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2011-08-15黄萍阁

山花 2011年22期
关键词:老舍悲剧意识

黄萍阁

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都是作家对现实人生、人类生存价值思索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中国现代作家以其强烈的悲剧意识关注人民生活的苦难、感受社会的动荡不安,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文学创作体现出来。老舍是其中的一位,同时也是做得非常成功的一位。作为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代表,老舍的悲剧意识更多地带有自身的独特感受,既有对自身遭遇的感受,也有对时代变幻的思考;既有对北京古城文化的追问,也有对满族旗人衰亡的忧思。其中老舍生活的北京古都及满族旗人的身份使老舍的悲剧意识更为深沉,也形成了老舍创作中无法割舍的民族情结,体现为老舍小说中深沉的悲剧意蕴。

一、老舍悲剧意识探源

1.人生经历的影响

“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他写什么和怎么写,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自己生活经历的制约和影响。” 老舍的悲剧意识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老舍的一生和“贫穷”两个字脱不开关系,可以用悲剧的一生来概括。他出生在一个悲剧时代,一个破落的满族旗人家庭,全家都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后来父亲又在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中不幸战死,这给老舍全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老舍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暗的影子。父亲的死使老舍的家一贫如洗,也使老舍过早地品尝到生活的磨难。“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一懂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 ”老舍的母亲勤劳、善良,最苦难的时候,一个字不识的母亲坚强地支撑起了这个家,靠给别人洗衣服、缝缝补补赚得的微薄收入维持这个家。母亲的勤劳、坚强给予老舍的是最初的生命教育。

生活的苦难使老舍体会到人间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把老舍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为老舍创作的源泉。老舍对底层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切的感受,他曾说过:“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对苦人有很深的同情。我的职业使我老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转,可是我的朋友并不都是教授与学者。打拳的,卖唱的,洋车夫,也是我的朋友。” 这些人有的成为老舍小说的模型,成为老舍观察社会的窗口。

老舍是个穷人,更是个没落的满族旗人后代,这一特殊的身份使老舍更长久地处于卑微的地位。生活的艰辛使得老舍在继续求学与学艺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老舍最后艰难地选择了求学,这种痛苦的经历及后来的成长经历使老舍认识到文化教育对改变底层人物命运的重要性。在其成年后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老舍认识到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接受教育的艰难性。他不仅深深同情底层穷苦百姓的悲剧命运,也为他们的前途担忧。老舍在写底层人们的愚昧无知时不仅是写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更多的是想唤起人们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及改变他们处境的愿望。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老舍身上既有满族人民热爱文艺的习惯,更有中国古典文学和儒家文学赋予他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老舍自小就对中国古典诗词感兴趣,不仅学习古诗词的写作,也学习中国古代文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所持的悲剧精神。他比较喜欢屈原、陆游等爱国主义诗人,不仅喜欢他们身上超人的才能,更欣赏他们身上赤诚的爱国情怀。正是这些古典文学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了老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老舍的忧患意识还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心态和以死报国的气节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一个承担着‘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崇高使命的特殊阶层,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忧患意识。”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在社会危难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通过创作抒发出内心的苦闷,展现出爱国情结。这种悲剧意识造就了老舍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幼年的人生经历与国外生活的体会使得老舍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的落后。所以,他猛烈地抨击中国社会的黑暗,像鲁迅一样,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在《老张的哲学》中,揭示了老张一类的社会恶势力的非人行为,也表达了对小市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二马》写出了中国人的懒散、懦弱、不思进取的国民性弱点。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老舍面对国家危难心急如焚,他“每天看报,打听消息,从早到晚抱着一部《剑南诗稿》反复吟哦。陆游的‘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等诗句,使他叹气,来回踱步,有时看着窗外的远天静静地流泪。”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把日本的罪行与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给他及家人带来的悲惨遭遇联系起来,国难再次当头,更坚定了老舍抗战的决心——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文艺运动中。他的悲剧意识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3.外国文学的影响

老舍在英国的五年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以悲剧作品居多,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既与老舍的特殊经历分不开,也有深受西方悲剧影响的因素。老舍的小说多写下层人物的悲剧性,并试图引起人们对他们不幸的同情。老舍对亚里士多德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吸收了其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的理论,老舍在其悲剧情感中主要体现“怜悯与恐惧”。

老舍十分推崇但丁的《神曲》,并认真深入地研究过《神曲》。老舍深有感触,他说《神曲》使他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使他明白了文艺的真正的深度。《神曲》使老舍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更为深入,从剖析一般生活现象上升到人的灵魂中心的高度。所以,创作时老舍不仅从经济的视角关注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更注重深入地挖掘其内心世界。

英国小说家康拉德对老舍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舍曾对康拉德的小说进行过深入的论述,由此老舍成为国内研究康拉德小说的专家。老舍从康拉德的小说中学到的不仅是叙事模式,更是描写人物和景象的方法,“我所着重的不是那些事件,而是事件对于故事里的人物所发生的影响”。 康拉德将人物放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活的磨难,展示出人物多变的内心世界,这对老舍的影响比较大。

二、老舍小说中悲剧意识的体现

1.处于社会底层的市民在与社会抗争中体现的悲剧意识

老舍小说中多关注下层市民连最卑微的生活要求都得不到的悲剧。关注的重点在于对下层市民生存状态与价值的揭露,在老舍的笔下,这些人有着强烈的生存欲望,他们为了生活拼命苦干,但是生活却越来越艰辛。以至于生活的欲望直接表现为填饱肚子,下层贫民为了生存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陷在可悲、愚昧的人生状态中,生活中的悲惨、丑恶的事情时常发生在他们身上。

