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意象油画的中和美

2011-09-28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常玉朱德油画

(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发展,儒家道家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即使是油画这种舶来艺术也不免深深地印上中国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烙印。中国的意象油画就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西结合的产物,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光影、体积,力求在二维平面上追求三维的空间写实效果,这在中国古典绘画审美中是不可理解的,中国绘画更多追求的是在二维空间上尽量表现出气韵和意境。西方艺术所呈现出的美具有刚性、强势与外显的特性,而中国美学更多注重的是柔婉、中和和内敛之美。如中国写意画讲究的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与中国的美学观点是分不开的。中国原本是没有油画这一艺术种类的,完全是由西方传教士传进中国的,但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却是脱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渗透的。“艺术是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哲学思索”,所以说中国油画传到中国后必然会和中国的哲学、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中国意象油画应时而生。中国意象油画是油画艺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发展,它的内在核心是中国的东方文化精神。“意象油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名词,是画家欧洋在1997年正式以文字提出的。在《探索意象油画之路——油画大家鸥洋访谈录》中欧洋老师说:“我从1986年开始意象油画探索,正式以文字提出‘意象油画’是1997年”,“在我公开提出‘意象油画’作我的探索方向之前未曾有人提到过这个称谓”。

意象这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被借用引申之后的“立象以尽意”的原则虽未变,但其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意象”一词最早被借用在诗歌里。意象被用在油画上面作为某一绘画形式的定义,在我国,最早提出的是画家欧洋,但是欧洋老师也说:“我对这一形式的开掘有拓荒作用,但不能说是我最先开始的,因为在我之前,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已经开始探索‘中西融合’‘中国风’‘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只是他们还没有明确提出‘意象油画’”。其实这种形式早在1932年庞薰琹、倪贻德等在上海组成“决澜社”时就已经被关注了。

中国近代发展出的意象油画一直含有中国人本身的审美特质:中和含蓄,中国人讲究不张扬、谦虚、低调、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这样的个性特征,体现在中国的审美观念上也就变成了一种“中和美”的气质特征,在中国传统美学形式文学、诗歌、戏剧、国画、书法等以及后来才发展起来的油画、设计、舞蹈等上面都不难发现。“中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着极大地位置,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特殊概念。“中和”由 “中”与“和”两个字构成,《礼记•中庸》中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在对立中尽力寻找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物象和精神的和谐。在中国儒家哲学中 “中”和“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儒家学说中,两者不只是客观世界的统一和谐更注重的是人作为主体自身心理精神上的一种和谐,“中者,内也”。中和是以中国儒家哲学为灵魂的审美形态,《中庸》云:“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易经中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以“中”为“至美”。中和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种处于“天人合一”状态下的平衡之美,追求精神上的共鸣与和谐。动与静的和谐,黑与白的和谐,类似于八卦中的黑白,阴阳之平衡说,在变化中寻求永恒。其实这种艺术审美特征早在1887至1948年从欧洲、日本留学生如林风眠、常玉、胡善余、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画家身上得到体现,他们也都在中西艺术的比较研究中,互为融合创造出了具有东方情韵的新艺术。在这其中常玉就是一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常玉,1919年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作为老一辈的画家,很多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1910年10岁即与赵熙习画,长于书法的他,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19年常玉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常玉的艺术观点却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常玉一生大起大落,从花花公子瞬间变为流浪者, 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但“他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不媚世俗的理念”,在他作品中更是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以景抒情,中和含蓄的艺术之美。无论是孤独徘徊的动物,还是优雅的女人体都隐隐透着一种忧郁神秘的气息,在下图一中苍茫大地,黄沙漫道,渺无人烟的苍凉情境,无边的空旷辽远的苍穹中,那小小如沧海一粟孤单的动物和近处优雅斜卧的女人体相互呼应,色调柔和统一,用线单纯流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给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

