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国黑人文学主题的演变

2011-08-15武少霞

山花 2011年4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种族白人

武少霞

论美国黑人文学主题的演变

武少霞

黑人文学不仅仅是属于一种黑人民族的文学,也是当前美国文学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黑人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美国黑人开始觉醒,逐步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并不断争取政治权利和民族自由平等。在进步思想和自由平等运动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优秀的美国黑人作家涌现出来。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许多黑人作家成为世界级的大师。总的来说,黑人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早期的黑人文学;19世纪上半期的黑人文学;南北战争之后的黑人文学;哈莱姆文艺复兴;“二战”后的黑人文学。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有密切的联系,黑人文学也是如此。黑人文学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深受社会现实和政治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黑人的心声及当时黑人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研究黑人文学创作主题,可以看出它鲜明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反映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揭示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的精神伤害,逐渐转变为侧重反映黑人个性和自我价值观的扭曲,寻求实现黑人个性独立与黑人女性解放之路,再发展到现代致力于探索黑人的生存意义,从而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

黑人在美国几乎与美国的历史一样古老,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一直倍受歧视与排斥。随着1619年黑人作为奴隶被运到新大陆,美国黑人文学也就开始了它的早期阶段。由于广大黑人长期被剥夺或限制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权利,还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黑人文学发展非常缓慢。早期黑人文学的主要形式是歌曲和民谣,即民间文学,是在原有非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受到了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少触及种族歧视与奴隶制度,内容重点反映美国南部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抒发黑人奴隶的忧伤和悲愤,充满对自由和未来的憧憬和希冀。如著名的黑人民歌《老人河》,生动地描绘了美洲南部密西西比河上黑人们的奴役生活,呼喊出他们的切身痛苦。他们所渴望的平安幸福之乡,是圣经上所指的约旦河彼岸,因而他们把密西西比河比做约旦河。他们向它诉说自己的灾难和痛苦,希望它告诉他们“平安幸福”之地在哪里,他们希望逃出白人的罪恶统治。

18世纪末,美国黑人文学的书面形式出现了。美国奴隶制的存在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人人生而平等 ”的思想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黑人文学在19世纪初进入了发展期。南北战争期间,黑人奴隶为了自己的解放,拿起笔来进行战斗,写出一批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和自传。其主题突出表现了黑人被奴役、被迫害的处境,描写了黑人为解放自己而斗争,作品中旗帜鲜明地发出废奴呼声,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一时间的代表作家是福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道格拉斯作为19世纪优秀的黑人作家和演说家,始终受到美国黑人的崇敬。他与万恶的奴隶制度奋战终生,写下了不少反映奴隶悲惨生活及反抗斗争的作品,包括社论、专题、论文、小说、书信、演讲词等,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三部自传。其中《一个美国黑奴的自述》就是一部血淋淋的黑奴制度鞭挞史。在文中,奴隶制的本质被暴露无遗,家庭关系,城市白人、黑人奴隶,无不因为奴隶制而使神圣受到践踏,纯洁遭到玷污,无辜生灵被涂炭,自由蒙受欺诈。这部自传还有力地表达了黑人奴隶自卫反抗和争取自由的决心,最具突破意义的是,作者从“沉睡不醒”中忽然顿悟:教育是奴隶解放的必由之路,这对激发奴隶的斗争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内战之后,虽然奴隶制已公开废除,但是获得了人身自由的黑人依旧遭受着非常强烈的种族歧视。黑人的解放斗争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黑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解放了的黑人中开始出现了阶级分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分化反映到黑人作家队伍中来,一方面出现了以布克·华盛顿为代表的主张黑人放弃斗争,向白人资产阶级投降的反动作家。另一方面出现了以杜波伊斯为代表的进步作家。作为一位著名的黑人学者、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黑人解放运动领袖,杜波伊斯一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反对种族压迫的斗争,他的散文集《黑人的灵魂》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对华盛顿的妥协进行了批判,标志着黑人文学觉醒的开始。他主张黑人没有政治权利,就不能保障其经济进步。这种进步思想为随后而来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打下了思想基础。

