东省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1],依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2],选取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以及上臂、肩胛和腹部皮褶厚度等8项身体(形态)成分指标为本研究的基础指标;并选取体重指数、体脂率、脂肪含量、腰臀比、去脂体重等5项派生指标。
2.2 数理统计
采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包进行相关的数据检验和分析,其中数据均采用均值比较。
3 讨论与分析
3.1 广东省成年人体质及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变化趋势
对比第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广东省成年人的体质优秀率、良好率分别比第一次降低了6.5个和6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则增加了4.3个百分点,其中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均有所上升(男性超重率持平),男女性超重率的检出率达51.70%,超出了成年人总人数的一半有余,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数据提示,广东省成年人有向肥胖发展的趋势,如果不及时控制,肥胖将是影响广东省成年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尤其向心型的肥胖,是诱发冠心病、糖尿病的危险主要因素。
3.2 体重、体重指数、去脂体重及脂肪组织的年龄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3.2.1 体重、体重指数和去脂体重的年龄变化特征据统计,男女性的体重、去脂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走势,其中女性体重和男女性去脂体重的峰值都出现在45 ~ 49岁年龄段,男性体重的峰值出现在40 ~ 44岁年龄段,比其去脂体重的峰值提早了5年。女性的体重和去脂体重峰值同步出现,这说明广东省女性都比较注意体重的控制。 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性的体重、去脂体重均数年龄变化特征具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BMI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WHO2002年修正的亚洲人体重指数健康标准[3]:18和18岁以上成年人18.5≤BMI≤23为正常水平,BMI超过23为危及健康的超重。我们可以发现,男性体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30 ~ 34岁之前上升幅度大,之后则呈平缓上升并逐渐下降;女性的体重指数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至50 ~ 54岁达到峰值,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增长幅度为16.90%,比男性的10.12%高6.78个百分点,但男性体重指数的峰值出现出现在45 ~ 49岁年龄段,比女性早了5年,男性超重(BMI>23)的年龄段准出现在35岁,比女性(45岁)提早10年。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性体重指数均数的年龄变化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
3.2.2 脂肪组织的年龄变化特征从年龄变化分析,男性的脂肪重量呈波浪型变化,至40 ~ 44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后便平缓下降,而女性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50~ 54岁年龄段,比男性晚了10年,与体重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女性脂肪重量的最大增长幅度出现在35 ~ 39岁年龄段,增幅为8.34%,男性的最大增长幅度出现在25 ~ 29年龄段,比女性早了10年,增幅为12.72%,比女性高出4.38个百分点。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性脂肪重量均数的年龄变化牲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男女性的体脂率增长趋势与脂肪量同步,男性的最大增长幅度为8.69%,比女性的5.13%高3.58个百分点,WHO和ACSM建议男性最佳体脂率为15%,女性为23 %[3]。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发现,广东省男性从25 ~ 29岁年龄段,女性从35~ 39岁年龄段开始,体脂率出现偏高现象,这是诸如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诱因。如果以20 ~ 24岁年龄组的均值为起点,以55 ~ 59岁年龄组的均值为最高点,则整个成年期,男性脂肪含量均值增加0.25kg,女性脂肪含量增加了0.44kg,脂肪含量的增长分别约占男女性在成年期体重增长的68%和51%。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性体脂率均数的年龄变化特征存在高度显著性差
异(P<0.01)。
3.2.3 相关分析表1相关系数显示,男性的年龄与体重和去脂体重之间虽然呈正相关,但其线性相关性程度低(P>0.05),与脂肪量和体脂率之间呈正相关,其线性相关程度较强(P<0.05),女性的年龄与体重、去脂体重、脂肪量和体脂率之间不仅呈现高度的正相关,而且具很强的线性相关性(P<0.01,r>0.75),这和前面分析各年龄段均值的变化特征是一致的,男性各指标的年龄变化特征不明显,而女性则是随着年龄的变化直线上升。
数据同时显示,男女性的体重与去脂体重、脂肪量和体脂率呈高度正相关,其r值等于1或接近于1,这反映出在不同的年龄段,体重的增加与反映身体脂肪份量指标的增加是同步的,而体重指数与体重及反映身体脂肪份量指标具高度的正相关,这说明它们的变化幅度呈高度的一致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男女性身体各脂肪组成的含量。
表1 体重等指标与年龄及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系数表
表2 年龄与三围的相关系数表
