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理解之己见
——与《〈唐诗宋词〉导读》注释对话

2011-08-15王国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学院浙江新昌312500

名作欣赏 2011年17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芙蓉陶渊明

⊙王国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学院, 浙江 新昌 312500]

⊙杨成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周月光[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小学, 浙江 新昌 312500]

古诗词阅读理解之己见
——与《〈唐诗宋词〉导读》注释对话

⊙王国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学院, 浙江 新昌 312500]

⊙杨成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周月光[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小学, 浙江 新昌 312500]

阅读古诗词有不少障碍,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仅语言内部的要素——语言、词汇、语法等,会有所变化;而且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地理名称等,也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正如近代学者郑樵所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因此,后人阅读古诗词,除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外,还得依仗前人的有关注释。所以,注释务必要做到全面和正确,不仅要让人能够知其然,而且还要让人能够知其所以然。否则就会造成“郢书燕说”之谬误。

古诗词 阅读 理解 注释 对话

现行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由隋慧娟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唐诗宋词〉导读》中的有关注释,笔者以为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把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句中的芙蓉简单地注释为“莲花”,把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兰桡画舸悠悠去”中“桡”字只注一个音“náo”等,这样的注释很难帮助人阅读理解。如果注释不能帮助人阅读理解,那么这个注释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故笔者对此谈点浅见,先抛抛自己的粗砖,以引各大名家之美玉。

一、谈谈“木末芙蓉花”句中的“芙蓉”之注释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名“辛夷坞”。这组诗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山川景物之美,给人以流连忘返之印象。

辛夷,落叶灌木,其花色泽鲜艳,蓓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辛夷花可入药,同时还是一种名贵香料和化工原料。辛夷花不同于桃花、梅花之类,它的花苞长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很像荷花箭,所以又名木笔。另外,辛夷花还有望春花、木兰、紫玉兰等别名。

芙蓉花,别名芙蓉、木芙蓉、拒霜花、三变花、醉芙蓉、扶桑等。芙蓉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南、广东等地均有分布,而成都一带栽培最多,历史悠久,蜀后主孟昶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故成都又有“芙蓉城”之称,简称“蓉城”或“蓉”。

芙蓉属锦葵科,落叶大灌木或小乔木。芙蓉花形大而美丽,生于枝梢,秋季开花,清晨开花时呈白色或粉红色,傍晚变为深红色,因其花一日有三变,故又名三变花或三醉。

芙蓉最早为莲,即荷花。《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木芙蓉因花艳如荷花而得名。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梢;芙蓉,指辛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以作为脚注。而《〈唐诗宋词〉导读》注释是,“芙蓉:莲花”(《〈唐诗宋词〉导读》第56页)。这样的注释不够完整,使人摸不着头脑,这里的“芙蓉”究竟是指“莲花”,还是指“辛夷”?其间缺失了“辛夷花像莲花,莲花又叫芙蓉”这个过渡语;少了这个过渡,就给人的阅读理解增加了难度。所以,完整的注释应该是:“芙蓉:原指水芙蓉(莲花),后指木芙蓉,这里指辛夷花。”注释是给读者看的,而一般人的认识是“芙蓉——木芙蓉”。因为前人有关木芙蓉的大量诗句给后人以足够的影响,如“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开尽木莲开”(白居易《木芙蓉花下招客饮》);“芙蓉艳金谷,秋色锦机中。霜树不知丑,叶与花争红”(许裴《木芙蓉》);“芙蓉本作树,花叶两相宜。慎勿迷莲子,叶与花争红”(《宋景文公集·木芙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政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王安石《临川集·木芙蓉》);“堂前堂后尽芙蓉,晴日烘开万朵红。不把一樽酬胜景,忍看憔悴落霜风”(韩维《南阳集·芙蓉五绝呈景仁》),等等。所以,注释就要考虑时代的要素,不能省略去中间的环节,否则就会给人造成“郢书燕说”之谬误。

其实,“木末芙蓉花”语出《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诗的原意为“缘木求鱼”,也就是“说水中没有薜荔,树上没有芙蓉”。但此语不切,常遭后人讥讽,如《宋景文公集》:“木末芙蓉语,当时不谓真。今来木末见,愁杀拟骚人。”李德裕诗:“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洪适《盘洲集·木芙蓉》:“非陆有芙蓉,名同物不同。采江搴木句,作么误韩公。”梅圣俞《苑陵集·廨后木芙蓉》:“楚人搴木末,已见《离骚》就。”《司马温公传家集·未开芙蓉花》:“木末采芙蓉,骚人歌所见。”如此等等,均可作为佐证。

