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堕落·试探·拯救:从宗教角度解读托尔金笔下的“魔戒之王”意象

2011-08-15刘一南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
关键词:托尔金魔戒意志

⊙刘一南[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 100871]

长篇小说《魔戒之王》①(The Lord of the Rings,1954—1955)是英国奇幻文学巨擘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为畅销的英文小说之一。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名为“大阅读”(The Big Read)的大型图书评选活动,《魔戒之王》在“200部最受读者喜爱的英国小说”中独占鳌头。

具有非凡魔力的宝物“魔戒之王”是《魔戒之王》中的核心道具,它所承载的小说主旨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贪欲使人堕落。这样的主题与托尔金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在“一战”的战场上,他失去了几位亲密的朋友,他本人也因患上“战壕热”而险些丧生;三十年之后,他又目送两个儿子奔赴“二战”的战场。战火硝烟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无情摧残,现代人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剧烈冲突,引起了身为虔诚天主教徒的托尔金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严肃思考。《魔戒之王》就是他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一部沉郁而厚重的作品。

下面,我们结合传统基督教神学中的相关观念和托尔金自己的阐释,对“魔戒之王”的宗教意义进行一番探讨。

一、根植于基督教信仰的“阿尔达神话”

托尔金是一位“一丝不苟”、“非常传统且古板”的天主教教徒,这与其母亲的影响有关。托尔金习惯性地将基督称为“我们的主”,并且对祈祷的力量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念。他的长子、身为天主教神父的约翰·托尔金曾说:“天主教已渗透我父亲的思想、信仰和一切。”②

托尔金的奇幻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有色彩奇诡的创世神话,有情趣盎然的冒险故事,也有严肃悲怆的英雄传奇。但是,他笔下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属于同一个“神话体系”。换言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虚拟世界之中,那就是托尔金想象中的远古世界——“阿尔达”。托尔金将文学作品中的那种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带有一定的超自然色彩、具有自成体系的秩序与规则的幻想世界称为“二级世界”③(Secondary World),根据这种说法,他笔下的“阿尔达”就是一个典型的“二级世界”。但是,这个虚构出来的世界并非源于空想,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托尔金从基督教信仰和《圣经》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灵感,他的“阿尔达神话”在本质上体现了基督教的思想观念。他将自己的代表作《魔戒之王》称为“一部宗教的作品,而且是天主教的作品”④。

从阿尔达神话的“总纲”《精灵宝钻》(The Silmarillion,1977)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尔达的创造者“一如”(意为“独一者”,精灵称之为伊露维塔)其实就是被赋予神话色彩的上帝。他存在于万物之初,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托尔金自己也常常在书信中直接用“God”来指称伊露维塔。

根据《精灵宝钻》开头的“创世神话”《埃努的乐曲》,地球的起源是这样的:起初,伊露维塔用自己的意念创造了一群被称为“埃努”的天使,向他们宣示了一个恢弘壮阔的“创世主题”,引导他们以歌咏的方式共同创造了宇宙的雏形。然后,伊露维塔在宇宙中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自己未来的子女——精灵和人类的居所,这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精灵称之为“阿尔达”。一些“埃努”出于对阿尔达的喜爱,进入这个世界,协力将它建造完成。在进入阿尔达的“埃努”中,地位最高、能力最强的十四位被称为“维拉”;其余埃努则是维拉的侍从和助手,被称为“迈雅”。建成之后的阿尔达由“阿门洲”“努曼诺尔大陆”“中土大陆”等若干陆块构成,“中土大陆”是其中最大的一块陆地,也是《魔戒之王》中故事上演的舞台。