3.3 胸围、腰围、臀围和腰臀比的年龄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臀围的呈波浪式变化,其他各项指标的增长趋势与年龄的变化基本一致,而女性的腰围呈直线上升趋势。但从变化幅度来看,女性三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两个峰值,分别在30 ~ 34岁和45 ~ 49岁(胸围的后一个峰则在40 ~ 44岁年龄段),男性三围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5 ~ 29岁年龄段,比女性的第一峰值早了5年,这可能和年轻女性比较重视自己的身材,主动控制自己的三围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女性腰围的变化幅度最大,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增长幅度为16.72%。
腰臀比主要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状态[5]。从腰臀比均值来看,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至45 ~ 49岁年龄段之后保持平稳,女性的年龄变化特征与三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析腰臀比,可以了解人体脂肪的分布情况,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比值越大,则表明脂肪存在于腹部。参照WHO制定的腰臀比健康标准(男性<0.9;女性<0.8),广东省成年男性至40 ~ 44岁之后,女性从20 ~ 24岁之后年龄段均超过了该标准。这表明广东省成年人,特别是成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腹部脂肪的蓄积。
表3 广东省成年男女各年龄段三处皮褶厚度变化对比表(单位:毫米)
表4 男女性年龄与三处皮褶厚度的相关系数表
表2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值也充分证明了上述分析结果,男女性三围与年龄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其中年龄与腰围的相关系数值最大。女性的三围与年龄的线性相关程度比男性高,特别是女性的腰围,与年龄的相关系数值接近1,即腰围的增长与年龄的增长具同步性。但总体而言,男性臀围变化与年龄的增长之间呈现出弱相关。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性之间除臀围外,其它指标均值的年龄变化特征差异显著(P<0.05)。
3.4 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对比各年龄段均值的差值可以看到(表3),女性三处皮褶厚度均值的平均值均大于男性,女性三处皮褶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变化呈上升趋势,至35 ~ 3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值(肩胛的峰值出现在25 ~ 29岁年龄段),男性的肩胛和腹部皮褶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趋势,而上臂则呈现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三处皮褶厚度的最大值出现在25 ~ 29岁年龄段,比女性早了10年,这和前面的脂肪组织变化相似。
从增长幅度来看,男性上臂和肩胛在25 ~ 29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增幅后,至40 ~ 44岁又出现另一个小的增长峰值,而其腹部则是在最大峰值后,其增长幅度逐渐下降;男女性的腹部皮褶增长幅度最大,男性的腹部皮褶厚度平均增长幅度为5.04%,比女性的4.68%高出0.36个百分点,相关性分析显示,男女性三处皮褶厚度的变化与年龄的增长具高度相关性,但男性的相关系数低于女性。这说明女性三处皮褶的年龄变化牲较男性更为明显,特别是腹部,其相关系数达0.97,接近于1。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性上臂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P<0.01),肩胛和腹部皮褶厚度则无明显差异(P>0.05)。(表4)
4 结 论
4.1 广东省成年男性体重、去脂体重、脂肪量和体脂率的年龄变化特征不明显,女性则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直线上升趋势,男性出现隐性肥胖的隐患比女性早了10年。在不同的年龄段,男女性体重的增加与去脂体重、脂肪量和体脂率的变化幅度呈高度的一致性。
4.2 广东省成年人体重的增长大部分是脂肪的增长,男性约在68%,女性约在51%,其腰臀比值显示男性44岁以后,女性24岁以后,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腹部脂肪的蓄积,即有向中心型肥胖发展的趋向。
4.3 广东省成年女性三处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特征较男性更为明显。
5 建 议
5.1 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广东省成年人目前的身体现状,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和国民体质监测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健身知识的普及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引导群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活动。
5.2 合理开放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尤其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利用率,为市民提高较多的锻炼环境与场所,加大公共场所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市民的体育锻炼提供保证。
[1]国家体育部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江崇民.中国城镇居民身体脂肪的分布特征及体脂率推算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陈乐珊.女子重竞技运动员体脂率与BMI、标准体重指数的相关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69-71.
[4]王人卫,毕玉萍.上海市城区成年人身体成分现状的分析[J].体育科研,2008,29(1):29-33.
G812.6
A
1674-151X(2011)05-15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71
投稿日期:2011-01-28
王开永(196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