常玉《无题》油画 图一

常玉《五裸女》油画 图二

常玉的《五裸女》2011年5月,在罗芙奥(香港)举行的“现代与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以1.28亿港币(约合1.07亿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华人油画最高成交纪录,这幅作品充分的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中的中和含蓄的气质,画面中在对比中寻找和谐,无论从西方艺术形式范畴的色彩还是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符号形式都充分体现出了“中和”这一美学审美特征。背景中大面积使用了降低了纯度和明度的黄紫两色,在补色对比中寻求一种平衡感,虽然表现的是女人的裸体但是从画面人物的姿态,微微收缩的两腿,抽象概括的表现形式,头部的扭转和面部处理的模糊手法或者是背景处理过的补色关系都隐隐约约透出一种含蓄朦胧的女性之美,虽然作品用的是现代的表现手法类似于野兽派的表现手法,和野兽派马蒂斯的作品《舞蹈》的外放相比颜色更沉稳,动作更隐晦,感情更内敛用笔更柔和,处处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充分表现出了年轻女性的一种婉约之美,带有浓厚的中国或西方古典之美。另在常玉现存的画作中不少是描绘的女人背影,有的评论说“常玉的背式女人独眼视人,眉宇间还夹杂着冷眼相观、不屑一顾的神情。”颇有作者“不可向人语,独自暗神伤”的自怜情态。而和毕加索的作品《亚维农的少女》相比,虽然两者都生活在战乱年代,但毕加索的画面中所呈现出的情感要更强势、尖锐、强硬,而常玉的作品则更内敛、隐晦和忧伤,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之间文化底蕴的不同。由他画作可以看出即使这么一个桀骜不驯,追求自由的,长期在国外生活创作的画家,深深引导他的,还是从少时的教育中领会的中华文化精神。

可能是老一辈艺术家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更深刻的理解和透视使他们的画作中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的更加深刻,另一个意象油画的代表人物朱德群就曾说:“我是一个汉家子弟,我一直在追求将西方的传统色彩与西方抽象画中的自由形态,用中国的阴阳和合的精神键组合成新的画种”。朱德群,最早受教与吴大羽、方十民等大师。1956年后从台湾到法国巴黎定居,他的绘画从具象转为抽象,并取得成功,被法国画坛称为具有东方色彩的“抒情抽象”艺术家。朱德群的画作并不是表现纯粹的抽象结构,而是对应于大自然的心灵感动。

朱德群《永存的刹那》油画 图三

《永存的刹那》看似不具形象、不循章法,却在整体和谐的框架下探求天地万物的本质与其间组成关系,在画家的画面中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审美哲学的存在,类似于太极的阴阳相合,在律动中寻找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对此,朱德群先生自己都曾表示:“中国文化的背景在滋润着他,他说:‘作为汉家子弟的我,有个特殊的使命要传达,即《易经》中之哲理的再现──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其生生不息、相辅相成在绘画中’。”这个理念在朱德群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体现。如在他的作品《显现》中:阳,是光明、热烈;阴,是滋润、柔和。阴阳,黑白两种截然对立的的元素完美的“中和”在一起。在朱德群先生的画面上西方的传统色彩与现代抽象艺术中的自由形态结合成阴阳和合之体,成为无穷无尽的宇宙现象。

朱德群《显现》油画 图四

当然在这些老的艺术家之后,在当代的有一批为数不少的画家,如江诚一、陈钧德、许江、顾黎明、洪凌、段正渠、阎萍、夏俊娜、申玲等等,他们用画笔致力于中国油画的意象语言和形式的探索,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下,油画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精神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和继承。

祖先的文化宝藏是取之不尽的,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文化而骄傲,少了这些根基,那我们又如何在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中站稳脚跟。

①《探索意象油画之路——油画大家鸥洋访谈录》.世界在线中国艺术网.http://www.cl2000.com/data_detail.php?uid_446/mid_5592.html.

②《中国意象油画发展论略》.沈康.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6卷第3期.

③《中和美的哲学定位》.柯汉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猜你喜欢

常玉朱德油画
寂寞的枝头,才能长出常玉要的花朵
万类霜天(油画)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常玉的乡愁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常玉:画界“宝玉”
浪荡公子常玉凭什么成为华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油画去哪了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