二、“魔戒之王”的来源:“堕落天使”的骄傲和贪欲

“魔戒之王”是“黑暗魔王”索伦为了征服中土大陆而铸造的一枚富有魔力的戒指,它的来历要从宇宙间的第一位“堕落天使”米尔寇说起。

根据《精灵宝钻》中介绍,宇宙间的一切邪恶都起源于一位名叫米尔寇的“埃努”的堕落。在伊露维塔所造的众多埃努当中,米尔寇是学识最为渊博、能力最为强大的一位,他与后来被封为“维拉之王”的曼威是同胞兄弟。然而,他却和《圣经》中的撒旦一样,“由于骄傲自大、蔑视自己以外的一切,从荣耀中坠落,成为专事破坏、冷酷无情的邪灵”⑤。进入阿尔达之后,他觊觎曼威的王权,“希望自己也有臣民和仆从,被人们称为‘主’,主宰别人的意志”⑥。于是,他常常在暗中破坏众维拉的创世工程,企图将精灵和人类变为他的奴仆。他还利用人心之中的贪欲,诱使许多“迈雅”随他一同堕落,“魔戒之王”的主人索伦就是其中之一。

最终,米尔寇的势力被维拉、精灵和人类联手击溃,但是他的得力助手索伦却继承了他的邪恶意志,继续酝酿征服世界的计划。索伦以“魔多”这个地区为据点,逐步扩充他的势力。为了诱使力量强大的精灵一族为他效力,他指导他们当中的冶金能手铸造了一批具有神奇力量的魔法戒指——“力量之戒”。然后,他在魔多的“末日火山”秘密铸造了另一枚魔戒,将自己的绝大部分力量和意志注入其中,使它成为能够控制其他魔戒的“魔戒之王”。它可以迫使戴着其他魔戒的生灵都受到索伦意志的影响,进而帮助索伦实现奴役中土众生的目的。在精灵和人类联军对抗索伦的一次战争中,索伦的手指被人类中的王子埃西铎砍断,“魔戒之王”也落入埃西铎手中。索伦从此失去了肉身,但是他的灵体却依然存在,他的邪恶意志也通过“魔戒之王”继续发挥作用。后来,这枚魔戒先后被霍比特人斯密戈尔和比尔博·巴金斯拾得,比尔博又将它传给了自己的侄子弗罗多。但是,魔戒只忠于索伦这位真正的主人。它一方面回应魔王的意志对它的召唤,试图回到魔王身边;另一方面又对其持有者内心中的欲望发出召唤,使他们渴望占有魔戒并拥有它所赋予的力量,这种诱惑会腐蚀他们的心智,使他们逐步沦为魔王的奴仆。

根据作者本人的看法,米尔寇是一个关于“天使的堕落”⑦的故事。“堕落”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意指天使、人类等“受造之物”由于滥用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上帝的旨意、丧失上帝的恩宠、沦为罪和死亡的奴隶的过程。《圣经》中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之后,“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记1:31)。拉丁教父圣·奥古斯丁则进一步指出,上帝创造的宇宙是一个完善的、和谐有序的宇宙,“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⑧。根据这样的秩序观,上帝起初所造的一切在本体上都是善的,“恶”在原初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写道:“对于你天主,绝对谈不到恶;不仅对于你,对于你所创造的万物也如此,因为在你所造的万有之外,没有一物能侵犯、破坏你所定的秩序。”⑨在他看来,“恶”乃是天使和人类等“受造之物”堕落的后果。正如他在《上帝之城》中所说:“就其本性而言,就连魔鬼本身也不是天生邪恶的。是由于堕落,他才变得邪恶的。”⑩由此看来,托尔金笔下的米尔寇正是“神话”版的魔鬼撒旦,在骄傲和贪欲的支配之下变成了悖逆神明的恶魔,妄图破坏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为其他“受造之物”带来了无穷灾难。

米尔寇的得力助手索伦也是一位弃善行恶的“堕落天使”。关于他的本性,作者借“半精灵”爱隆之口表达了一种与奥古斯丁完全一致的观点:“任何事物起初都不是邪恶的,就连索伦也不例外。”⑪索伦原是“维拉”奥力手下的一位能力超群的“迈雅”,但是他却追随米尔寇走上了堕落之路,来到中土大陆上为非作歹,其邪恶程度仅次于他的主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米尔寇以更大的权力为诱饵对他进行引诱,另一方面则是他内心中的野心和贪欲不断膨胀。托尔金在一封信中指出:索伦想要通过“魔戒之王”的力量来统治世界,是因为他企图篡夺“唯独上帝才配享有的神圣荣耀”⑫。

