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典故(二)
2011-08-15四川江南
四川 江南/文
传统美食典故(二)
四川 江南/文
长寿面与生日蛋糕
人们在过生日时,为了表示庆贺,有的要吃长寿面,有的则喜欢吃蛋糕。那么生日吃长寿面和吃蛋糕之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长寿面。原来在西汉时,一次汉武帝与文武百官闲聊,他说:“《相书》上讲,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这时,东方朔一听这话,便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大臣们都责怪他嘲笑皇上,太无礼了。东方朔连忙辩解说:“我哪里敢嘲笑皇上,我是笑彭祖(传说是夏朝时的长寿人物)脸长呀!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得长八寸长。大伙想想,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呀!”结果汉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乐了。古时候人们称脸为“面”,脸长就叫“面长”,现在还用“面孔”、“脸面”等称谓。人们都想长寿,于是都想让自己的“人中”长一些,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用“面”来代替,流传下来,就有了过生日吃长寿面的习俗。
关于蛋糕。这一习俗源于北欧的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丹麦人有个贵族生了一个儿子,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有三位命运女神也前来祝福。由于宾客满座,挤得其中一位女神没有了座位。那位女神十分生气,就指着正在熊熊燃烧的蜡烛说:“让那刚出生的孩子的寿命和蜡烛一样吧,蜡烛燃完,生命结束。”女神的话是非常灵验的,这还了得!这时,另一位女神急中生智,连忙吹灭蜡烛,叫主人赶快把蜡烛藏好,孩子就可以长命了。这样过生日吹蜡烛的风俗就沿袭下来了,并从丹麦传遍整个欧洲,随后便传向世界。之所以用蛋糕,主要是为了便于插蜡烛。后来这一习俗又不断完善。在庆祝生日时,主人有多少岁就点多少支蜡烛,同时大伙高唱“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歌毕,主人一口气将亮闪闪的蜡烛全部吹灭,然后用刀切开蛋糕,让众人分而食之,共同分享“寿星”的生日快乐。
加吉鱼
每当贵客临门,要以加吉鱼待客,这是胶东半岛沿海各地的民风食俗。此事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传这一民风食俗,是从乾隆年间开始形成的。一年春日,乾隆皇帝从蓬莱仙阁的水城出海巡游。龙舟刚出水,一条500g左右的鱼儿跳上船头,乾隆皇帝大喜,封这鱼为加吉鱼。何为加吉鱼呢?天高气爽,风平浪静,此为一吉,刚到海面,又有鱼儿跳上船头,此二吉也,吉上加吉,所以封此鱼为加吉鱼。这时,龙舟头目上前秉道:“陛下,这鱼生于深海,以海参为食,故颇多养分,味道鲜美。”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即令御厨烹食。御厨将鱼清蒸后肉肥味美,乾隆吃光了鱼肉,仍不肯放下筷子,御厨将鱼头、骨、鱼尾再煮汤喝,就成了胶东半岛沿海各地待客的最高礼仪了。
熏肉大饼
相传清道光年间,河北滦县的李家五兄弟逃荒至吉林省梨树县。为维持生计,李老爹在梨树县开了个杂货铺,人称“李草房”。几年后,李老爹去世,年方15岁的老大李连贵便开始顶立门户支撑家业。李连贵关闭了“李草房”,开办了一家“兴盛厚”酱肉铺。为了争取更多的顾客,李连贵自己养猪,当猪长到78kg时就被宰杀,然后精选前槽、腰排和硬肋等部位的肉制成酱肉。由于李连贵酱肉味道鲜美、干净便宜,所以顾客一天天增多,生意也就越来越兴隆。有一天,人称王中医的老主顾一大早就到李连贵的酱肉铺,他既没有打酒,也没有买肉,而是到后堂,把自家祖传的配制芳香肉料的秘方传给了李连贵。李连贵按照老中医的秘方煮肉时,把经过粉碎了的23味中草药投入锅中,肉熟出锅后,又加以熏制,色泽就变得金黄,浓重扑鼻,色味俱全。
熏肉一炮打响后,李连贵又发明一种柔嫩酥脆、色泽金黄的大饼。他用浮在老汤上的各种调料和面,卷上油酥,作出各种形状的大饼。接着又把清汤改作配饼喝的老汤,并添置了解油腻的葱酱、提气增食的枣水和祛火清胃的大米绿豆粥等。这样从酱肉、大饼到汤成了一条龙服务,李连贵的大饼也和他的酱肉一样闻名遐迩。
全副銮驾
江西有道驰名远近的名菜,叫做“全副銮驾”。说起来,这里还有明朝宰相解缙为母做寿的一段故事。
解缙是江西有名的神童,自幼机智过人,任宰相后深得皇上的赏识。这年到了解缙母亲的六十寿辰,他要回乡为母亲做寿。皇上十分高兴,亲赐他全副銮驾,并选派了一名御厨一同前往,为解母操办寿宴。
