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郑珍的儒家情怀

2011-08-15阳繁华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传家

阳繁华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浅论郑珍的儒家情怀

阳繁华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晚清著名诗人郑珍被奉为“西南巨儒”,在于其一生践行着儒家思想传统的合理内核。他身处封建末世,目睹黑暗现实而忧民伤世;一生颇不得志,却躬耕于垄亩,致力于教书育人,奉行耕读传家的治家理念。

郑珍;儒家情怀;物与民胞;耕读传家

郑珍(字子尹)深受儒家思想文化之熏染,并为之践行终身。虽然他一生清贫坎坷,郁郁不得志,但他却将自己短暂的五十九载春秋变得异常精彩。他身处清末乱世,目睹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写下了大量悲天悯人的诗作。郑珍仕途不遇,于教授一职上,著书作文,为一代经学大师、著名诗人;他常躬耕于垄亩,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更承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灾忧,于耕读传家中体证了生命的价值。本文拟就从以上两个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一、物与民胞的仁爱之情

“物与民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来的:“乾称父,坤称母;予滋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这一概念是对孔子“仁爱”思想,孟子“忧民之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深深地感染着古代每一位仁人志士。当然,郑珍也不例外。

郑珍自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八岁时便将《毛诗》读完,此后在遵义湘川书院“十二学庾鲍,十三闻史汉”(《埋书》),1师从大舅黎雪楼,由于黎氏藏书颇丰,让小子尹“纵观古今,弹心四部,日过目数万言”,为以后的学习与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家世代行善。其祖父郑仲侨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行医治病,为人慷慨,救人于病苦疾难之中。郑父文清亦“常济急者以为快”;2郑母黎民勤劳俭朴,同情救助贫困孤苦者,与邻里和睦相处;外祖父黎静圃不计后母之恶毒,而尽孝赡,养她至九十余岁,真乃孝子。此外,黎氏为官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的作风,对郑珍关心民关心民瘼的思想不无重要影响。

郑珍生活的时代,早已不是“国朝全盛不观兵,玉棠人物无愁声”3的“康乾盛世”,而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面对这样危机四伏、民不聊生之现状,深受儒家思想之熏染的子尹,充盈着关心民生之热情,有着浓厚的“物与民胞”之精神。郑珍于第一次会试落榜之后,便居家勤耕苦读。如《晚望》一诗:

向晚古原上,悠悠太古春。避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镜,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家九室贫。4诗人在如此令人心醉的古原秋光之中,嵌入“十家九室贫”的暗景,这可正是古老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真实写照。

具有“仁爱”精神的郑珍,清贫的农家生活,能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的疾苦。在早期,他就已开始把笔触伸入社会之中,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受哭受害的民众鸣不平。如《捕豺行》,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兵勇以及盗贼,豺狼共同毒害百姓的罪行。

另外“九哀诗”5包括《南乡哀》《经死哀》《僧尼哀》《抽厘哀》《移民哀》《禹门哀》和《哀里》等九篇作品。郑珍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真实地记录了清代道咸之际的历史大变乱,广阔而深刻地描写了现实生活,揭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正如近人钱仲联所说“忧时纪乱之作,传之他年,足当诗史”(《梦苕庵诗话》),郑诗当之无愧可被称为“诗史”。

《南乡哀》写遵义知县邓尔馔率领官兵去南乡强迫百姓“捐输”的事实。这群官吏来到南乡没有丝毫怜悯之心,“计口留谷余助官,计柴纳金三日完。汝敢我违发尔屋,汝敢我叛死尔族”。责令各户将多余的粮食交给官府,限期三日。如果有谁敢不交,就掀了他们的房子,如敢背叛,就杀了他们全族。然而这帮官兵“旬日生致银五万”,结果“提军但闻得七千”,上缴的只是一点点,大部分被这帮人给私吞了!“南乡之民苦诉天”,只有上天才知道生活在此般状态下的百姓了。

《经死哀》中那帮“虎卒虎隶”在城中“设局”逼饷,结果“走报其翁已经死”,逼得其父上吊自杀了,那些丧尽天良的官员还“切齿目怒”地叫扰着,把老翁的儿子抓来,“且与杖一百”,逼令缴清欠饷。此类事件,在城北、城西屡见不鲜。视之,无不让人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官兵搜刮的对象,除了身份卑微,经济贫困的农民外,还有那些略有积蓄的富民,就连在地方上有点地位的“文绅”、“武绅”也被抓进监牢,用“死猪愁”的酷刑逼捐(《绅刑哀》),和尚们也被逼交纳盈余(《僧尼哀》),老百姓们上街买柴、买菜,也被兵差们逼交“厘金”(《抽厘哀》),害得“未及卖时已空手”。后来,地方团练的“团头团总”们也跟着学样,私设公堂,用酷刑逼令“捐户”团民们交纳“防贼捐”(《禹门哀》)。为了逃避战乱“移民去如蚁”“外边贼日规我肉,内间只解抽厘谷”,这样惨无人道之事,真让人痛心疾首。郑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他的不幸,但他真正做到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愧为“西南巨儒”的称号。

二、耕读传家的治家之道

耕读传家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下的古代知识分子们的治家之道,历来被看的很重。这其中,耕读传家被视为根本。“耕”是指农耕;“读”则是指读书,这一注重耕读的传统观念是与我国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治者的这种重农耕,尚读书的长久治国策略,影响到民间社会,就形成了中国家庭“耕读传家”的基本观念。