二、刍议“兰桡画舸悠悠去”句中的“桡”字读音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 管弦。”这是欧阳修《采桑子·西湖》之二,其中“兰桡画舸悠悠去”句中的“桡”字读音各有不同,《〈唐诗宋词〉导读》注释为“兰桡(náo):木兰树质坚固,可以作为舟楫,称为兰舟、兰桡。后用来形容舟楫的华美。”(《〈唐诗宋词〉导读》第113页)。笔者以为此处只注一个“náo”音,很难让人理解,因为今音都读“ráo”。因为古今读音不同,所以应该把古读音和今读音同时注出,以帮助人理解。

1.《现代汉语词典》:“桡(读音)ráo,划船的桨。”现代读“ráo”音的有:“桡(ráo)骨”(人类前臂靠拇指一边的骨头,与尺骨并排,上端与尺骨、肱骨构成肘关节,下端与腕骨构成腕关节。)“桡(ráo)动脉”(肱动脉的一个分支,沿前臂靠桡骨一侧,至手掌与尺动脉汇合,向手指发出分支。桡动脉经过手腕部分,用手按时,可以感觉到它的跳动。)等。

2.《说文解字》:“桡,曲木。从木,荛声。女教切。”古人的注音多用“反切法”。所谓“反切法”,就是用两字的读音来注另外一个字的读音,即把反切上字的声母跟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结合,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如桡的读音是“女教切”,这里的“女”是反切上字,用它的声母“n”,“教”是反切下字,用它的韵母和声调“áo”,合起来就读“náo”。古读“náo”音的如:《易·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享。”《列子·汤问》“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桡。”《淮南子·主术》“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木为资。”《警世通言》“舟人依命,将船放到亭边,停桡稳缆。”等等。

3.古也同挠(náo)。

因此,在“兰桡画舸悠悠去”句中如果只注一个“náo”就很难让现代人和后人理解。所以,笔者以为应该注上古今不同的两个读音,并且说明在古文中应该读古音“náo”,而不读今音“ráo”。这样才能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句中的“玉刀”之理解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这首《浣溪沙·洞庭》是张孝祥在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潭州(今湖南长沙)调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时,沿湘江入洞庭时所作。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诗人用“行尽潇湘到洞庭”这样淡淡的一句,将过去所有的一切像汗巾那样轻轻地拢入袖中,无论过去是美好还是遗憾,只能深藏,不需再度回首。潇湘已经行尽,前面就是洞庭,楚天碧云,在这片天空下依旧有很多沉睡的历史。两岸青山无言,舟楫缓缓而行,风平浪止,晚霞映照,一派恬淡无为之美景。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在夕阳反照的粼粼波光里,岸上红蓼的倒影仿佛流动在水中的红绸,使人久赏不倦。同时,在此红色微波荡漾的静默中,却是另有一番景象,那就是:“白鱼跃浪,比翼双飞,此起彼伏。”而在不知不觉中,又是东乌西坠,玉兔东升,凉夜不期而至。弯弯明月犹如一柄玉刀,倒映在江面上。月明星稀,孤舟一叶,微风拂面,夜凉如洗。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心中一片空明?词人以景寓情,融情于景,堪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比美。

红蓼:别名狗尾巴花,蓼科、蓼属。一年生大型草本,枝高1至3米,茎直立,中空,多分枝,叶大,互生。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柔软下垂如穗状,小花粉红或玫瑰红色,花期在秋季,成熟的蓼汁有辣味可酿酒。清杨芳灿《满江红·芦花》词:“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天初暝。”

玉刀:《〈唐诗宋词〉导读》(第129页)的注释为:“比喻白色的鱼尾。”而本人以为此注释不妥,试想,在夜色中,鱼尾怎么能明呢?在“白鱼双尾玉刀明”这句的理解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双尾”是真鱼与鱼影的合称,这更是毫无道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夜色中,既看不清鱼的倒影,更谈不上鱼尾能明。

由此可知,这里的“玉刀”应该不是“白色的鱼尾”,而是倒映在水中的初升弯月。“双尾”也不是真鱼和鱼的倒影,而是指跃浪白鱼的概数,是与前句中的“一湾”对仗的,所以,把倒映在水中的初升弯月比作玉刀是恰到好处的,我们把玉刀理解为“倒映在江面的初升弯月”也是比较妥切的。

