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时期壁画中的乐器世界

2011-10-13刘羽迪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大众文艺 2011年10期
关键词:腰鼓琵琶壁画

刘羽迪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北魏时期壁画中的乐器世界

刘羽迪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北魏统治者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在众多的石窟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北魏乐器繁荣发展痕迹。本文将北魏乐器分为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三类进行简要介绍。并进一步阐述北魏时期壁画乐器的突出价值以及对后世乐器发展的重要意义。

北魏;壁画;乐器

北魏政权从建立到分裂经历了大约一个半世纪(公元386—公元534年)。由于北魏时期各代君主在思想上普遍接纳“戎华兼采”的音乐文化方针,所以使得北魏这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历经“汉化” 政策的洗礼以及“胡风”的影响后,逐步建立了礼乐制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魏音乐文化。北魏处于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北魏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也影响了北魏时期乐器的发展。

北魏时期的乐器种类繁多,不仅继承了很多中原传统的乐器,而且吸收了来自外域外族的乐器诸多种类。有关这些乐器图像的记载,我们可以在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图像中有所了解。北魏时期,佛教兴盛,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北魏统治者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其中包括山西大同石窟以及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在众多的石窟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北魏乐器繁荣发展痕迹。本文将北魏乐器分为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三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北魏时期的弹拨乐器

北魏时期壁画中的弹拨乐器在前朝乐器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曲颈琵琶、箜篌外,又出现了直颈琵琶。另外,曲颈五弦、直颈五弦的首次出现,拓宽了弹拨乐器在北魏时期的运用范围。

北魏时期的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其代表乐器有:

1.直颈琵琶。琴体修长,琴头尖形,颇有特点。最早出现在北魏石窟中,之后,在隋、唐等石窟中经常出现。在北魏时期的壁画中直颈琵琶是最为常用的弹拨乐器。如北魏敦煌石窟第254窟南壁下部中乐伎弹奏的乐器就是直颈琵琶的代表。

2.曲颈琵琶。音箱宽大、琴头弯曲。曲颈琵琶自西域传入我国后在与中原乐器的配合、交流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变革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老的不可缺少的特色性乐器。北魏时期曲颈琵琶层出不穷,在北魏敦煌石窟第251窟南壁中的乐伎演奏的就是曲项琵琶。另外,北魏敦煌第435窟北壁中出现了小型乐器的合奏图,其中三身乐伎同时演奏曲颈琵琶、海螺、细腰鼓。这说明曲项琵琶在北魏时期不仅是一件独奏乐器,也作为合奏乐器来使用。

3.五弦。乐器因有五根弦而得名,亦称五弦琵琶,属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五弦在北魏时期的壁画中也常出现。如敦煌壁画第431窟乐伎演奏的直颈五弦和第435窟中乐伎演奏的直颈五弦。另外,壁画上还有曲颈五弦,如敦煌第251窟南壁下部乐伎演奏着曲颈五弦。这些都说明了五弦作为弹拨乐器在北魏时期广泛的使用。

4.阮咸。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直颈阮咸、曲颈阮咸、凤首阮咸等。其样式极为丰富。北魏早期壁画中多是小型直颈阮咸,琴杆较长,音箱较小,如北魏敦煌石窟第254窟北壁上乐伎演奏的就是这种直颈阮咸。

5.箜篌。属于西域乐器。有13根弦。北魏敦煌石窟第431窟中乐伎演奏的就是箜篌的图像。

除了上述列举的乐器之外,北魏时期的弹拨乐器还有琴、瑟等,这些乐器都是我国中原传统乐器的代表,在历经漫长的时期后依旧盛行。

二、北魏时期的吹奏乐器

北魏壁画上的吹奏乐器从乐器种类来看,不仅有横笛、羌笛、海螺、角,而且出现了埙、筚篥、笙、排箫等乐器,使吹奏乐器的品种不断扩大。这些乐器中除筚篥是从西域传来的外,笙和排箫都是中原古代的吹奏乐器,反映了中西乐器在敦煌壁画上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吹奏乐器的种类繁多,其代表有以下几种:

1.横笛。竹制,管身细而长,一个吹孔,六个指孔,横式演奏,音色明亮,是吹奏乐器中使用最多的一件乐器。北魏时期的石窟壁画中有很多关于横笛的图片。其中以北魏敦煌第431窟南壁乐伎演奏的和第435窟东壁乐伎演奏的都是横笛演奏的佳品。横笛在历代洞窟中层出不穷,是吹奏乐器中运用最广、最为突出的乐器。

2.羌笛。竹制,管形,音色低沉、悲凉。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曾记载“近世双笛从羌起……故本四孔。”在北魏的洞窟中的羌笛的图像有很多,如北魏敦煌第251窟南壁中乐伎们演奏将羌笛与横笛一起演奏;第254窟中演奏羌笛者双手持羌笛管身下部,昂首挺胸,颇有风度。

