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世人的变态心理
2011-08-15王礼亮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世人的变态心理
⊙王礼亮[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作为基本记载的是魏晋时期真人真事的志人小说代表,刘宋宗室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皇皇巨著,兹以此为例,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看看那个特定时代病态社会中世人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变态心理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社会分崩离析,君臣无常,民不堪其苦,可谓最为动乱的时代,然其文学创作却随着世人思想的解放而大放异彩,成为文学走向自觉的肇端。毋庸置疑,此类观点得到了当今学者的一致认同。然而,我们不能因此“窥一斑而见全豹”,仅仅看到其正面影响,却对其负面因素视而不见。当纵观整个时代,溯其源流,笔者发现,此种异常现象正是与当时病态社会中世人的变态心理有关。作为基本记载的是魏晋时期真人真事的志人小说代表,刘宋宗室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皇皇巨著,兹以此为例,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看看那个特定时代病态社会中世人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何为“变态”,这里便有一个概念界定的问题。“变态”无疑是人类行为异常的表现,即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来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准则,根基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若以此为依据,笔者发现《世说新语》中世人大多表现出“变态”的心理。尽管当时儒学式微,“三玄”盛行,但当时朝廷正统的行为规范仍以儒家为准则,且名士们品评人物、畅谈玄学的同时亦尊崇孔孟,可见世人的行为无论在当时抑或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中,无疑都是异常,即“变态”的。
一、世人“变态”心理的种种表现
首先是男女性别错位的变态。《世说新语》中记录的许多男子过于阴柔化,他们化妆美容,甚至穿戴女性的衣饰,并以此为荣,得到士人的普遍赞誉。“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①魏明帝欣赏何晏的美容,还故意给他汤面吃,观察其是否化过妆,君王也为男子的美色疯狂而呈现变态的心理。“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男子喜欢穿戴女性的饰品,举止投足亦与美貌女子无异,如此的变态行为岂不是性别错位?诸如此类,魏晋时人往往喜欢把本修饰于女性身上的艳词“玉树”“、玉人”“、珠玉”、“凝脂”“、春月柳”等拿来修饰男子,实际上史载两晋男子多好搽脂抹粉,注重保养自己的容颜,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时人的这种审美也打破了先前仅注目于女子的现象,但是这种过于阴柔的女性化唯美倾向显然是不正常的,有悖于男性固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士人却还为之乐此不疲,趋之若鹜,无不表现出当时病态社会中士人的变态心理。
反观魏晋女子,他们的言行多数亦与其本身的性别特征大异其趣。《世说新语》中所载的此类事例亦可谓比比皆是。“王公渊娶诸葛诞女,入室,言语始交,王谓妇曰:‘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③新婚夫妇入洞房后竟相互取笑,且直呼对方之父名,在这里女子亦不让须眉,与传统的淑女形象真乃天壤之别,显然与传统妇道美德相去甚远。“庾玉台希之弟也。希诛,将戮玉台。玉台子妇,宣武弟桓豁女也,徒跣求进。阍进不内,女厉声曰:‘是何小人!我伯父门,不听我前!’因突入,号泣请曰‘:庾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做贼不?’宣武笑曰‘:婿故自急。’遂原玉台一门。”“④玉台子妇”为公公请愿,不仅光着脚丫,还要厉声斥责着冲进去,在朝廷之上嚎啕伸冤,此种表现毋庸置于封建社会,即便放在当下也被认为是蛮横霸道的泼妇行为,但在刘义庆及其门下的眼里却算作“贤媛”。可见,当时魏晋女子的放诞言行令人咋舌,她们与男子无异,却亦被时人所接受,这不得不说是“男女性别错位”的又一种体现。