四、浅谈曹操《观沧海》中的写作背景和“碣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夏末北征乌桓,斩蹋顿,诛袁尚、袁熙,深秋,胜利归来,途经碣石山,登临眺望,慷慨行吟,诗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诗中首先点明登临点和季节,描述了岛上风光,接着,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宇宙奇观,抒发了诗人欲统一中国而奋发进取的万丈豪情。以大海的宽阔雄伟景象,象征自己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情词慷慨,胸襟博大。开头平平而起,诗人写自己登上了高高的碣石山,得以纵观浩瀚的沧海。“水何澹澹”,仿佛是诗人刚刚见到大海的一刹那间惊叹大海壮阔脱口而出的赞语。接下来,诗人把目光收到山上,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给人以生命力顽强之感。随着一阵秋风吹过,山上草木萧瑟,刚才还是“澹澹”的大海一下子“洪波涌起”,呈现出排山倒海的壮观。伴随着海浪的涌起,诗人张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那“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等天象与大海波涛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激起了自己的一腔豪情。

这首诗以大海、山岛为描写对象,既有具体的刻画,又有大笔的勾勒,诗人自己那壮阔的襟怀也是通过山水的正面描写来展示的。因此,后世山水诗的选本,一般都收这首诗作为开篇之作。

所谓山水诗,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我国最早的山水诗在《诗经》中已有出现,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鲁颂· 宫》)“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大雅·江汉》)“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大雅·崧高》)等等,无不反映出先民们对巍巍高山和汹涌河流的敬畏与仰慕之情。又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苑在水中央。”(《秦风·蒹葭》)这样的千古绝唱,无一不涉及到山和水。在楚辞中,诗人对山水的描写又推进了一步,如《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九歌·湘君》:“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等等,无不对山水予以赞美。

然而,《〈唐诗宋词〉导读》的编排和注释却存在不妥之处。

首先,把《观沧海》编排在《唐诗宋词》的“山水诗”中,有混淆文学史年代之嫌。曹操是三国人,其年代早于唐代,按文学史划分,曹操属魏晋。且注释中没有介绍曹操的生平,更使读者难以理解。

其次,注释中把“萧瑟”注释为“形容树木发出的声音”(《〈唐诗宋词〉导读》第9页),而本人认为把“树木”改为“草木”更为确切。因为诗中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句,除了树木能发出萧瑟之声外,百草也能发出此声。

再次,在“碣石山”的注释中,“碣石:山名,即《汉书·地理志》所载的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县)西南的大碣山。曹操征讨乌桓,引军出卢龙塞前,曾路过这里。后来此山沉陷于大海之中。”(《〈唐诗宋词〉导读》第8—9页)也存商榷之处。

关于碣石山有两说,一说是位于河北的昌黎,另一说是位于河北的乐亭(已沉没)。据19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对孟姜女庙(山海关内)附近的孟姜女坟的挖掘考古发现,证实昌黎的碣石山是诗中所言“碣石山”真正的所在地。

碣石山,坐落在素有“花果之乡”之称的昌黎县城北,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三十公里。碣石山的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刹“水岩寺”。悬崖峭壁上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毛泽东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使得这一古代名山更加声名大振。据史记,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秋东巡时登上碣石山,令人下“碣石门辞”,赞颂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汉武帝刘彻元年(110),“北至碣石”登临碣石山,在山顶修建“汉武台”祈仙求神;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率大军征高丽时,登碣石山刻石“春日望海”以记功德;北魏文成帝于太安四年,登碣石大宴群臣于山下,并改“碣石山”为“乐游山”。根据这些资料显示,可以认定昌黎的碣石山为当年曹操《观沧海》的碣石山。

根据史记,曹操的《观沧海》应该是写在北征的归途中,《三国志·武帝纪》:“……将北征三郡乌桓……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八月,登白狼山,率与虏遇,众甚盛。……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桓等,传其首。……”出征时,道路阻塞,前途艰险,作为领军主帅,哪有心思观赏山水,哪有心情去吟风弄月。班师回朝时,胜利的喜悦充溢心中,策马扬鞭,何等洒脱。这时才有心思去观赏山水之美,才有心情去吟诗作画。所以,可以肯定,曹操作这首《观沧海》应在九月的归途,而不是在七月的征途。

