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被字句浅析
2011-10-13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成 倩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现代汉语被字句浅析
成 倩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被字句作为汉语句式中的基本句式,尤其独特的类型、特点及作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留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句式。
现代汉语;“被”字句;偏误;对外汉语;教学
一、被字句的类型
(一)被动句与被字句
被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句子,以“被”字作标志表示被动的意义。被字句属于被动句,是受事做主语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
(1)饭被小王吃了。
(2)饭小王吃完了。
(3)饭吃完了。
被动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标记的被动句,被字句是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典型句式,如例⑴;一类是无标记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例⑵和例⑶。
(二)被字句的类型
被字句是依靠介词“被”引进谓语动词的动作主体(主要是施事,主动者)于动词前做状语而把动作涉及的对象置于句首的句式,有时“被”字所介引的动作主体也可以不出现。“叫”“让”“给”等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也有同样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动词短语。例如:
(4)小王被人打伤了。
(5)小王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的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短语。由于“被”所介引的施事没有出现,此处的“被”是助词,而不是介词。例如:
(6)大楼被炸倒了。
(7)课被推迟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短语。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被……所”式或“由……所”式“受……所”式。例如:
(8)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9)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10)局势的发展是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短语。如:
(11)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
(12)伤员全被解放军给拉走了。
如果按“被”字(包括其他标志词,让、叫、给等)的词性,被字句也可以分为用介词“被、让、叫、给”将动词的主体(即施事者)置于动作之前,而受事做句子主语,以及将语气词“被、让、叫、给”直接依附于动词之前,表示被动两种类型,可以称之为介词句和助词句。分别例如:
(13)钱被他送给乞丐了。
(14)鞋子让他穿坏了。
二、被字句的特点
(一)被字句的语法特点
1.被字句、把字句、一般主动宾句有变换关系
被字句与把字句、一般主动宾句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自由变换,期间存在句型之间整齐的对应的变换关系。例如:
(15)我们打败了对手。→ 我们把对手打败了。→ 对手被我们打败了。
(16)孩子们吃完了饭。→ 孩子们把饭吃完了。→ 饭被孩子们吃完了。
通常情况下,被字句的主语是受事,“被”字的介引成分是施事。因此,这类有明确施受关系的句式之间常常可以互换,变换使用。
2.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
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成分中。例如:
(17)小王被小李喜欢上了。
(18)他的意图已经被我们感觉到了。
(19)他的行踪被特务知道了。
但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认知动词都能进入被字句充当述语,如“怕”“希望”“害怕”“主张”“觉得”等就不能进入。综合起来看,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有:
关系动词:是、有、没有、像、姓、等于、属于、意味着等;
助动词:能、会、可以、应、应该等;
趋向动词:来、起来、出、进来、上来等;
部分心理认知动词:懂得、怕、生怕、后悔、小心、妄想等;
不及物动词:生活、劳动、前进、死、旅行等;
非动作性的及物动词:敢于、勇于、从事、免得、乐得、懒得、乐于、生于、加以、给予、给以、适合、符合、备有、依从、遭受、遭、予以等。
能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一般不能是简单形式,少数双音节动词也可以。例如:
(20)他们没有被土匪收买。
(21)孩子们定会被感动。
(22)风浪中行船的人随时会被风浪吞噬。
3.被字句的谓语部分应是复杂的动词性短语
一般来说,被字句的谓语部分应是复杂的动词性短语,常常带有复杂的状语补语宾语等成分。例如:
(23)病人被他们不负责任地往地上一丢。(前有状语)
(24)他被老板看中了。(后有动态助词)
(25)他被打伤了。(后有补语和动态助词)
(26)小王被骂了一顿。(后有动态助词和补语)
(27)地里被种上了粮食。(后有宾语)
(28)孩子被老师喊走了一个。(后有补语、动态助词、宾语)
给予动词、称呼动词、置放动词等做被字句的谓语成分时,也可以再带宾语。例如:
(29)《红楼梦》被他借给小王了。
(30)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假借。
(31)书全被孩子们放在桌子上了。
(二)被字句的语义特点
1.被字句的主语具有确定性,常为受事成分
被字句的主语具有确定性,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或说话者假定双方共知的事物,有的有指示代词修饰,有的有其他修饰语,有的是专有名称,有的是周遍性事物。例如:
(32)那些学生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33)迟到的学生都被老师叫去了。
(34)小王被老师给喊走了。
(35)所有的学生都被老师放回家了。
