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歌舞伎初探

2011-08-15刘心韵开封教育学院音乐系河南开封475004

大众文艺 2011年10期
关键词:茶坊歌舞伎教坊

刘心韵 (开封教育学院音乐系 河南开封 475004)

宋代歌舞伎初探

刘心韵 (开封教育学院音乐系 河南开封 475004)

宋代的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直接影响了宋代娱乐文化的繁盛,在这一繁盛文化现象的背后,宋代的歌舞伎群体是一支主要的参与者群体,城市中的妓馆、酒库、瓦子、酒楼、歌馆以及家宴活动中都有她们的身影,了解和研究宋代音乐娱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这一群体的认真研究。

宋代;歌舞伎;初探

一、宋代歌舞伎乐活动的商业化特征

“宋代的城市较唐以前有了空前的发展,唐代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的城市只有13座,宋代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达46座,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城临安的人口更是达到百万。”[1]

宋代的商业繁荣,城市发展直接影响了宋代娱乐文化的繁盛,在这一繁盛文化现象的背后,宋代的歌舞伎群体是一支主要的参与者群体,城市中的妓馆、酒库、瓦子、酒楼、歌馆以及家宴活动中都有她们的身影,关于城市娱乐活动都有歌舞伎参加的例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之《梦华录序》中有详细的描述:“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2]

宋代夜市的兴起也对歌舞伎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宋以前城市夜晚实行宵禁制,而到了唐中晚期,开始出现夜市,到宋代夜市已经十分繁华,夜市的产生和发展与商业活动和歌舞伎活动密不可分,或者说商贸和娱伎是城市夜生活的两大主题,至今如此。《梦梁录》之十三“夜市”中有记载临安酒肆、瓦子等是歌舞伎活动最集中处之例证:“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如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2]

宋代的商业化发展使宋代的文艺娱乐活动从宫廷走向了民间,宋代的歌舞伎活动也比唐代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宫廷的歌舞伎不再处于整个社会活动的主要方面,最优秀、最出名的歌舞伎不会在宫廷而是在民间,宋代宫廷看不到唐代宫廷歌舞伎活动的热闹异常,也不会出现杨贵妃般的歌舞伎高手。宋代歌舞伎活动采取了一种与民俗生活更为贴切的姿态,尤其是在宋代世俗音乐的活动中,歌舞伎对于各种音乐体裁形式的传承、发展,对于宋词乐舞的繁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变迁,为宋代歌舞伎活动染上了不同的色彩,呈现出多种姿态。

二、宋代歌舞伎的种类

(一)官妓、营妓、教坊乐妓

宋代保持了唐代的官妓制度,官妓制度的设立主要出于对官吏任职时未携带家眷的情况而考虑的。宋代的官妓来源一是勾栏中的乐妓,二是罪人家属。

营妓主要为武臣、军士服务,一般有勾栏歌舞伎轮流担任。《梦梁录》之“瓦舍”中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出时瓦解之义,不知始于何时。倾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场。绍兴间,杨沂中因驻军多西北人,是以于城内外并立瓦舍,召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2]

北宋时专门设有管理官妓的机构叫“教坊”。《梦梁录》之“妓乐”中记载教坊中的各类散乐“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拍板鼓。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龙笛色、头色管、舞旋色、杂剧色、参军色等色。”[2]各色的色主为各部歌舞伎的佼佼者。南宋绍兴年间,宫廷不设教坊,皇家寿诞、喜宴需要观看表演,便将官府中的乐工、乐妓召集来到宫廷演出,这是因为南宋时期由于宫廷财政原因所致。

(二)酒楼乐妓

宋代酒楼分官、私两种,这一时期的官妓也在酒楼常设,宋代酒楼、酒库就像现在的大酒店,一般是文人雅士所去之地,一般市民不能光顾。官妓设于酒楼,是宋代官妓与前代的不同之处,商业经营的意味较浓。《武林旧事》之“酒楼”一节提到南宋都城内“熙春楼”“三元楼”“五闲楼”“赏心楼”等十五座私立酒楼。“每处各有私名妓数十辈,皆时妆袨服,巧笑争研。”[2]《东京梦华录》之“酒楼”一节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萤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槛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诸酒店必有厅院,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欢笑,各得稳便。”[2]

(三)茶坊、歌馆歌舞伎

《梦梁录》记载:“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著妓女,名曰茶花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2]这类茶坊虽然被认为不是君子停留的地方,但茶坊内也很注重环境的布置,如在店里张贴名人字画,勾引观众,留连食客。《武林旧事》中“歌馆”记载“平康诸坊……皆群花所聚之地。外此诸处茶肆,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三茶坊、连二茶坊,及金波桥等两河以及瓦市,各有等差,莫不靓妆迎门,争研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2]说明各茶坊中,都有歌舞伎在接客。

(四)家妓

宋代与前代盛行蓄养家妓的风尚相一致,在宋代,许多贵族、士大夫家中,都养有家妓。每逢宴饮之时,便让歌舞伎唱词奏乐、饮酒助兴,宋代词作中很多地方都有对家妓的描写;这种形式为当时私家宴饮的主要娱乐方式。

歌舞伎是古代社会历史生活中值得记载的女性群体。她们具有高于一般女性的才智和艺术情趣,其生活行为既与“色”相关,更与“艺”相关,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宋代,文人重艺求娱为上。例如宋词中提到的名妓盼盼、陈凤仪、琴操、聂胜琼、乐宛、蜀女子、严蕊、刘燕哥等等。更有著名的歌舞伎如李师师、王朝云、南宋孝宗皇帝的杨皇后、谭意歌等,她们绝不是单以“色相”取胜,更重要的是以“艺”为高。

宋代的歌舞伎在宋代的文化以及艺术上,通过自己的活动,在音乐、歌舞的传播、沿承,雅俗的沟通乃至艺术的创造等方面,影响时代风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一群体的研究是宋代娱乐文化活动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刘心韵.论宋代音乐文化在民间的繁荣和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4,(4).

[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之《东京梦华录》)[C].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刘心韵(197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开封宋词乐舞研究会常务理事,开封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茶坊歌舞伎教坊
唐代教坊综述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水浒传》中的茶人茶事
游篁岭
吴兴国与猿之助——从京剧与歌舞伎的创新前沿看戏剧流派发展规律
唐仗内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问题考辩
综述唐代教坊音乐特点
浅析日本的歌舞伎
论歌舞伎的庶民性
红茶坊和西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