五、走近田园诗鼻祖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组诗中的其一,作于义熙元年(405),诗人自彭泽归隐后的第一年,时年四十二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荆林街)人。卒后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并私授“靖节”谥号。墓葬于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今江西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石碑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十一字,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由姨母扶养长大,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里。外祖父是当时的名士,儒家的代表人物。家中多有儒家经典,这无疑给好学强记的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优越条件。受时代思潮(老、庄隐逸之学盛行)和家庭环境(儒家经典)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儒家出世思想)和“性本爱丘山”(道家遁世思想)两种不同志趣。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早立“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腐朽的门阀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点,高官要职全被门阀士族所垄断,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了无理的压抑。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以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在以后做官的十多年里,他一直是“一心处两端”,仕隐无常。

陶渊明二十九岁才出仕,尔后的十多年里,他五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荆州恒玄门下属吏,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建武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建武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而出仕,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倾诉出了他出仕的懊悔之情。四十二岁时结束仕宦生涯,过上了田园隐逸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至此,终于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辞赋十多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陶渊明的诗歌依题材内容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两大类。

《归田园居》这首诗叙述了归田园的原因,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表现出对上层社会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的前八句追述往事,把官场包括为官出仕的思想视为“尘网”,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悔恨误落其中,不能自拔,充分表达出诗人对过去三十年来的懊悔心情。后十二句写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和诗人愉快、欣慰的心情。写庭园风光,语言通俗自然,不假雕琢而景色自在其中。写远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语简意深,使人能产生出无限亲切的乡情。写近处的狗吠鸡鸣,以动写静,反映出农村平和宁静的生活气氛,与诗人“爱闲静”的情趣十分和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后的欣慰畅快之情,概括了全篇的主题思想。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极富意境,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而且听到深巷中的犬吠、树上的鸡鸣,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种境界:那就是“宁静安谧,纯朴自然”。在艺术上与汉魏“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有异工同曲之妙。

陶渊明的艺术影响十分深远,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后,历代“拟陶”“学陶”相沿成风。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对陶渊明都十分推崇,“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清人沈德潜评诗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足见陶诗对后人影响之深远。

然而,《〈唐诗宋词〉导读》把它编排在唐诗宋词中,却有失规范。与以上谈到曹操的《观沧海》一样,模糊了文学史,混淆了读者的视听。同时,某些注释也有待商榷。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多数注释为“尘世的罗网”。而笔者以为这里的“尘网”是指“出仕的思想与追求(包括儒家思想)”。三十年,《〈唐诗宋词〉导读》注释为:“夸张的写法,极言其久。一说当做十三年,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出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于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次年写作此诗,正好十三年。”而笔者认为,这里的“三十年”是指陶渊明十二岁丧母后,从寄居外祖父家起到写诗时止的一段时间,即十二岁(寄居外祖父家时的年岁)至四十二岁(弃官归隐时的年岁),前后共三十年。从诗的开首句也可看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是说,父母健在时,他并没有立志出仕的念想,到外祖父家后,在外祖父“猛志逸四海”的儒家济世思想教育下,才开始有立志出仕的念想。“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懊悔之情溢于言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可以理解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恶;也可以理解为“对父母的怀念和对自己老家的思念”,这里的“旧林”“故渊”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从寄居外祖父家起,内心深处就一直藏有寄人篱下之感,古人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再加上“大济苍生”理念的束缚,所以思想、行动都一直得不到自由。

此外,《〈唐诗宋词〉导读》注释⑨(第12页):“方:旁,这里指围绕的意思。”笔者以为该注释不妥。这里的“方”,是指四周,而不是围绕之意,“方宅”即“宅方”,也就是草房的四周。

再有,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句中的“荫”,《〈唐诗宋词〉导读》作“阴”,属编排不规范之故。

综上可见,阅读理解古诗词,除了需要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外,还需要有前人的注释,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于还会南辕北辙。我国的古诗词是中华瑰宝,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她流芳百世,永不遗失!草根之见,登不上大雅之堂,祈盼各路名家多多指教。

[1] 许慎.说文解字[S].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

[2] 于非等.中国古代文学(上)(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 王国春.古代名物制度考证之例释[J].电大教学,2001(1).

[6] 雒启坤,韩鹏杰.永乐大典精编[A].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 韩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葛晓音,周先慎.古代文学作品选注[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作 者:王国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学院教师,职称为中学高级教师,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杨成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党委书记;周月光,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小学高级教师。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芙蓉陶渊明
补唐诗宋词组佳句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福州芙蓉园的文采风流
故梦染上芙蓉色
轻嗅芙蓉妆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