即使没有有定标志,在具体交际中也是确知的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如“书被拿走了”的“书”一定是确定的“书”,而不是泛指的。含无定标志的词语做被字句的主语是有条件的。例如:
(36)她一推开门,发现一个人已被警察按到在地。
(37)开学后,有一名同学被开除了。
(38)星期天他收拾厨房时,一只茶杯被他打碎了。
这三个句子中,“一个人”“一名同学”“一只茶杯”形式上虽然是无定的,但在语义上,都是“发现”“有”“打”的受事,语义又是确定的,所以仍是定指的事物。
充当主语的词语一般是体词性的,包括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语。动词或形容词带有指称性时,也能做主语,如:
(39)勇敢、勤劳、谦虚被视为人类共有的品质。
(40)学习被他看成一种负担。
(41)小王的晋升,他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
(42)他要求增加工资被老板看作一种挑衅。
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多是受事。但也有类似时间、处所、工具、材料的成分,甚至有相当于施事的成分。这时,这些被字句中,主语和“被”字的介引成分可以是其他语义成分。像“厂长被他自己搞糊涂了”、“他被孩子的学费愁死了”等句子的主语和“被”字的介引成分的语义角色就很难确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句,如:
(43)箱子上被孩子们捆了两道绳子。(主语“箱子上”是处所)
(44)他被大蒜吃得满嘴臭气。(主语“他”是施事、“被”引介的“大蒜”是原因)
(45)绳子被他们捆箱子上了。(主语“绳子”是工具)
(46)他的手被菜刀砍破了。(主语“他的手”是处所、“被”引介的“菜刀”是工具)
(47)那块布被他给做成了一套西装。(主语“那块布”是材料)
不过,绝大多数被字句还是体现了施事和受事的关系。
2.“被”的介引成分一般是施事
“被”的介引成分一般是施事,即动作的发出者。但是也有不少“被”的介引成分是其他语义成分。例如:
(48)这孩子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和期望促动着。
(49)小王被雪滑倒了。
(50)他被钉子划破了手指。
(51)他们被黄河的波涛吸引住了。
(52)孩子们被突入其来的打击惊呆了。
从词语的结构来看,“被”的介引成分主要是名词、代词性词语,但是也有动词、形容词或谓语性词语的用法。例如:
(53)他被划船所吸引。
(54)他们被救人所振奋。
3.被字句的补语与语义焦点有关
被字句具有“被处置”的意义。“被处置”意义使得处置后果成了交际双方关心的重点,因而,跟一般主动宾句相比,被字句的语义重点或焦点在补语部分。被字句正是显示句末焦点的一种常用句式。例如:
(55)小王被他们赶走了。(语义焦点在“被赶”的结果“走”上。)
(56)小王被人打了几十下。(语义焦点在“被打”的结果“几十下”上。)
(57)他被人从泥潭中救了上来。(语义焦点在“被救”的结果“来”上。)
(58)他的胳膊被人生生地扭断了。(语义焦点在“被扭”的结构“断”上。)
三、被字句的处置作用
被字句具有“被处置”的意义,即主语所表示的人和事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引介成分,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要体现这种处置的后果。
(一)这种处置性对于主语来说往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例如:
(59)小王被人打伤了。
(60)小王被蛇咬了一口。
(61)小王被偷了一百元。
(62)小王被雪滑到了。
(63)小王被骗了。
有的被字句表示不如意、不企望的意思是针对主语的,有针对说话者或针对某种关系的,还有无法明指的。例如:
(64)好苗子被北京、上海的运动队挑走了。(对说话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65)钱被偷走了。(对钱的所属者来说是不如意的)
(66)本台消息,本市许多道路被洪水冲垮。(无法明说对谁是不如意的,但事件本身确实不如意)
(二)表示不如意的被字句是多数的,也有少数句子是中性的,甚至带有如意、高兴的色彩。例如:
(67)小王被调走了。(中性的)
(68)小王被吸收入党了。/孩子被逗乐了。(愉快的)
(69)他被人从洪水中救了上来。(愉快的、如意的)
(三)一些没有明显状态变化的被字句也很难说是如意还是不如意的:
(70)小王被小李爱上了。
(71)快餐逐渐被中国人喜欢。
(72)这样的作品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
(73)这本书被重印了。
四、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况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者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全世界出现了汉语热,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对外汉语渐渐成为热门学科。所以,介绍现代汉语的被字句,有必要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况做一了解。
(一)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教学情况
1.在《初级汉语教程》中的教学情况
本教材的第五十四课,集中解决“被”字句的问题。课文部分涉及到的“被”字句有:“不行,不行!要是先把狗带过去,菜就会被兔子吃掉。”“菜过去了,这边儿兔子就会被狗咬死。”“兔子还是会被狗咬死。”“菜还是要被兔子吃掉。”“我真没办法了,我已经被这个问题弄糊涂了。”“这样,菜就不会被兔子吃掉,兔子也不会被狗咬死了。”
语法讲解部分如下:
介词“被”表示被动The preposition 被 expressing passivity
介词“被”用于被动句,这样的句子叫“被”字句,句型是:
The preposition 被is used in passive sentences,which are known as 被–sentences.The pattern is:
s p被 O + V 其他成分Other elements菜就会 被 兔子 吃 掉。兔子 却会 被 狗 咬 死。已经 被 这个问题 弄 糊涂了。我
注意:
1)汉语中,只有强调被动意义时才用被动句;
2)上面句型中动词后面的其他成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其他成分,句子就不完整。
N.B.1)In Chinese,passive sentences are used only when the passive meaning is emphasized;
2)an “other element” that follows the verb in the about pattern must be used.The sentences will not sound complete without an “other element”.