哈莱姆原来是纽约市的一个荷兰人聚居区,在面临着南方种族隔离和白人恐怖主义的情况下,1820年至1920年期间,南方的黑人纷纷迁往北方,这一地区的黑人人数逐渐增多,而白人则搬出哈莱姆,从而使哈莱姆成为纽约的黑人居住区,后来被称为全国黑人的“首都”。此时,黑人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状况相应得到了改善。黑人大迁移不仅仅是一场生存地理位置的改变,而且是黑人脱离南方农村生活方式、进入工业化城市生活的一次拔根,促进了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当时哈莱姆几乎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黑人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杜波伊斯争取黑人解放的奋斗精神,高举反种族歧视的大旗,呼喊着平等与自由进行文学创作。20世纪前期美国黑人小说的主题是十分鲜明和集中的:深刻揭露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的严重的种族迫害和种族歧视,反映美国黑人的痛苦生活,呼吁美国社会重视种族问题。这些小说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抗议小说”。这些作品首要的进步就是不再屈从于白人强势文化和社会。1925年,洛克提出“新黑人”概念:较年轻一代的黑人有新的心理状态,一种新的精神在黑人中觉醒。因此,哈莱姆文艺复兴又被称为“新黑人运动”,标志着黑人作家人性的觉醒。

1923年,美国黑人作家图默(1894—1964)的《甘蔗》一书开了“抗议小说”的先河。这本书把诗歌、小说和随笔融为一体。它既表现了美国南方乡村的美丽,也反映了南方黑人遭受种族迫害和种族歧视的痛苦。其中《贝基》一篇描写一个白人妇女因为与黑人相爱,生下两个黑皮肤的孩子而被白人社会遗弃;《鲜血燃烧的月亮》一篇描写两个男人——一个黑人、一个白人追求黑人姑娘路易莎,黑人青年用刀捅死了白人情敌,最后被白人暴徒活活烧死。图默的小说常常表现出种族歧视是如何与最激动年轻人心灵的爱情纠缠在一起,因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黑人“抗议小说”的重要作品还有休斯(1902—1967)的《并非没有笑声》1930、卡伦(1903—1946)的《通向天国一条路》(1932)、邦当(1902—1993)的《黑色雷霆》(1936)等。这些作品有的表现了南北战争以前南方黑人的反抗暴动,有的反映了纽约哈莱姆区黑人生活的艰难辛酸,总的说来,它们都对美国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美国黑人“抗议小说”的代表作家是赖特,赖特出生在南方密西西比州的一个种植园里,从小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长大,他深感自己是受歧视的黑人,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些后来都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赖特的第一部成功的“抗议小说”是中篇小说集《汤姆叔叔的孩子们》(1938),它刻画了一系列具有反抗精神的黑人青少年形象,小说集的名字的含义就是要说明今天的黑人已经与汤姆叔叔时代的黑人不同了,他们不再是逆来顺受的黑人,而是敢于反抗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一代。如《大个子离家》中的黑人青年大个子因为同三个小伙伴光着身子游泳时撞见一个白人妇女,她的丈夫吉姆就开枪打死大个子的两个小伙伴,大个子不是软弱地等死,而是勇敢地自卫,将吉姆打死,而后逃离家乡。