三、“魔戒之王”的魔力:魔鬼对人心的试探

托尔金为什么要将一枚小小的戒指设定为中土大陆上威力最大、为害最深的宝物呢?这方面的灵感很有可能来自他一生挚爱的北欧神话。在《埃达》《萨迦》《尼伯龙根之歌》等作品中,“戒指”这个意象多次出现,而且往往与权力或财富密切相关。“众神之主”奥丁就有一枚名叫“德罗普尼尔”(意为“滴落者”)的金戒指,它每隔九天就会生出与它一模一样的八枚戒指。矮人安德瓦利的戒指“安德瓦利诺特”(意为“安德瓦利的宝物”)更负盛名。这枚珍贵的戒指被火神洛基夺走之后,它的主人安德瓦利向所有即将得到它的人发下了诅咒,后来戒指果然为这些人带来了厄运。托尔金笔下的“魔戒之王”在唤起人们心中的贪欲、引起杀戮和战争等方面,与这枚“安德瓦利诺特”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但是,“魔戒之王”比“安德瓦利诺特”更加神奇,因为它可以使持有它的人长生不死,使戴上它的人在别人眼中隐身。然而,它的魔力绝不会为持有它的人带来幸福。它充当着铸戒者和持戒者之间的“传声筒”,能够代替它的主人唤醒持戒者内心深处对权力、财富、荣誉的渴望,使他们为了永远占有魔戒而不惜铤而走险、害人害己。每个生灵都知道魔戒所蕴含的危险,但是由于魔戒善于“见缝插针”,根据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志向或爱好施以不同的诱惑,使他们往往难以割舍对它的欲望。例如,对于身材矮小、胸无大志的霍比特人斯密戈尔,魔戒赋予了他“与他的身材对等的力量”⑬,使他常常利用它来隐藏形体,从别人那里探听各种可以让他占便宜的秘密;对于喜爱英雄传奇、希望自己也能成就伟业的霍比特人山姆,魔戒使他幻想自己变成了“孔武有力的山姆怀斯,这个纪元的英雄,手持冒着火焰的宝剑大步前行,横穿这笼罩在黑暗中的大地,无数军队在他的召唤下蜂拥而至,随他前去摧毁巴拉都尔(魔王索伦的要塞——笔者注)”⑭;对于雄心勃勃的人类贵族、刚铎王国摄政王之子波罗密尔,魔戒使他妄想利用它的力量来自我防卫和伸张正义,驱逐魔多的邪恶军队,“使所有人都聚集到我的旗帜之下”⑮;对于拥有强大力量和绝美容貌的精灵女王格拉德丽尔,魔戒使她幻想自己“像大海、太阳和山巅的白雪那样秀美动人,像暴风和闪电那样令人畏惧”,以至于“天地万物都将在绝望中热爱着我”⑯。然而,任何生灵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或意志来驾驭这枚魔戒,试图运用它来做善事的任何努力都只会导致恶果。凡是不能战胜魔戒诱惑的生灵,都会在自身欲望的宰制之下沦为魔王索伦的奴仆或工具。

霍比特人斯密戈尔(绰号“咕噜”)的经历是持戒者在魔戒的诱惑之下走向堕落的典型例子。斯密戈尔是除索伦以外拥有魔戒时间最长的生灵,也是被魔戒的诱惑和自己的贪欲摧垮得最彻底的一个。他原是一个性格活泼、富于好奇心的少年,但他一见到好友戴戈尔从河水中捡到的魔戒,便在贪欲的驱使之下扼死了好友,夺得了魔戒。从此以后,魔戒一点一滴地腐蚀他的心智,扭曲他的性格,使他变得越来越卑劣和猥琐。由于他常常戴着魔戒探听别人的秘密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在亲友当中越来越惹人生厌,最后被祖母逐出家门。他孤单地四处流浪,以生鱼充饥,长期在黑暗中生活,变得形销骨立、丑陋不堪。不过,他并没有完全失去善良的本性。他一方面企图永远占有他称之为“我的宝贝”的魔戒,另一方面却又“痛恨魔戒甚于一切”⑰。然而,他无法舍弃魔戒,因为他“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意志可言”。后来,他不慎丢失了魔戒,这使他痛苦得近乎疯狂。他一心只想重新得到魔戒,为此甚至不惜伤害他的救命恩人。对魔戒的贪欲使他精神分裂,不停地自言自语。他的人格已经一分为二:一半是斯密戈尔,一个懦弱而善良的霍比特人;另一半是“咕噜”,一只贪婪而卑劣的怪物。

