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兰州鼓子”的现状及传承

2011-08-15甘肃联合大学音乐系甘肃兰州7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兰州艺人

赵 静(甘肃联合大学音乐系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原称“鼓词”或“鼓子词”,是甘肃的主要曲种之一。由于兰州方言和兰州鼓子的韵律及其相符,因此在兰州地区广为流传,当地人民亲切地称其为“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的句式相当严谨。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个别的还有十三字一句的,虽然在句子字数上有长有短,格式上却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意加字、加句、减字、减句。

“兰州鼓子”的曲调很多,据流传下来的曲子来看,曲段有千余个之多,调子大致可分为“大平调”“牌调类”“悲调类”“越调类”“水平调”“正平调”“勾调”“荡调”“切调”“海调”(林冲雪夜上梁山的“苍龙哭海”,简称海调)“令儿调”(属大平调)“百合调”等等。

“兰州鼓子” 唱腔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儿下》《罗江怨》《边关调》等四十余支。在结构、调性布局、唱腔构成、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演唱方式上都赋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凝聚了数代民间艺人的宝贵经验,且表现出了人民的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

“兰州鼓子”在演唱时有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要闭着眼睛来唱,否则就显得及其不自在,也似乎感到无法表达感情,此举令人难解。自《历代作家论民间文学》书中提到,鼓词从皇宫传出时,接收者是一瞽者 (即瞎子),他唱时紧闭双眼,学唱者亦闭双眼,久而久之,一代传一代,就这样传了下来。

“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更是独特,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也没有形体表演。绝大部分唱段只唱词没有述说,只有个别唱段加有对白,说和唱相间。表演中最具特点的是“帮腔”的演唱方式,当地“鼓子”爱好者称作“接声”或“拉梢子”。“帮腔”是在演唱“太平年”“三朵花”“摔截子”“哈儿哟”等曲牌时,当表演者唱到段末,由伴奏者接句尾(一般是固定衬词处)“帮腔”。

“兰州鼓子”的表演伴奏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箫、笛等坐唱,走上高台后由一人自击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扬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

二、现状及传承

“兰州鼓子”在许多老艺人的艰辛努力下曾兴盛过一个时期。早在五十年代,老艺人李海舟老先生组织老艺人搜集整理“兰州鼓子”曲词,整理成册,于1962年3月,出版了 《兰州鼓子》一书。这在“兰州鼓子”的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书中共收集了八十多支曲子,有“越调”“牌调”“大平调”“悲调”“小平调”等一千多个段子。1980年后,甘肃省文联召开“兰州鼓子座谈会”,召集老艺人演唱录制“兰州鼓子”,并成立了“兰州鼓子协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86年,在甘肃省领导的主持下,将“兰州鼓子协会”改为“兰州鼓子研究会”,把纯民间组织变为政府领导的民间活动的组织。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极大,而且得到美国音乐家们的高度赞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经过了种种努力,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兰州鼓子”生存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一)“兰州鼓子”的内容多半取材于古今街谈巷议的小故事,以演唱者的才艺和志趣加以渲染编撰而成,三五人闲聚,或酌酒或品茶兴起而唱,以逗乐、醒目、赏心为目的,没有专业艺人,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二)“兰州鼓子”是用兰州方言演唱,年轻的市民不爱听也听不懂,没有新人接受和学习;(三)艺人的年龄老龄化,五十多岁的人都属于较年轻的。如果这批老艺人去世了,鼓子也就失传了;(四)“兰州鼓子”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学唱需花费很长时间,要经常性地跟着唱,跟着学,才能掌握,费时费力;(五)少场地,缺少经费录制和传播。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口口相传。虽然政府现在有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但资金用途分散,到了兰州鼓子这儿就显得杯水车薪,因此器材的更新严重滞后。

如何更好地做好兰州鼓子的传承和保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一)建立兰州鼓子协会,以街道办为单位,以老艺人为骨干,广泛吸纳群众,定时演唱,逐步推广,使之像秦腔一样成为兰州游乐场所的一道风景线;(二)为了原汁原味地把兰州鼓子保留下来,特别是面临失传的曲调,如“海调”“平调”、“赋腔”等,组织一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民间采风,进行挖掘整理,散发到各个传唱点,继而存档、传唱;(三)在各个传唱点开办鼓子学习班,搞专题性的表演或比赛等,扩大兰州鼓子的影响和普及;(四)组织专业艺术家创作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唱段,提高人们的兴趣,加强“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发展。

“兰州鼓子”历经千年能流传下来,说明它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极强生命力的一种民间艺术。兰州鼓子凝聚着无数艺人经历长期实践积累的艺术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传统,应是每一个兰州鼓子人的职责。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

[2]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建置区划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第一卷•建置区划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

[3]杜亚雄,赵塔里木.“兰州鼓子”简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8, (2): 48-53.

[4]《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 [Z].北京:中国ISBN中心, 1992.

猜你喜欢

兰州艺人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老艺人的匠心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