美国黑人“抗议小说”的代表作是赖特的《土生子》(1940)。这部小说被看成美国黑人小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比以前的“抗议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以震撼人心的真实表现了美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的生活状况如何导致了一些黑人走向暴力和犯罪。小说突出地描写了黑人青年别格在种族歧视和贫困的压抑下所产生的病态心理。别格对白人世界又恨又怕,他觉得白人所拥有的美好的一切,是他这个黑人永远也得不到的。而且,他还总是处在一种自己随时可能遭到白人欺侮的病态心理之中,即弗洛伊德所说的不断的“焦虑”之中。他在心理上与家人及整个社会隔绝了。长期的压抑使他变得对别人十分凶狠,这种凶狠实际上是一种被压抑的能量的宣泄。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白人的恐惧心理,才使他在无意中闷死了白人姑娘玛丽小姐,而闷死白人玛丽以后的恐惧心理又使他进一步犯下了更多的罪行。小说通过别格的犯罪过程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和深刻的道理:白人舆论一向宣扬黑人天性野蛮、动辄杀人强奸,而实际上,某些黑人的野蛮凶狠并非天性,而是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实际上的种族歧视和心理上的种族压迫造成的。

进入20世纪后半期,即20世纪6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个动荡的年代,是美国黑人政治觉醒的时代。黑人已经意识到他们和白人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是平等的,包括政治权利。美国黑人知识界也掀起了一场争取全面文化自主的运动,在实现了人身自由和生活稳定这两个目标之后,美国黑人开始向着他们的第三个目标——人格独立迈进。探索黑人自身的人格、社会角色、社会认可程度、个人人生道路、价值标准等抽象而微妙的问题,成了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创作倾向。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60年代也是黑人文学迅猛发展的时代。黑人的民族意识是60年代以后黑人现代文学的一个主题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创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她的小说反映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探索黑人女性获得独立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小说不仅揭露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同时也反映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压迫。她的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70)、《紫色》(1982)等作品揭示了黑人家庭中常见的男性欺压女性的深刻原因:黑人男性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压迫,就把压积在内心的怨恨发泄到妻子女儿身上,“种族主义和无能为力的压力加剧了对黑人妇女和儿童的残暴”。

托妮·莫里森是20世纪后期在美国有很大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她于199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是呼唤美国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几百年来,白人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一直影响和困扰着美国黑人,使许多美国黑人以白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一切。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反映了这种状况是多么令人担忧,以及如何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中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母亲波琳从南方来到北方后,在一个白人家当女仆。她逐渐被白人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所同化。“她对白人生活的羡慕、对自己日子的怨愤汇合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拖着她日渐远离她早年的质朴天性和黑人文化的根基。”她逐渐变得不喜欢自己的黑人女儿,而更喜欢主人家的白人女孩,因而戕害了佩科拉的心灵。在母亲的态度的影响下,在白人主流文化审美标准的冲击下,佩科拉产生了一种病态的盼望,盼望能有一双像白人女孩那样的“最蓝的眼睛”,后来又遭到喝醉了酒的父亲的强奸,而社区里的黑人们在白人的各种观念的影响下也都不宽容她,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分裂。

莫里森的小说还深刻地反映了新一代黑人青年在接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还是保持黑人传统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困惑和徘徊。《所罗门之歌》(1977)的主人公奶娃在北方长大,他的父亲是富裕了的黑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一整套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奶娃在他父亲的家中感到失去了自我,他决定摆脱他周围的一切,到他父亲的故乡——南方黑人居住的地方去旅行。他在南方旅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黑人种族、黑人民族文化息息相通的关系。他发现了自己原来的黑人姓氏,了解了自己的非洲祖先,懂得了许多源自非洲黑人的神话和仪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也逐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莫里森通过奶娃的觉醒力图说明,黑人只有不丢弃自己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才不至于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里迷失人生的方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种族的自身发展史决定了它的文学演变轨迹。从道格拉斯到赖特再到莫里森和沃克,美国黑人文学经历了从血泪史到抗议再到觉醒的发展过程,完成了从追求自身解放到改造歧视性社会再到探寻自我精神的主题演变。随着美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黑人处境的进一步改善,黑白种族矛盾地位的下降,主要反映黑人受歧视受压迫的文学主题将逐渐退出,黑人文学将会更多地关注现代社会中精神自我的本质和完善。

[1]约翰·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休斯.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J].民族,122:64.

武少霞(1973— ),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种族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跟踪导练(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