全副銮驾的排场浩大,要一路吹吹打打,鸣锣开道,那种威风并不是随便哪一位京官所能得到的。解缙为官之前,他的母亲曾一再教诲他,将来一定要为官清正。这时,他春风得意衣锦还乡之际,并没有忘了母亲的嘱咐。为此,他收起了全副銮驾,改扮成商人模样,一路体察民情,悄悄地回到了家中。解母的寿诞之日,乡里众邻纷纷前来祝贺。当时的礼仪认为,皇上赐了全副銮驾而不用,就是有负圣恩。解缙把心事与御厨说了。御厨便安排要做一道叫做“全副銮驾”的菜。一来为寿宴增色,二来也不负圣望。他把红焖全鸡抹汁过油,加作料、糖醋再焖,然后拆开,用鸡肉和内脏拼成銮驾的形状呈了上来。当大家见到色、香、味、形俱佳的这第一道菜,并知成菜的原委时,都齐声称赞解缙尽忠尽孝、为国为民的良苦用心。从此,这道菜也和这个故事一起流传了下来。
拔丝菜
传说拔丝菜起源于秦朝,在古代秦朝的市场上最初还没有糖卖,商人们为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便派人找“糖坊”。当时河北省有个糖坊长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伙计到处寻找含有糖分的植物根、茎作原料,放入大锅内煮烂熬干水分来制糖。坊长为了多熬糖获取更多的收入就不分昼夜地生产,锅灶里的火也昼夜不停。有一天晚上,坊长多喝了几盅酒不知不觉睡着了,而专门负责烧火的小青年也因连续熬糖太累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时才发现熬糖的大锅里正冒着黄色稠液的泡泡,他怕遭坊长的打骂,就瞒着坊长把一锅的甜菜根倒进了锅里并拿起大勺在锅里使劲地搅和,奇怪了,此时只见甜菜根上都呈现出透明的金丝,他吓得惊叫起来。被惊醒了的坊长问明了原因也感到好奇,马上令小青年撤掉灶火,把菜根捞出来再仔细观察,发现这时菜根上那一条条金丝要多长就有多长,且待凉了就像冰一样“冻”在一起。为了弄清原理他把“冰冻”的菜根放在嘴里品尝,感到又甜又脆。在此启发下后他又试着用“锅里”蘸糖拔丝,并分给邻居们品尝,想不到大家都说好吃。后来有人又试着用熟白薯、红薯和馍拔丝,同样香甜适口,于是,拔丝菜从此便流传于世了。
千百年来,经历代厨师们的继承创新,已制作出了多种拔丝菜,如拔丝西瓜、拔丝密橘、拔丝苹果、拔丝香蕉、拔丝葡萄、拔丝菠萝、拔丝蜜瓜、拔丝栗子、拔丝山药、拔丝土豆、拔丝芋球、拔丝金枣等,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油炸麻雀
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兵攻打太平府,路过和州(今和县城内),屯兵驻扎于此,当时正值开春之际,麻雀成群登枝齐鸣,扰乱诸将谈论军事。马秀英(朱元璋之妻)一气之下,命令常遇春率领士兵放箭射杀,并将麻雀剥尽皮毛,除去五脏放在油锅里炸焦叫士兵们把它吃掉,以解心头之恨。哪知士兵吃后都说味道鲜美。马秀英尝试了一下口味,觉得其味香酥,就加进佐料放入锅里熏制,端上桌时香味扑鼻。朱元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菜,马秀英回答:“这是‘油炸麻雀’。”朱元璋随即吃一点儿试试,拍案叫道:“好个‘油炸麻雀’!”直吃了个盘底朝天。
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马秀英当了娘娘。朱元璋吃腻了山珍海味,又想到昔日吃过的油炸麻雀,便要马娘娘再给他做些来吃。朱元璋吃后,夸奖说:“真乃‘天下第一香’。”于是,和州炸麻雀由此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
贵妃醉鸡
“贵妃醉酒”描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一段爱情故事。唐天宝初年,长安兴庆宫沉香亭前,百花盛开。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园中游览赏花,众梨园弟子奏乐助兴,乐工李龟年领唱,那优美的旋律令唐玄宗乐不可支。几阕歌后,玄宗笑谓之曰:“今日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词乎?,快去召李学士来。”李龟年持御赐花笺,召李白学士进《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指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认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杆。”玄宗对此妙诗赞不绝口,遂命龟年歌此三诗,自己吹起玉笛,贵妃手抚琵琶,每歌一曲,劝贵妃饮西凉葡萄酒一杯,连饮三杯。歌罢,玄宗设宴待李学士,贵妃亲自为李学士斟酒三杯。李白接过酒一饮而尽,两杯下肚已略带醉意,说:“我醉,愿姬同醉。”无意间将酒倾入鸡肴盘中,顿时那菜肴酒香四溢,更加馥郁。李白又接过第三杯酒,看着醉意朦胧的贵妃,低声吟道:“雄鸡屈卧银玉盘,一声鸣啼独相欢。满园花朵含泪笑,醉酒夜半看斜轩。”贵妃触景生情,联想起玉真观那段情缘,禁不住落下泪来。玄宗惊慌万分,问道:“贵妃,为何伤感?”贵妃掩饰道:“李学士诗作得好,这菜味道更好。”玄宗说:“难得爱妃高兴。”遂赐这道菜为“贵妃鸡”,并以玉花聪马酬谢李学士。后来,人们就把以肥嫩母鸡为主料,辅以葡萄酒,经炸、炖成的菜冠以“贵妃鸡”的美名。成菜酒香飘溢,味美醉人,肉酥汤醇,为宴请宾客的首推大菜,流传至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