魔王索伦之所以向魔戒中注入这样的魔力,是因为他洞悉世间众生的弱点——难以抗拒自身的欲望。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基督教思想对托尔金的深刻影响。基督教认为,利用人类的私欲对其施行诱惑,是魔鬼撒旦用以反抗上帝的重要手段。魔鬼经常施行各种诡计来“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启示录20:8)、“迷惑普天下”(启示录12:9)。与此同时,人们内心当中的欲望常常与外在的诱惑互动,使人成为“罪的奴仆”,陷入邪恶而不能自拔。因此,《圣经》教导基督徒要尽力抵挡“魔鬼的诡计”(以弗所书6:11),远离“魔鬼的网罗”(提摩太前书3:7),并要防备魔鬼“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哥林多后书2:11)。

托尔金本人曾经引用《马太福音》中的两句主祷文来说明《魔戒之王》的宗教意义:“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马太福音6:12—13)他特别指出,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种愿望往往比其他愿望更加难以实现。⑱他对“魔戒之王”之魔力的生动刻画,正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

四、“魔戒之王”的命运:“神的意志”对“人的意志”的成全

在《魔戒之王》中,霍比特人弗罗多·巴金斯在仆人山姆的陪伴下,凭借高度的使命感和坚韧的意志力承担了销毁“魔戒之王”、拯救中土大陆的重任。要想完成这项使命,必须前往魔戒的诞生地——位于魔王老巢的“末日火山”,将魔戒投入当年魔王用来铸造它的火山烈焰之中。在前往魔多王国的途中,弗罗多一直顽强地抵挡魔戒的试探。但他越是接近终点,魔戒对他的意志和心智的腐蚀就越是令他难以承受。最后,他终于登上了末日火山,只须举手之劳就可以将魔戒投进火山熔岩,然而,就在这最后一刻,身心俱疲的弗罗多彻底被魔戒的邪恶力量战胜了。他站在火山裂隙的边缘,向山姆宣布:“我来了,但我现在的选择是不做我本来打算做的事情了。我不愿意做这件事了。魔戒是我的!”⑲说着,他把魔戒戴到了手指上,在山姆面前消失了。

这或许是“阿尔达神话”中最悲壮的场景之一,它以神话的方式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现实:在强大的邪恶势力和人性深处的弱点的“两面夹击”之下,个人往往无法依靠所谓“自由意志”作出弃恶从善的选择。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关于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问题受到了许多神学家的关注。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指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罗马书7:18—19)奥古斯丁则根据保罗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只有在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没有违反禁令之前,人才有选择不犯罪的自由;在他们两人做出不顺服上帝的举动之后,他们及其后裔都失去了这种自由,只有耶稣基督除外。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他们的自由意志被败坏了,“罪”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们后裔的生命中变成了无可避免的事实。人们只能“自由地”选择犯罪,却不能“自由地”选择不犯罪。奥古斯丁并不否认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但他认为这种自由意志受到“罪”的制约,所以一直倾向于不顺服上帝。他在《论圣灵和文字》(On the Spirit and the Letter)中写道:“一个人的自由意志,除了犯罪之外,一无用处。”⑳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他认为,上帝当初造人时,除了赋予人自然能力以外,还额外给人一种能力,使其能够追求最高的善,并且能够实践基督徒的三种美德——信仰、希望、仁爱,然而,亚当的犯罪致使他和他的后裔都失去了这一能力,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人才有可能重新获得这种能力。㉑

托尔金本人认为,弗罗多最终屈服于魔戒的诱惑,是因为在邪恶力量的长久压迫之下,他的个人意志已经被消磨殆尽,以致他不可能真正自由地在善与恶之间作出选择。他指出:

尽管任何事件或处境都有(至少)两个方面——个人的经历及成长(即他能否因此而完善自我)和整个世界的进程(取决于他的行为),个人却仍有可能置身于某种反常的处境中。我把这种处境称为“牺牲性”处境,即:整个世界的“利益”取决于某一个个体的行为,而这个人却处于一种给人带来极大痛苦、需要远超常人的坚忍才能抵御的处境之中。更有甚者,也许那个人根本不具有处于这个处境所需要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注定要失败,注定要陷入诱惑而无法自拔,或者说注定被那种压迫他的“意志”的压力碾碎——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不可能自由地、不受拘束地作出任何选择。㉒

在他看来,站在火山口的弗罗多正置身于这样一种“牺牲性”处境当中,继续抵御魔戒诱惑这一艰巨任务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极限。㉓但是,托尔金并不认为弗罗多是一个“失败者”或“罪人”;相反,他对弗罗多竭尽全力执行使命的行为表示赞许,认为这个小霍比特人“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作为天意的工具)他已经筋疲力尽了”㉔。

最终,弗罗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使命。此前,他出于怜悯而拯救过斯密戈尔的性命,那份恻隐之心在这个关键时刻成全了他。他戴上魔戒之后,一直尾随着他并伺机夺回魔戒的斯密戈尔扑了上来,咬断了他的手指,再次拿到了自己心爱的“宝贝”。然而,斯密戈尔在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之际不慎一脚踏空,与魔戒一起掉进了火山熔岩之中。于是,魔王索伦的势力被彻底击溃,和平再度降临中土大陆。

这个戏剧性的结局看似偶然,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作者在《精灵宝钻》中的铺垫和《魔戒之王》其他章节中的暗示,就会领悟到:“魔戒之王”的命运和毁戒使者的命运其实都是由天地万物的至高主宰——“独一者”伊露维塔预先安排好的。尽管《魔戒之王》并未明确地提及伊露维塔及其使者“维拉”的名号,然而,书中的智者甘道夫却在魔戒落入力量弱小的霍比特人比尔博之手时就敏锐地觉察到,这枚魔戒的变幻莫测的命运是由超越铸戒者意志的一种神秘力量所掌控的。㉕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在借甘道夫之口来暗示“神”的意志在世间万事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弗罗多在功败垂成之际获得拯救的经历,则生动地回应了基督教关于“人”的意志的看法:人们单凭自身的意志不可能战胜邪恶外力的压迫或诱惑,但上帝会通过人“立志为善”的意志来实现他的拯救计划,使人最终脱离“恶”的罗网,获得新生。正如使徒保罗所言:“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立比书1:6)

① 出版时被分为《护戒同盟》(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1954)、《双塔奇兵》(The Two Towers,1954)和《王者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1955)三册,但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②[英]迈克尔·怀特:《魔戒的锻造者——托尔金传》,吴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③ J.R.R.Tolkien:“On Fairy-Stories”,in J.R.R.Tolkien:The Tolkien Reader,Ballantine Books,1966:68-70.

④⑦⑫⑱㉒㉓㉔J.R.R.Tolkien:The Letters of J.R.R.Tolkien:A Selection,Edited by Humphrey Carpenter,Houghton Mifflin,2000:172,147,243,234,233,234,326.

⑤⑥ J.R.R.Tolkien:The Silmarillion,Edited by Christopher Tolkien,Ballantine/Del Rey Books,1999:23,8.

⑧⑩ Augustine:The City of God against the Pagans,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W.Dys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938,939.

⑨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8页。

⑪⑬⑮⑯⑰㉕ J.R.R.Tolkien: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9:351,70-71,523,480,73,74.

⑭⑲ J.R.R.Tolkien:The Return of the King,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9:206,265.

⑳ [美]罗杰·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㉑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猜你喜欢

托尔金魔戒意志
工艺美术运动与《魔戒》的生成
语文学家的美人鱼:托尔金的学科拯救之路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会飞的大鲸鱼
观点集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视觉奇观·空间书写·符号隐喻——论电影《魔戒》的空间叙事策略
托尔金的美学思想探析
《魔戒》原著作者托尔金将出传记片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