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文人与酒

2011-08-15施学敏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刘伶饮酒文人

■施学敏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论是富贵贫贱,亦或是欢喜哀愁,都离不开酒。饮酒与文化,更是纠缠在一起,千百年来水乳交融。

一、文人与酒的结缘

中国文人嗜酒的最初记录已无从可考,战国时代,这一现象并不是很明显,虽然当时也有过一些爱酒的侠士,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算不得是文人。而真正将文化与酒并在一起,大概应从士族的初兴算起,应该是从汉代,士大夫清谈之中常常以酒为伴。东汉的著名文学家蔡邕,曾经就因为醉卧在途中,所以被成为“醉龙”。到了魏晋时期,从曹操开始,酒就步入了文化的殿堂。到了“竹林七贤”的年代,这些性情古怪的文人由于对世道、统治者的不满,更是与酒为伍,借酒来发泄心中的苦闷,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南唐后主李煜的“宁学世人醉,扬波去我遥”,正是他忘情于酒的心态写照。到了唐代,饮酒更被文人所崇尚,并因此留下了许多许多的酒诗和其他文学佳作。唐代中期称最爱饮酒的贺知章、王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为“酒八仙”。对“酒八仙”的描写最为传神的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①宋代的隐士种放,自己造酒自己喝,自号“云溪醉侯”;大文豪欧阳修,自号“醉翁”;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佳句;明代的俞昺,自称“醉吟野老”;清代的顾嗣立,人称酒帝。明清的小说中,也处处流淌着酒的芬芳,散发着酒的味道。

二、中国古代文人好酒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好酒,一般来说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文人自身的原因

由于文人以自己的视眼和自身单纯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因此,必然有很多他们不愿目睹的现实。还有的就是文人仕途失意,心里的不痛快自然也要以酒浇愁,以酒泄愤。这种情况下的饮酒,实际上是为了淡化自己各种美好愿望与现实反差所造成的不平衡,同时也有寄托理想的成分。

1.仕途失意,以酒浇愁

辛弃疾有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句展示了醉态与梦境、理想与现实多层的境界。梦里追忆往事,豪情满怀;当梦醒回到现实的时候,感情不禁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作者强烈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因次,他不得不借酒来浇灭胸中愤恨,可是这样做的结果也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令我们今天读来不能不生爱国之心,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扼腕长叹。

2.寄托理想,表现复杂思想感情,也往往寓情于酒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面的诗句,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政治上失意,被贬为滁州太守,然而滁人出游时,太守与宾客们一同出游,既不铺张浪费,也不讲排场,宴席间下棋行酒令,大家玩的其乐融融。在这里没有贫贱之分,也没有等级差别,太守颓然就醉恰在此时,其实,这正好表现出了欧阳修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仍然积极进取,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这也正是欧阳修“与民同乐”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

(二)现实的原因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精神家园由崩溃走向重建的巨大转折时代。生活于这一时代的文士们,其人生风貌明显表现出与其他时代的文士迥然不同的特征。他们聚饮竹林、弹琴咏诗、饮酒长啸,甚至言语颠狂、蓬头散发、与猪共饮。

这个时期的文人嗜酒是有政治背景的,由于司马氏和曹魏集团之间争夺政权异常激烈,因此,文人的生死取决于对司马氏的向背。一些正直的文人对此进行各式各样的反抗,如“竹林七贤”中的阮藉、嵇康就以放荡不羁、纵酒佯狂表示对现实的不满。阮藉还借酒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司马昭为晋武帝求婚于阮藉,最终,因为阮藉连醉了六十日,只好作罢;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多次想从阮藉的口中套出其对时事的评论,并借机加害于他,但阮藉每次都喝得大醉,因此才得以幸免。他还经常醉后乘车到郊野狂啸山林……表面看来,阮籍似乎是一个酒徒、一个醉鬼。然而,撩开面纱,我们却可以看到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灵魂深处的创伤,听到他悲怆的绝望的呐喊。他不愿以身试法,惹来杀人之祸。他有庄子似的豁达与忍让,但内心深处又有屈原似的正直与激烈。他只有借酒来麻醉自己,借酒来逃祸避患,而且还以酒为武器来表现自己对礼教的反判,他在酒后作诗,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刘伶是魏晋时的又一位奇人,他“肆意放荡,悠焉神畅,自得一时,常以宇宙为狭”②,他的纵酒名闻四方,他所作的《酒德颂》赞美了酒给人带来无量的功德,而且他还自我标榜:“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刘伶纵酒之后裸体呆在屋中,客人进屋找他,假如有来者讥讽他,他就傲然地说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③,罢了官以后的刘伶,更是日日饮酒大醉,最终嗜酒寿终,反而在那文人动辄被杀的乱世得以苟全性命而寿终,也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了。魏晋之后,这种情形就相对少见了,这倒不是因为现实有多大改观,而是文人更懂得斗争的方式与策略了,更懂得也更珍惜生命的价值了。

(三)文化圈子中积淀下来的酒精结,使得文人们以酒为亲,将酒纳入文化,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台湾诗人洛夫曾说:“要是把唐诗拿去压榨,至少会淌出半斤酒来。”而唐代有名的诗人李白,就号称“酒仙”。可以这样说,没有酒的滋润营养,李白就不可能创造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因此,说到酒与文化的结合,最让我们熟悉还应是李白。

李白生活在盛唐,国富民安,盛行侠气。侠以豪放重义而为侠,酒当然是最好的陪衬。他与酒甚至比他与诗的关系更紧密,几乎是到了无酒不成诗的地步。在他的诗里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也看到了“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虽然酒曾使他命高力士脱靴,断送了自己的政治性命,但也是酒,使他为中国后世文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且不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诗中体现的他与酒结缘的生活,我们来看看他饮酒的代表作《将近酒》,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惊涛拍岸,气势之胜,空前绝后,唯有李白此等以酒为生的豪迈之士才作得出此等篇章。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红酥手,黄縢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几千年来,酒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那些优秀的诗篇一直照耀着中国的文坛,这些古圣先贤让酒和他们的作品同辉煌、共灿烂。

注释:

①慧敏.文人·酒与致幻剂[J],食品与健康,2004(06).

②国学整理社原辑.诸子集成.世说新语[M].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P160.

③国学整理社原辑.诸子集成.世说新语[M].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P189.

猜你喜欢

刘伶饮酒文人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文人吃蛙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请酒不醉
与猫狗共饮酒
刘伶·贤客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
刘伶戒酒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刘伶是怎样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