教材分析:
从教材中引用的英语注释和表格教学,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针对初级留学生的教学。所以,这里的被字句只是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类型。
2.在《桥梁》教材中的教学情况
在《桥梁》教材中的,共有六课出现了“被”字句,讲解为:
被,介词。引出施事来表示被动。语序为:主(受事)+被+名(施事)+动,“被”后的表示施事的名词性词语可以是不定指的,并且可以省略。“被”字句多表示受事的不如意的遭遇。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只是出现在“被”的前边。这六课中的全部例句如下:
(80)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81)其实,咱们的秘密并没有被人发现。
(82)这个建设是否能被大家接受,我不敢肯定。
(83)小王从农村来,所以总担心会被人看不起。
(84)由于身体不好,黄林小的时候常被人欺负。
(85)他们队上午就被淘汰了。
(86)我不知道余华他们为什么会被拒绝。
(87)所谓“绿色蔬菜”,指的就是没被污染的蔬菜,或者叫“健康蔬菜”。
(88)这样,就可以知道被检验的蔬菜是不是“绿色的”。
(89)所以,想着想着便想到得奖的人也许会乐极生悲,被钱给烧死,自己没得奖不是也很好吗;自然自己得了奖也不见得会烧死。
(90)如果说过去我是被那些中国的神奇传说所吸引的话,那么现在,我真的被这个国家迷住了。
(91)公文包丢失之后——周立华发现公文包里的现金和某些物品已被取出。
教材分析:
这一阶段的教学已经没有了英语注释,而且被字句的类型相对复杂,属于中高级水平。
(二)被字句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本人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被字句错句中随即挑选出100个错句,进行了分析、整理。发现有五种比较普遍的偏误,并按其出现频率一次列出,分别是标志词缺少或错用、谓语动词错用、不必使用被字句(非感情色彩)、施事受事混淆或缺失和状语语序错误、感情色彩错误造成的偏误。其中有不少句子的偏误类型是重叠的,这说明“被”字句的难点所在,也说明留学生学习、使用“被”字句的难点所在。
至于偏误的来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
(三)“被”字句的教学建议
“被”字句是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也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偏误分析,对语言研究固然很重要,但如何还原到教学上更为重要。以下是我们分析了学习者的偏误病句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浅见。
1.掌握一些外语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对汉语要有深入的研究之外,最好能有学习外语的经验,这样更能理解学习者的习得心理。在教授“被”字句之前,如果能事先了解一些外语的被动句格式,了解与汉语格式、用法的不同之处,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适当地提醒学生,避免偏误的出现。而这种方法对于避免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有着非常显著地效果。
2.掌握学生偏误出现的规律
偏误分析的一大意义就在于,总结偏误的类型、原因,并运用于教学中。若能事先知道学生常错的地方,我们就能事先有所预防。
如上述几种偏误情况,教师若能事先注意到,那么在讲解时,就能提醒学生应在哪些问题上注意,从而有效地避免偏误。另外,当学习者出现这些偏误时,及时地给予解释,不至于手忙脚乱。
3.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与态度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应该事先、尽快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与态度,才能适当地实施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等。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
4.积极对待学生的偏误
首先,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偏误的出现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反映了学习者中介语体系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对学习者目的语系统的形成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改正偏误。纠正学习者的偏误,先要对偏误的性质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看偏误发生的不同场合,采取适当的纠正方式。
[1]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斌主编《现代汉语》(修订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刘颂浩著,《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杨寄洲主编,《初级汉语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6]陈灼主编,《桥梁》【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精版教材(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英法文注释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7]陈昌来,“被”字结构中状语的为序规律及其制约机制,《中国语言学报第12期》,2006年6月版.
[8]孙劲,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汉语学习》,2004年2月第1期.
[9]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