《我这一辈子》写的是一个聪明谨慎的年轻人怎样奋斗一生,但结果却不断地钻进设置好的圈套。在城市里,巡警和洋车夫是给穷人们安排的两种职业,但是这两种职业收入微薄,不能养家糊口,直到耗尽体力而死。并且如果一个人当了巡警,他的子孙世代都得做巡警。洋车夫的生命一文不值,他们靠出汗赚钱,他们的女人要靠出卖肉体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更让人叹惋的是,即使这些穷人认命,活着也是一种奢望。年轻人死后,老者就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老巡警的儿子福海为了多挣几个钱,舍不得吃药看病,很快就死了。老巡警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还要承担起养活孙子的责任,刚到五十岁两眼就时常发黑,好像死神临近。

老舍作品的悲剧意识体现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者为改善自己的命运受到挫折时,仍要为追寻理想的生活状态而拼命,而结果是陷入无尽的深渊,为之付出沉痛的代价。这就是说,即使主体陷入苦难也要为理想而抗争,直至最后的毁灭,反映出老舍的悲剧意识。

2.通过理想的幻灭体现的悲剧

老舍的一生经历了多次重大的选择,因此,个体生命的自由也成为老舍人学思想的中心。作为知识分子,他清楚地看到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动摇、幻灭中追求人生价值的。《老张的哲学》这部小说写了李静、王德、龙凤这些青年都追求过自己神圣的爱情,但是由于无力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的结局不是死亡,就是逃避或沉沦。 文中的老李经受感情的折磨,又在工作中陷入矛盾,不愿意在长官面前低声下气,也不愿意在一些诸如骗子小赵、饭桶兼把式匠吴太极流氓等苟且偷安者之间斡旋。老李在工作上不愿意与同事同流合污,在婚姻上不愿意凑合,但是他既不敢离婚,又不能追求自身理想的婚姻,只能通过逛街、看小说等方式来改善婚姻,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最后无奈老李带全家离开了北平。老李没办法拯救自己,也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消极地逃避,这就造成了理想不可能实现、走向幻灭的悲剧。

《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痛恨日本人,但是在国难之际,为了家族的安危他无法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他非常痛心那些民族败类,但是又不能投入抗战,只能通过支持三弟出走表现自己的理想。他自己则徘徊在“忠”与“孝”之间,不断地自责。与老李不同的是,祁瑞宣最后找到了自己斗争的道路。

在老舍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不至于盲从于社会,但是他们本身又有着脆弱、犹豫的弱点,阻碍着他们为推动社会的变革作出贡献。这些知识分子身上有着新旧思想的冲突,但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冲不出思想的藩篱,也摆脱不了社会的压迫,只能在经历理想的幻灭后一步步走向沉沦。

3.在人性的毁灭、扭曲中体现悲剧

老舍的小说比较注重探讨人性的弱点,他在努力揭示悲剧体现的人性的内涵。人与人之间的敌视、隔膜影响了人对生命的尊重,也缺少对人的同情,形成人的悲哀。《邻居们》是说只能通过低级方式才能进行沟通的悲剧。明家故意让孩子到邻居杨家去搞破坏,杨家礼貌地和其谈,结果适得其反,明家更为放肆。杨家终于忍无可忍砸碎了明家的几块玻璃,明家好像才得到了满足,帮杨家修补窗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家运用礼貌的方式解决问题时,非但不奏效,反而事情越来越麻烦,但是动用了粗暴的行为时,明家好像就被制伏了。老舍是在揭示,文明在野蛮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骆驼祥子》中通过人性的弱点来演绎的悲剧更让人难堪。杨宅用人向来是更换得比较勤的,先生与太太们总是觉得只有把奴隶的命要了才对得起工钱。但是张妈却是个例外,张妈跟了他们多年,张妈能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她敢恨敢骂。不管是先生还是太太,只要惹了她就是一顿臭骂。在此破口大骂成为人类沟通的方式,野蛮受到了器重,文明受到了压制,这是文明的悲剧,也是人性扭曲的悲剧。

三、老舍小说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叩问

继鲁迅之后,老舍是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叩问的又一位伟大作家。老舍来自于穷人阶层,是一个穷人作家,因此,他的创作多关注穷人的生存状态与悲惨遭遇。老舍通过展示底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再结合自身的独特体验,形成了老舍小说浓郁的悲剧意识。但是这样还不深刻,他不是简单地展示人生的苦难,而是通过对人们苦难生活的揭示来解释人生、探索人的生存意义。

在《小人物自述》中,老舍联系起狗和人物的命运。通过老舍的强烈控诉,也基于老舍的生活经历,他才能写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市民形象,写出徘徊、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而其中出现的“你干吗活着?你怎样活着?”成为老舍创作的内核,“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生存方式的背后,都响彻着这样的老舍式的‘天问’,牵动着他的缕缕情丝。”

总之,解读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是我们理解老舍其人其作的重要途径。只有对老舍的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老舍小说体现的独特魅力。

[1]樊骏.老舍——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M].中国现代文论集[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06.

[2] 老舍.吐了一口气[M].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49.

[3] 老舍.我的母亲[M].老舍文集(第十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247.

[4] 老舍.《老舍选集》自序[M].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3.

[5] 樊骏.认识老舍.文学评论[J].1996(5):15.

[6] 严革.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老舍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J].2004(4):20.

[7] 王行之.老舍夫人谈老舍[M].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317.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6.

[9] 老舍.写与读[M].老舍文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544.

[10]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M].老舍文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06.

[11]康拉德.台风·序言[M].转引自咚家桓.老舍小颧开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51.

[12]老舍.老舍文集(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46-447.

[13]王瑶.老舍对现代文学的贡献——《老舍选集》序.社会科学辑刊[J].1987(1):83.

猜你喜欢

老舍悲剧意识
伟大的悲剧
北平的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老舍的求婚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