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方言翻译研究

2011-08-15郝卫娟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接受者官话霍克

郝卫娟(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80)

引言

红楼梦一直被视为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因其在小说叙事方面的造诣能给后世以启示,更是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创作于18世纪,集中描述了一个封建家族由兴盛到衰败全景的红楼梦,直到20世纪才受到世人广泛的赞誉,随之而来的红学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尤其是它的英文全译本问世以来,各类翻译研究也是向纵深发展。

作为一部惊世之作,《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影响颇深,它不仅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语言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方面也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方言例证。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方言因其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兼容性特点而大量存在。关于《红楼梦》的语言问题,戴不凡曾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指出,《红楼梦》一书不止使用了大量的北方方言。而且还运用了数量可观的吴语词汇。1据粗略计算,《红楼梦》第一回至第十回,所吸收运用的典型北京话词汇就有240多条(重复的按一次算),而吴语词汇也有十多条。由此可见,方言在整部《红楼梦》语言上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对于此类语言翻译的把握,更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红楼梦》中的方言现象:

方言的界定和判断历来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话题。虽然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对《红楼梦》中的方言属性有所了解。

1.语音层面

语音是区分方言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拥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写作规范,正是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各类口音的存在使得方言有了存在的条件。语音层面的区别主要是指音调,韵母,声韵方面的差异,具体到《红楼梦》中则主要是指南方下江官话(扬州,南京附近)的使用。

林黛玉是从南方迁到北京的,尽管在北京长居生活习惯等均有所改变,但至此带来的乡音却仍存在于活生生的对话中。作者曹雪芹也有意通过某些特定的语音技巧来刻画这个人物,增加人物的张力。如第41回,刘姥姥再入荣国府时表现出欣喜,黛玉这样告知宝玉,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此处作者借助下江官话的特点制造了一处谐音双关。在南方官话当中,【n】【l】是相互混淆的,此处“牛”谐音,意为刘姥姥的“刘”,一语双关。一方面将林黛玉敏捷,尖酸刻薄的性情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说明了黛玉入京后依旧乡音未改。这里作者运用方言自身所持有的特点达到了刻画人物特征的效用,可谓是别具匠心。霍克斯对该段话的处理是:

“It reminds me of the passage in the History Classic about the animals dancing to the music of Shun, only in this case it’s just one old cow.”

对双关的处理一直被视为翻译上的一个难点。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译文应达到最大的功能对等,即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当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2这里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是通过方言的谐音性特点制造诙谐幽默的场景,从而达到突显人物性格的效果,霍克斯在处理时直接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并且采用了暗喻的修辞,虽然形式上达到了与原文的统一,但是效果上却未能达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我们从英译文中很难体会到原文中所传达出的另外一层含义。译文读者可以借助暗喻的文字力量,加之丰富的想象,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一个老妪手舞足蹈,像一头失控的牛。但是读者在这里所感受到的并非是一种幽默,而是一种疑惑,因为文字语言的的差异造成的鸿沟很难令其想到为什么是动物“cow”而不是其他的动物。所以这里的双关是很难用英语译文表达出来的,霍克斯也只好借助字面翻译的方式来力求达到翻译的效果。

较好能体现功能对等理论的源自对史湘云对话的翻译。《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叫“二哥哥”如“爱哥哥”,引起了一场小风波,原文是这样:……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么‘爱’三了。”……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呀‘呃’的去!阿弥陀佛,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下江官话的扬州话,二读【a】,再向官话靠拢不能发出准确的【a】,则近于【ai】音了。而对于此种方言,霍克斯则做了全部的咬舌处理。在英语方言中,偏于咬舌的音更倾向于苏格兰英语的发音方式。如Couthin、chanthe、it’th、thay、ith、lithping huthband、tho、ithee、thee、blethed day、eyeth,以及下文中黛玉故意打趣湘云的thicktheth, theventh.这里涉及到对“爱”这个字的译法,主要涉及三个因素,一是湘云的咬舌子,另一个是“爱”的词义也可能对黛玉有一些刺激,三是伏下了下面湘云反唇相讥的线索。一个译法是保留“爱”字语义(love),那样就失去咬舌子的效果,下文湘云说希望林嫁个“love”的丈夫,更难使英语社会中人体会到有何可笑之处,全段显得平淡无奇。霍克斯毅然放弃了爱字全部音和意,经过此番调整,黛玉的敏捷不饶人的神态,湘云的活泼娇憨形象,对话中轻松幽默相互取笑的情趣,都能生动的再现在英语读者面前,这样处理对英语读者的效果可能与原文效果倒是接近的多。对等的关键在于自然,对译文接受者的接受渠道和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之间的差异,霍克斯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细致深入的了解,他根据新的接受渠道的特点而改变信息的形式甚至调整部分内容,使译文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适应新的接收渠道和原文的统一体适应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一样,才有可能产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

