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届武搏会项目文化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推广
2011-08-15韩衍金李巧玲张连杰
韩衍金,李巧玲,张连杰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从第一届武搏会项目文化看中国武术的传承与推广
韩衍金,李巧玲,张连杰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文章通过比较、分析第一届世界武搏运动会中中国武术与其他项目在地域文化、赛场文化及产品文化方面的存在的差异,探析武术国际化传承渠道和发展途径。提出在武术国际化的传承和推广进程中,需注重武术的传承方式的改善,武术拳种的整合,赛事的规范统一及民族文化的传播,旨在促进武术国际化的推广,为武术国际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参考。
武搏会;武术;国际化
1 前 言
2010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搏运动会。据统计,共有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097人报名参赛,包括运动员1013名、裁判员276名、教练等随队官员808人[1,2]。首届世界武搏会共设13个搏击类项目,倡导“以武会友、以搏励志,以武求道”的世界武搏精神。
通过本次搏击类大会,可以发现武术和其他东西方项目相比,在武术的传承与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武术在国际化的传承和推广过程中,还需要 “系统化”,把武术这个项目进行“再包装”。据了解“国外的一些参赛运动员,尽管选手们技术过硬,对于武术背后的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3]。
本研究拟从武搏会各项目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武术与其他搏击类项目文化差异,探析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承渠道和发展途径,旨在促进武术国际化的推广,为武术国际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参考。
2 首届武搏会项目文化的表现
2.1 武搏会各项目地域文化
首届武搏运动会设共武术、合气道、拳击、柔道、柔术、空手道、剑道、搏击、泰拳、桑搏、相扑、跆拳道、摔跤共13个项目。
从项目来源看,源自日本的最多,如柔道、空手道、剑道、相扑和柔术等,比赛规则的制定和技术术语是在日本传统项目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良,使其更具有国际化的色彩。跆拳道项目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发展较为成熟,深受中国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练习者众多,传播的是韩国的传统文化礼仪。武术是亚运会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武术项目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大,但与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表示:“从体育文化角度看,武搏会13个项目中很多源于中华武术,但又都有新的发展。”[4]文化虽然有渊源,但并没有国界。作为体育项目的重要门类搏击,武术在国际化传承发展中,不可忽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
2.2 武搏会项目的赛场文化
在泰拳赛场上,几位泰国乐师会随运动员上场、热身、比赛、退场过程进行现场演奏。乐师会根据现场比赛情况,“时而低沉或悲怆,时而激越或高昂”与场上运动员节奏一致,将观众带入一种紧张激烈、热血澎湃的情境。
武术竞技套路比赛,现在虽然也有音乐配合,但缺少一种民族的风情乐调。“一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速度是与吸收引进外来先进体育文化成正比的。”[5]武术赛场需要像泰拳学习,在对外传播中国武术过程中,现阶段不能照搬泰拳的模式进行现在演奏,把中国传统的民俗乐曲搬到武术的比赛场地中去,但至少得在比赛中显示出中国民族文化符号,把民族文化的特点、特色展现给世人面前。“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文化支撑,武术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脉,只徒留技术外壳的武术也就只能走上濒危的道路。”[6]
其实传统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的套路演练、功力功法演练、传统散打擂台对抗,还有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单练、对练以及器械、服装展示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中国武术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奥运会,如何通过武术向全世界更多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将是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
2.3 武搏会各项目产品文化
在武博会的13个项目中,只有武术一个项目来自中国,而在其他项目中,跆拳道无疑是国内发展最快也是群众基础最好的项目。有数据显示:“全国经正规注册的跆拳道馆已经超过1500家。”[7]跆拳道服装主要以白色道服配以不同颜色显示级别高低的腰带,道服简洁并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
武术博大精深,在中国有一个好的传统,有些拳种如太极拳很容易普及,也必然会带动相关产品的开发,但是这都需要时间。武术在国内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相关产品的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武术产业处于过渡转型时期,基础薄弱,武术产业规模尚未完全形成。”[8]在武术产品市场上,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的功能价值,应体现在人们群众的需求上,明确“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健身作用、防身作用和动作的优美”。
3 武搏会项目文化对中国武术的传承与推广的启示
3.1 武术传承方式的改善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有的地域特征,其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沧州武术、回族苗刀、邢台梅花拳等,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武术要走向世界,与武搏会其他项目所不同,就是体现在民族性,把项目的地域文化特色突显出来,但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阻碍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这是因为,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传统武术依靠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传承,师徒为主体[9]。这种传承规律使武术形成了众多武术拳种流派,这种传承规律有利于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武术向纵深发展,不利于武术的推广传播,限制了武术的横向传播。
为此,在武术的传承中,改进教学模式,改善武术传承方式,加快武术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一种需要。武术对外的传承,既要达到传播中国武术技法、技能目标,又要利于武术的推广发展。武术传承方式的改善,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武术的传承和推广必须与时俱进,在保证武术技法、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武术传承和发展服务。
3.2 武术拳种项目的整合
在武术对外推广传播过程中,由于拳种门派的众多,各拳种的传承方式有所不同,练习组织方式方法各异,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武术各拳种的发展,对于各拳种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太极拳这一拳种,现在在国际推广已初有成效,其教育、技击、健身价值日益被人们接受,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在社会上流传较为广泛的就有陈、杨、吴、孙、武等式,各式太极拳技法不同,各有特色。不少国外人来中国学习武术,看到的是武术拳种众多,门派各异,不知去学习何种拳术,他们不免有这种疑问:什么拳最厉害,什么拳最好?