3.筚篥。竹制,管形,有哨子,竖吹,音色深沉,悲凉,竖式演奏。《乐府杂录》:“筚篥者,本龟兹乐也。”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描述“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说明筚篥出自西域龟兹,音色悲凉。从北魏至西夏时期的洞窟中均有筚篥这一乐器。

4.排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排箫的运用十分广泛,造型多样。排箫一般是作为合奏乐器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使用。在北魏敦煌壁画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合奏画面。如北魏敦煌第257窟乐伎除了在演奏排箫外,还将横笛,曲颈 琵琶,腰鼓排列在一起,似在合奏。

5.陶埙。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世本》:“埙,暴辛公所造。”《拾遗记》:“庖牧灼土为埙。”史书中记载埙的有关情况甚多。北魏敦煌石窟第435窟乐伎演奏的埙,形似球状。

6.角。最早用天然牛角制作而成,体积较大较长。音色深厚宏亮。角,始于游牧民族放牧之中。《晋书•乐志》中记载:“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乐府诗集》中又载:“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角在北魏时期一般用于鼓吹乐中,作为军中之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来使用。在北魏壁画中也有图像记载,如敦煌第431窟南壁乐伎演奏的乐器就是角,从图像上可见角体弯曲,喇叭口向上,形态美观。

三、北魏时期的打击乐器

北魏壁画上的打击乐器除了前代出现的乐器外,又新增了挂鼓、鼗鼓与答腊鼓等,大大拓展了打击乐器的种类,使得中原与西域打击乐器能够完美结合,融为一体,从而使北魏时期的打击乐迎来了高峰,同时也为隋、唐打击乐器辉煌鼎盛时期的到来做了准备。北魏时期打击乐器的代表有:

1.腰鼓。《文献通典》“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腰鼓具有敲击节奏、渲染气氛、增强力度的功能,因此成为壁画中重要的打击乐器。腰鼓在北魏时期的壁画中广为应用。在众多鼓类中,腰鼓之所以得到最为广泛的使用有其重要的原因:第一,腰鼓的造型优美,可以和谐地与舞者融为一体;第二,腰鼓演奏起来轻巧方便,便于携带;第三,在作为道具的同时,还可以作为乐器来使用,为舞伎增添了美感和动律感。

2.粗腰鼓。与腰鼓的形制相反,其特点是两头细、中间粗。在北魏敦煌第257窟南壁、第435窟北壁天宫乐伎演奏此乐器。

3.担鼓。《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担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敦煌壁画早期的北魏时期的担鼓图像很多,以手拍奏之。如北魏第251、257、259窟的天宫乐伎,均有演奏担鼓图像。可见担鼓是早期壁画中常用的乐器。

4.铜钹。由两片相等、中部隆起呈半球形的铜片组成,在半球形中间钻一小眼穿上皮条或绳子,演奏时两手各持一片相互撞击,发出音响,声音宏亮,节奏感极强。《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域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若俘沤,贯之以苇皮,相击以和乐也。”据说是公元350年左右由印度传入中原的。从壁画图像中观察,有大、小铜钹之分。演奏时,可重击、轻击或磨击、边击等,可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从北魏石窟壁画上反映出的打击乐器来看,北魏时期的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既有中原打击乐器,也有西域打击乐器。另外,打击乐器的组合形式也多种多样,十分灵活,这为音乐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北魏石窟中记载的打击乐器与吹奏、弹拔乐器一样,用途十分广泛。它们既担负着节奏、节拍的作用,又起着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另外,对于音色的丰富、音量的增强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对北魏乐器的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从北魏时期建造的大量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北魏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发展的情况。北魏时期的壁画将这一时期的乐器以图像的形式、绘画的手法生动、形象、逼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些图像中,我们对北魏时期的乐器发展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北魏时期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将前代的乐器做了一个完美的承接,又将这一丰硕的成果带给了后世,为隋、唐乐器盛世的到来做了良好的铺垫。

[1]刘昫撰.《旧唐书•乐志》[M]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

[2]房玄龄.褚遂良等撰《晋书•乐志》[M].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

[3]丘琼荪.校释《历代乐志律志校释》[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庄壮.《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J].交响2002年第4期.

[5]庄壮.《敦煌壁画上的弹拨乐器》[J].交响.2004年第4期.

[6]庄壮.《敦煌壁画上的吹奏乐器》[J].交响.2003年第4期.

J607

A

刘羽迪(1983—),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及美学。

猜你喜欢

腰鼓琵琶壁画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北朝、隋唐壁画
啊,腰鼓山
帮壁画“治病”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