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侍坐》思想内容探析

2011-08-15韩爽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曾皙子路胡适

■韩爽

《侍坐》篇幅较长,自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通过对它思想内容的探析,可以得出许多现代启示。

第一、《侍坐》中的孔子形象。《论语》的中心人物是孔子,《侍坐》中贯穿始终的人物也是孔子。正如胡念贻所说,“《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写出了孔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著作,这是第一次出现。《论语》里面所写的孔子形象,相当鲜明。”

一、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老师形象

在《侍坐》中,孔子引导学生讲述人生理想。一句“子路率而对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率直与无拘束,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孔子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予以直接的评价,而是让他们依次讲述,这就不会影响下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在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讨论气氛异常活跃。孔子的这堂课可谓非常成功,他的言行贯穿始终,而课堂的主导却是学生,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他做最后的总结,潜移默化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学说。

二、乐观自在的学者形象

孔子的一生仕途不顺,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用武之地;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但所有的苦难也影响不了孔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侍坐》中,孔子认同曾皙的看法,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赞同曾皙处事的平静豁达心态,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处事要有乐观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孔子乐观心态的体现。教书育人是孔子在晚年用另一种方式积极乐观的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在董楚平的《<论语·侍坐>真实性献疑》中,他认为,《侍坐》写孔子独钟曾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形象。我觉得《侍坐》篇中孔子并没有把过安逸的生活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理想,他只是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所以,《侍坐》中的所讨论的看似是各自的理想,但深层次的却是一个心态问题。

第二、《侍坐》中所体现的中庸之道。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在谭承耕的《<论语><孟子>研究》一书中认为,中庸的本义,就是用中作为自己的常道。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方法来为人处事。《论语》中的中庸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即“过犹不及”与“和而不同”。而这两个方面在《侍坐》这一章中均有体现。

1.“过犹不及”。在《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侍坐》篇学生的回答中,孔子的评价带有些许责备态度的是子路和公西华。对于子路的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对公西华的评价是“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和公西华在对待理想的心态上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子路说话的态度和方式一点也不谦虚,这显然是不符合《论语》的中庸思想的,所以孔子不认同他的观点;与子路的骄傲自大相比,公西华的态度又过于谦虚,态度谦虚严谨固然好,但他又犯了“不及”的错误,没有很好的估量自己的能力,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也会成为通向成功之路的障碍,所以孔子也不认同他的观点。在当代生活中,“过犹不及”这项准则也是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达不到它或者超过它都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2.“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侍坐》中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上,孔子没有为学生们统一设计好未来,也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让每个人畅所欲言,自己根据各位同学的回答和他们的性格予以点评,孔子认为他们各自理想的内容是应该“和而不同”的,正如他回答曾皙的两句话,“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和“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所批评的不过是他们各自对待理想的态度而已。

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也同样有重要的启示,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这在几千年前就已被提出,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第三、“礼”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在《侍坐》章中所讨论内容的核心便是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他对“礼”进行了定义,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最初的本义是宗教的仪节;第二,礼是一切习惯风俗所承认的规矩;第三,礼是合于义理可以做行为模范的规矩,可以随时改良变换,不限于旧俗古礼。对于第三点,胡适认为这个“礼”颇含有法律的性质,然而礼偏重于积极的规范,教人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儒家深信这个意思,故把一切合于道理可以做行为标准,可以养成道德习惯,可以增进社会治安的规矩,都称为礼。由此可见,胡适对礼的第三个定义正是孔子所认同的礼,它也是儒家治理国家的基础,子路说话的方式骄傲自大,他不讲求礼让的态度不符合儒家以礼来治理国家的标准。

儒家所强调的用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的思想与我们现在的以德治国思想是相通的,用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通过社会公德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言行,来补充法律所没有涉及到的领域。

由此可见,《论语》并没有过时,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侍坐》篇所传递的教育思想、中庸思想和礼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值得借鉴。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97-98.

猜你喜欢

曾皙子路胡适
以本为本 缘本溯因
——也谈孔子“与点”的原因
胡适的美国恋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