武术的拳种众多,门派不一,这种状态不利于武术的对外传播和推广,需要对武术拳种的进行适当“整合”[10],武术项目整合,虽然是以现代体育的方式来改良传统武术项目,但这也正是现代竞技体育本应发挥的作用之一。整合是为了保护和发展,以保护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宗旨,即调整后组合,对活动形式、比赛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武术拳种进行项目名称、竞赛管理进行综合、调整并组合,形成几类拳种统一,动作简单,内容丰富,利于国外人学习和传播的武术门类项目。
3.3 武术赛事的规范和统一
近年来,随着武术管理部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武术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类武术比赛不断增多。武术赛事出现一些不利于武术比赛的现象和因素,如“武术标识、武术服装、武术仪式”的不统一。武术要发展,一方面靠武术比赛对外宣传,此届武搏会就是一个很好典型;另一方面,靠武术管理组织工作的规范统一,有一套固定比赛标准和形式。当然各类武术比赛规程不一,规模情况各异。但对外的国际性赛事中应严格要求,细化规则。比如武术仪式,应该形成规范化,包括比赛开幕、闭幕仪式的统一,运动员进出场地的礼节。在日本和韩国传统的柔道和跆拳道的练习及比赛中,有严格的规矩,在激烈的对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礼的行为规范,是值得推崇的。相反,“武术的礼节过于简略,部分运动员连简单的礼节都不遵守,也没有制约办法”[11]。因此,加强赛事管理,规范武术项目、服饰、礼仪成为一种必要。在武术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对武术竞赛进一步“标准化”,在服饰设计上更富有东方文化内涵,在仪式上进行改良,更加具有国际化色彩。
3.4 武术民族文化特色的注重
武术技击方法是套路的核心,丰富多彩的技击方法体现套路的形象之美,体现武术的民族性。在武术推广和传承中,向世人展示武术时,必须具有中国民族的特色,有民族的符号和标记。
武术的服装、器械深含中国文化,如服装用料为丝绸,颜色多为红、黄等,这都体现着武术套路具有东方文化物质层面的内涵[12];在武术器械上,刀身可以饰以星星、明月(喻刀如明月),剑身则可饰以飞舞的凤凰(喻剑似飞凤),枪杆上可以饰以缠绕的长龙(喻:枪似游龙);棍身可以饰以错落的梅花(喻棍舞如落英缤纷)等[13]。在武术服装上可饰有“武”“太极阴阳”或“龙”等图标、图案等。“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被其他民族和国家接受,势必会造成各国群众对这个国家的深刻印象”[14]。武术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推广。
4 结 语
首届武搏会给中国武术提供一个平台,来向世人展现武术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武术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武术国际化的传承和推广进程中,需注重武术的传承方式的改善、武术拳种的整合、赛事的规范统一及民族文化的传播。
[1]高炜.北京首届世界武搏会筹备就绪今晚开幕[N].北京日报,2010-8-28.
[2]侯珂珂.北京首届世界武搏会,热[N].光明日报,2010-8-29.
[3]卢羽晨,孙晓胜.中国武术“压力很大”[N].新华每日电讯,2010-8-30.
[4]人民网http://news.ifeng.com/sports/pinglun/ detail_2010_09/07/2452284_0.shtml
[5]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兼论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3):41-43.
[6]余剑,郑兵,李鸿亮,等.建国60周年我国武术的回顾与展望[J].运动,2010(6):24-26.
[7]马敏.武博用品少人问津[N].中国体育报,2010-9-8.
[8]刘劲松,陈盼.中国武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武术体育学院学报,2005(1):31.
[9]李少杰.从武术传承方式看传统武术发展的策略[J].搏击·武术科学,2010(2):5-6.
[10]王惠敏,王常龙,王道杰.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顶杠类项目”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C].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176-177.
[11]汤立许,蔡仲林,饶英.北京奥运动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58-60.
[12]高贯发,向阳.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J].运动,2010,8(4),34.
[13]王国凡.“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35-38.
[14]周直模,樊守政,张芙铭.中国武术散打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419-421.
G852
A
1674-151X(2011)05-04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20
投稿日期:2011-01-19
韩衍金(1984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