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仁”学思想

2011-08-15王冬梅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孝悌仁者仁爱

■文 军 王冬梅 熊 劼

本文主要论述了“仁”学思想的若干重要问题。首先,论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涵义,“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次,从“仁”是社会的轴心;追求“仁”的境界,首先做到孝悌;人的尊严和价值要用人自身的道德人格来证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亲友之间的关系时,要以“仁”为原则。

—、“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孔子“仁”的学说,实际上就是人学。“仁”被规定为多方面的伦理原则,包括了义、礼、智、信、勇、恭、宽、孝、悌、恕、忠等,成为一切优秀品行的总汇,故“仁”为“全德”之称。孔子认为凡是人就应该具备“仁”,“人而不仁”,不仅难以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为世所不容,而且领悟不了人生的真正乐趣。人应该是具有一定道德的人,否则就够不上为人的资格。《中庸》、《孟子》都说“仁也者,人也”。据清阮元《研经室集论.<论语>仁论》谓:周初但写“人”字,至《诗·国风》时期“仁”字方才形成,“人”具有“仁义”之义。而仁、人互训。这就是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孔子还认为人有道德自我升华的潜能,“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矣”②。认为实现仁德的愿望,并付诸实践,总可以达到崇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永远不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状况。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孔子之道,在于“仁”。我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只有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立志于仁德,就要舍弃不仁不义;舍弃不仁不义就不会为非作歹。只有立志做仁者的人,才可以无恶。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深刻。一个人怎么能够弃恶,不应该整天想着如何限制自己身上的恶,而是要去充分发挥出人身上的仁。

二、深入理解“仁”学思

儒家核心伦理理念凸显社会协调性道德,孔子所建构的儒学是以仁、礼互动互摄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体系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学既是仁学,“仁”在实际上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协调性道德。

1.“仁”是社会的轴心。孔子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仁”范畴,并把它置于其思想的核心地位,“仁”同礼、义从此成为整个儒学三位一体的“内核”。首先,就“仁”的本义而言,在孔子那里,爱人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还从其他不同层面阐释了“仁”的社会本位主义特征,孝亲和敬兄乃是仁道的基本要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③;爱亲是仁兴的条件:“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④。就“仁”的价值和意义而言,孔子十分推崇仁,认为只有具备了仁性,才能成为扬善抑恶的伦理人,才能成为舍己为人的君子,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⑤。就“仁”的实施方法而言,儒家从仁爱出发,要求人人亲其亲,注重对自己亲人的爱,做到孝悌慈祥。而施爱的方法是从关心自己的人做起,亦即“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⑥,然后由近及远,由己推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爱其他的人。就“仁”的地位而言,当己与他、己与群发生矛盾冲突时,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己为人,牺牲个体以保全他人和群体,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充分体现了儒学的“仁”学思想。

2.追求“仁”的境界,从孝悌开始。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⑦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⑧。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孔子认为,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友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乱。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就会倒退,与动物等同。孔子从伦常出发,奉劝人们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为国家、为整个全人类而奉献。历史上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所以孝悌也是治国的根本策略。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指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善性。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⑨!”并非说孝悌就是仁,仁是事物的本质,孝悌是事物的表象。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剃是用。通过实践孝悌,可以走向仁的境界。人之初,性本善。通过孝悌,只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人道的本源。如果一个人一生追求仁义,并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使不识一个字,在孔子那里也是大学问家。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在实践中去认识真理,在实践中去追求仁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那首先就是在家里做到对父母孝敬,与兄弟友好相处。

3.以“仁”为处世的准则“仁”从根本上看,是属于以“礼”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范畴,是有礼法、有序的社会秩序。同时“仁”也具有人伦之间,道德的理想境界和谐的关系的内涵,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讲:“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认为品学兼优的人,用文章广交天下学友,和同仁共同为社会奉献,为大家服务。在《论语·尧曰》中进一步提出:“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表示虽然身边有亲友,但比不上有仁慈之心的人;百姓有错,那是领袖的责任。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表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论语·里仁》中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认为邻里仁爱就是美好的事。而如果选择居处不与仁慈的人在一起,能说是智者吗?现实中,择邻而居并非易事,但若能与邻里和睦相处、互相照应,对任何家庭都是有利的。指出无仁爱之心的人难以长期过简朴的生活,也不会长久地享有安乐。缺乏爱心,常表现为缺乏责任感。贫时不安,常有取不义之财的想法,从而危害他人;一时得志,难免追求享受,挥霍无度,因此就会很快招致祸患而身败名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⑩认为仁爱的人,自己首先遵守的,才要求别人遵守;自己做得到的,才要求别人仿效。从自己做起,是办好一切事情的根本。以“仁”当先,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亲友之间友好相处、保持友谊的重要原则。

注释: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里仁》。

③⑦⑨《论语·学而》。

④《论语·泰伯》。

⑤《论语·里仁》。

⑥《论语·雍也》。

⑧⑩《论语·颜渊》。

猜你喜欢

孝悌仁者仁爱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病榻侍母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