其次为士人怪诞言行的变态。此类士人的“风流轶事”在书中更可谓举不胜举,以下略举数例。“夏侯玄太初曾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⑤时遇大雨倾盆,险遭雷劈,左右宾客都惊慌失措,纷纷躲避,而夏侯玄却依然面不改色,在柱子下奋笔疾书,岂不怪哉。无疑,这种忘我的行为近乎疯癫的非常之举。“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⑥顾和在宴会前敞开胸襟捉虱子,人问之,其回答却又玄之又玄,故弄玄虚,竟还因此而得到荐举,这种怪异的举动便是所谓的“扪虱而谈”的来历。“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⑦魏文帝曹丕贵为一国之君,竟与随行的臣下皆作驴鸣来为名士王仲宣送丧,成何体统,实乃滑天下之大稽。《世说新语·汰侈》还记载了石崇、王济、王恺等豪门士族争相攀比斗富的一系列变态行为。由此可见,上至国君,下至一般的普通世人的言行都怪诞不羁,呈现变态的心理。
再次是世人“趋之若鹜”的变态。世人对当时的“名士风度”不但青睐有加,而且还竞相追捧,甚至做出“东施效颦”的滑稽之举。“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腊日尝集子侄宴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⑧王朗并没有华歆的学识和气度,看到华歆召集子侄饮酒欢聚,也要效仿,这样做便有“东施效颦”之嫌。他不但没学到华歆内在的精髓,反而遭人嘲笑。“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⑨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美貌女子还要眉目传情,充其量通过红娘传送情诗表达爱意。但文本中妇人却直露对美男子追星般地趋之若鹜,不可谓不大胆,亦让男子为之“汗颜”。而她们对貌者对美男子的效仿却以唾待之,对封建社会要遵从“妇德”的女性来说何其荒唐。“卫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⑩卫的美貌尽人皆知,人们竞相围观,他竟被活生生地“看死”,这正是鲁迅所言的“看与被看”模式,时人的疯狂追逐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若言效仿名士风度尚可,但魏晋世人纷纷追求美貌等外在的东西,而忽视内在修养和美德的现象便让人产生舍本逐末、世风日下之感。
二、造成“变态”心理的原因分析
魏晋时期世人种种变态行为的出现并非偶然,必然是由其特定的因素造成的。东汉政权瓦解后,世人便处于无常的状态中。君臣无常,忠君思想便发生动摇,儒学在农民起义和士人的双重打击之下日渐式微。而曹魏之后名教制度严厉,人们对敏感的政治问题避而不谈,只得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挖掘,怡养性情。魏晋之后,士族庄园经济兴起,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亦相对薄弱,反对儒教、名教、三纲六纪的斗争也愈演愈烈。面对自然与名教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士人迸发出了更为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他们纵谈玄理,饮酒服药,以桀骜不驯的傲然姿态打破世俗和伦理纲常,从而实现了人格超越。但也正因为此,《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是人才表现出了种种癫狂怪诞之言行,如今看来,其离经叛道、异常变态之举,实属可笑之极,而回味之后悲凉之感却涌上心头。
魏晋士人主张顺应自然的乐天知命思想和修养身性的养生说,东晋张湛《列子注·杨朱篇》表达的思想主题为纵欲论,他追求的是“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认为只有享受官能的刺激和满足,才是人生的趣味和幸福。世人注目于内心世界,效法老庄,享乐之风盛行,追求唯美主义。流风未已,直接导致魏晋妇女“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南史·宋前废帝纪》载山阴公主不满足于驸马一人,帝便为她立面首左右三十人。这便是《世说新语》中妇女冲破世俗羁绊,泼辣野蛮,不守妇道,做出种种变态之举的原因。至于世人对美男子“趋之若鹜”的异常举动,依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个体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之影响,便会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从众现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25页,第449页,第357页,第366页,第197页,第204-205页,第338页,第328页,第326-327页,第329页。
[1] 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
[2] 罗宏曾.中国魏晋南北朝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3]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安徽:黄山书社,1989:124-125.
[4]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1.
作 者:王礼亮,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