2.词汇层面

词汇是区分方言的另一个主要标志,对此霍克斯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主要是以达意为主,也兼采用删译的手法。这样的处理,笔者认为是出于对译文读者的考虑,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如第22回中的一句,“说的宝玉急了,扯着凤姐儿,扭股儿糖似的只是厮缠。”此处的扭股儿糖似的显然作者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突出宝玉和凤姐之间的亲昵关系。霍的处理:two of them became locked in a sort of playful wrestling-match.显然霍克斯没有对原文的词汇采取直译的手法,而是将糖转化为了摔跤赛,这一形象的处理很容易是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基于摔跤在西方也比较为大众所熟知,前面再辅之以playful,不会使人联想到摔跤的暴力,而是一种暗含戏谑,玩耍之意。这里的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的获得基本相同的信息。

另外一些方言词汇中包含有一些不雅的成分,如咒骂词,对此霍克斯则采取了婉转的译法抑或不予翻译,这样处理的效果基于译文读者的感受,避免读者对原文化的误解。

3.语法层面

王福堂说“相对来说,语音是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可是,我们在区分方言时,却不能不同时注意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因素”。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是语言中最为稳固的成分,从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显著特点, 对于划分方言能够发挥的作用无疑是不亚于语音方面的特征的。(詹伯慧,2001)。方言语法内部的一致性较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使语法也成为区分方言的一个特征。语法特征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鉴于其普遍性,这里主要从句法方面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可VP”和 “VP 不VP”这两种反复问句不在同一方言里并存,但江淮方言(或下江官话)这两种问句却普遍共存, 例如:可吃烟? = 吃烟不吃烟?/可好看? = 好看不好看? (鲍明炜,1993)。这种反复问句的特殊形式在红楼中也曾大量出现过。第36回,宝玉喜不自禁,又向他笑道:“我可看你回家去不去了。”I hope there’ll be no more talk of leaving me now.这里宝玉强调的是袭人在听到他的允诺后,必然不会再提回家的事,也必然不会以此为借口离开他。采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重申和强调。所以霍在这里的处理时直接采用肯定语气,陈述句。这样读者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自然了解到宝玉的心情和期待。从而不会对宝玉待袭人的特殊之情有所怀疑。根据金堤等效理论原则,所谓译者传达的信息包括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个要素。这里霍克斯的处理主要反映了原文所要传达的具体事实,因而基本上实现了等效翻译。

下江官话中有关语法的现象,还包括名词先行的倾向。江淮方言组词成句时尽量造成名词先行的序列形式,即尽量从形式上减少其他词对于名词之前的位次的占据。表现在:常以“名词+ 动词”的序列形式表达“动+名”的述宾语义关系。如鸳鸯未开口,刘姥姥便下了席,摆手道:“别这样摆弄人家,我家去了。”对于其中的特殊结构,霍克斯并没有采取特别的态度,I’m going home.并未像原文之中将home置前。英语中的前置现象只集中用于强调某些需要突显的成分,而原文中虽然采用了特殊结构,但并不十分强调“我家”,相反,只是为了说明刘姥姥的一句玩笑话。所以并不需要采取与原同样的结构或形式,这就是奈达所强调的,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价值就十分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对红楼梦中的方言翻译作了分析,按照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结构和所指意,更应该从原文的风格和深层意义出发,以读者反映作为参照标准之一,来进行有效的翻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实现等效翻译,成功的翻译。

[1]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 ( vo.l 1 ) [M].London: Pengu in Books, 1973.

[2]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 ( vo.l 2 ) [M].London: Pengu in Books, 1977.

[3]Nida, Eugene 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New York: E.J.Brill,Leiden,1969 .

[4]Nida ,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New York: E.J.Brill,Leiden, 1964

[5]戴不凡.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内证之一: 大量吴语词汇[ J ].北方论丛.1979 (1) : 1.

[6]金堤:等效翻译探索[ 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4

[7]张伯闻.《红楼梦》北京方言拾零[ J ].红楼梦学刊, 1980 (4) : 1.

猜你喜欢

接受者官话霍克
滑板的乐趣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