郑珍始终践行着这一治家之道。曾祖父郑崧是遵义处士。郑珍的祖父,父亲都行医,但他们持家有方,对后代要求严格。祖父仲桥对郑珍特别钟爱,五六岁时,便教他读书识字。后来祖父双目昏花,便由郑父教读。郑父对读书有着很深的见解。有一次,他带着郑珍和表侄黎兆勋去山东看郑珍的外祖父。因农民起义,而半路滞留旅店,但郑父每日都督促两个小孩读书,然而旅店老板甚是不解地问道“生死未可知,何苦尔”,郑父说“如当死,不读书不死耶?如不死,徒澜浪溪为也!”6有这样的好父亲,出一个爱读书的儿子应该是必然的。

郑珍应举业,求功名,主要是为安慰忠厚的双亲。郑母曾就对他说过,希望儿子科举成名给祖先增光添彩,更恭顺侍奉父母。但她不让儿子为官作宦,只去教书养活家口。对此,郑珍矢志不渝。之后,郑珍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以不中而终。郑珍便安居乡下七八年,清贫过日子,“披单衣,执钱赙,躬致力于脊珓之上。”7白天勤于田间之事,晚上便用心读书、写诗作文。在《寒窗》一诗中有记载:

何补饥寒汁,斩铅宵更忙。穷来通世味。长去恋时光。

霜重夜深白,月斜林际黄。待明勘一卷,清漏未渠央。8

一位刻苦发奋的清寒之士形象让人景仰。然而,他虽苦耕农田,用心照料,可家中时常无米下炊。在《季风》《翁尽》《饮麦》等诗中就春旱久违雨,与农夫同忧;春雨初降,农民抱水打田,热热闹闹,好一派乡间春耕图,如《闲眺》:

雨过桑麻长,晴光满绿田。人行蚕豆外,蝶度菜花前。

台笠家家饷,比邻处处烟。欢声同好语,针水晒秧天

待到金黄之秋,辛勤劳作了一年工夫的农民终于看到了丰收的美景:

玉黍连村熟,金粇压陌同。儿乎知饭饱,可不叫门东。9

孩子们有饭吃了,也就不再哭哭啼啼闹饿肚子了。

在他任古州厅儒学训导兼掌榕城书院时,郑珍以极大的教育热情投身于教学生涯。古州厅隶属黎平府,位于贵州东南端,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郑珍善于甄别拔人才,因材施教。在他所教的这批学生中,郑珍最喜欢的是胡长新。胡家贫好学,才思敏捷,而且学业根底深厚。郑认为“此子如不废学,必作黔东冠鸣”。10当然,得意门生胡长新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于1845年中举,中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贵阳府学教授、思南府学教授、黎阳书院山长等职,并有许多诗文传世。

另外,郑珍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不论地位,不讲贫贵,都予以一视同仁。如有位姓刘的生员,家里特别穷,连贽金都交不起,很久之后,才把四千文铜元交给老师,然郑珍没有丝毫责备之意;还有一个叫刘之琇的学生,是个扎灯笼的匠人,特别爱写诗。郑珍便悉心指点,对其关爱有加,师生相处的非常融洽。

然而,好景不长。在1845年十月份,郑珍接到檄文:他的职位被人取代,即行作交代准备。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郑珍在等待交割之期,仍不忘教诲学生,鼓励他们:

人才古难得,自惜勿中弃。我衰复多病,肝脏不宣世。

归去异山川,何时见君辈。念至思我言,有得宜常寄。11

郑珍去执教乃迫于生计之窘,他只希望回家“耕稼倘足恃,时还读我书”。在外执教,为官,生活清贫,捉襟见肘,时常想念家中亲人,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业已十分关注:“阿卯出门时,《论语》读数纸;至今知所涌,能否到《孟子》?”12知同不负父愿,勤学苦读,诗歌与古文的造诣较深。对文字训诂尤有兴趣,后来成了著名的文字学家。

子尹一生坚持耕读传家的治家之道。在家勤耕苦读,在外教书育人,泽被黔园。他还常从学于名师,虚心求教,得其精髓,而又不囿于其中,能独辟学术蹊径,成为践行儒家思想的忠实者。

综上所述,在清咸如此黑暗动乱之际,在西南僻远之地,诞生了一位有着如此悲天悯人情怀的伟大诗人,乃中华民族之幸。从他清贫坎坷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他对百姓的关心,对社会的担忧,抒发了“融己于众”的悲哀,具有深厚的儒家情怀。正因为这样,郑珍的诗才有了领略的意义。

注释

1.3.4.5.8.9.10.11龙先绪.巢经巢诗钞注释[M]三秦出版社.2002:均见本书.

2.6.7.12 转引自黄万机.郑珍评传[M]巴蜀出版社.1989:第2.10.69页.

[1]黄万机.郑珍评传[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9年.

[2]龙先绪.巢经巢诗钞注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黎铎主编.遵义沙滩文化论集(一)[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6]张嘉林.郑珍怀古诗浅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7]陶文鹏.论郑珍的山水诗[J].安庆师范学院报,2006年第5期.

阳繁华,1987年出生,男,苗族,湖南邵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专业方向:元明清。

猜你喜欢

传家
吴谨言:“姐姐”不是用年龄界定的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千秋家风
闲园种树
中年三守:守礼、守业、守心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临江仙 全面脱贫
最好的家风是善良
缩水的“传家珍宝”
纪录片《传家2》将播 新锐导演筹划四季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