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琴戏唱腔创新之我见

2011-08-15江苏省新沂市柳琴剧团江苏新沂22140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柳琴唱段唱法

王 浩 (江苏省新沂市柳琴剧团 江苏新沂 221400)

柳琴戏唱腔创新之我见

王 浩 (江苏省新沂市柳琴剧团 江苏新沂 221400)

唱腔是一个剧种的“灵魂”,也是区别剧种与剧中之间的“根本”。柳琴戏是徐州地区唯一的本土剧种,历史上柳琴戏有很多称谓,如“拉魂腔”“拉花腔”“周姑子”“肘鼓子”“四平调”等,它的发展过程中曾受过境高腔的影响,一度也采用人声帮和,所以又有人称它为“满台腔”等等。

从艺十多年,笔者深深地爱上了柳琴戏,但也为柳琴唱腔在观众的普及程度不够理想、观众中喜欢看的不少而会唱的不多,听着好听就是不好学等现象而着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更多观众的审美需求,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与浅见。

一、柳琴传统戏的唱腔特点

“ 十唱九不同”是对柳琴戏传统唱腔最直接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柳琴戏传统唱法的随意性。早期柳琴戏都是无谱伴奏,演员的演唱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样的唱腔就不会被观众记住,也就不便流传。而且柳琴戏的唱腔大多以说唱形式为主,半唱半说,一字一音。如:柳琴传统戏《喝面叶》中陈士夺在出场时唱段:“大路上来了我陈士夺,赶会赶了三天多”。旋律性与音乐感很差,缺乏美感的旋律是很难在观众中流传的。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只所以能被全国观众认可,其原因不但旋律优美,而且极富音乐性,说唱与歌唱哪个更能让观众喜爱,这是明摆着的——说的还是不如唱的好听。因此,柳琴戏要想争取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青的观众,就应该在旋律上多下功夫,使其更加优美动听,观众更愿意接受。

“巧”,是过去老艺人最为推崇的唱法。这个“巧”字的意思,就是要求把唱词排列的巧妙,这在音乐中属于节奏的范畴。也正是这个“巧”把原本“干巴”的柳琴戏唱法演绎的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巧”不但难道学戏的演员,也曾难道过搞音乐的专家,为了能把某个字摆“巧”,作曲的不知道该如何记音符,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节奏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下的谱子,用乐器演奏出来和演员演唱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连搞音乐的人都不能处理好唱腔,那不懂音乐的普通观众怎么能学会这么“巧”的唱腔呢?所以,柳琴戏的唱腔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必需要做到旋律优美流畅,易于流传。

“艺术需要个性,但绝不是随意性”。随意性的演唱不利于演唱,也更不利于剧种的传播,过去在柳琴杰,同一出戏每个剧团有每个剧团的唱法,每个演员又有每个演员的唱法,这种随意性的唱法观众不知该跟谁学。“巧”要做到“巧妙”,不能只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不考虑受众的感受,要知道,只有观众的认可,才是剧中发展的根本。

地方戏要想到更多观众的喜爱,首先应该提高音乐唱腔的美感,不但需要唱腔流畅,还要过门衔接自然,大段唱腔中各种板式的运用要巧妙,起承转合更要恰到好处。

二、柳琴戏唱腔的发展阶段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柳琴戏开始按谱伴奏,这使得柳琴戏的发展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即规范了演员演唱的随意性,也规范了乐队伴奏的随意性,一些板式也相应的固定下来。如:“导板”“吞板”“连板起”等,像《铜台会》中“杨八郎下马来手提枪一根”、《断桥》中“听罢了娘子一番话”、《杨三姐告状》中“尊厅长你莫要怒气发”等一些旋律优美的唱段也开始在观众中传唱,为柳琴戏后来的发展和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由于柳琴戏的区域包括苏北、鲁南、皖东、豫东等地,方言差别很大,这就出现了同一唱段在不同地区的演唱出现不同的发音。如徐州周边地区“四是”不分,鲁南地区“三山”部分,东部地区“发花”不分等等,方言的不同成为同行间相互嘲弄,观众不认可的现象。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孕育地方戏的摇篮,是地方戏的根本所在,但是现在就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很多的土话不被人用,其方言四声与普通话不同外,其它的吐字发音已接近普通话。我们平常说话都不用的土话,为什么我们的唱腔却还用。地方戏是否也该与时俱进。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京、评、豫、越等大剧种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这种规模,是与众多的艺术家们在自己的表演艺术中(尤其是唱腔)形成众多的流派分不开的。流派就是个性,就是特点。流派的创始人和传承人是观众的“追星”对象,能拥有一定的观众群体,对促进剧种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说流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行的事,但是我们柳琴戏要发展,要提高知名度,要扩大影响面,就得有我们自己的流派。

目前,柳琴戏在流派上,男腔中被同行和观众认可的有“历派”(历仁清)和“相派”(相瑞先),女腔中流派虽然很多,但没有形成让同行和观众普遍认可的流派,只能算上“领军人物”,或是“台柱子”。如果柳琴戏能像京剧等大剧种一样流派纷呈,才能有更多的观众喜爱、愿学,我们的柳琴戏才能流传的更远、更广。

三、柳琴戏唱腔创新阶段

柳琴戏唱腔的创新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剧团在新剧目生产过程中对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于在音乐和唱腔变化太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议,褒贬不一,这就牵扯到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柳琴戏唱腔的创新首先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讲发展,讲创新。完全脱离传统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改革,潜移默化的让观众慢慢适应渐变的过程。前几年,江苏省柳琴剧团上演的小戏《走娘家》,在音乐和唱腔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了专家称赞、同行认可、观众喜欢。其中,“桂花我坐在驴身上”成为经典唱段,在这个唱段中创作人员将传统柳琴戏唱腔从音乐上给以美化,但仍保留传统唱腔的演唱技巧,这种即不失传统,又巧妙结合现代音乐元素的音乐和唱腔,老年观众认为是“原汁原味”的柳琴戏,青年观众也能接受。

所以,唱腔的创新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讲发展,搞创新。但如果为了创新脱离了传统,即使再好听、再易唱,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柳琴戏。总之,继承柳琴戏艺术传统、把握火热的现实生活、不断学习借鉴其它艺术门类之长,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我们就能创作符合时代精神和人们审美心理的柳琴戏曲剧种的优美唱腔,以飨广大观众。

猜你喜欢

柳琴唱段唱法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