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教育的培养方向问题

2011-08-15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1期
关键词:金铁唱法歌唱

芦 芳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浅谈声乐教育的培养方向问题

芦 芳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中国的声乐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以唱好中国歌曲为主,因为中国的声乐人才应该为中国民众服务。声乐界少数人在这个问题上所存在的认识误差,主要源于对中西方声乐文化认识的误差。声乐教育应在基本技巧训练的基础上,训练多种风格,其中,民族风格的训练应为主要内容。

民族声乐;风格差异;基础训练

中国声乐教育的培养方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声乐教育界的少数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认识的误差。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些专家提出美声唱法的歌手应多演唱中国的曲目,这一建议再一次触动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本文就中国的声乐教育应该如何看待民族化的培养方向,以及怎样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问题发表一些浅见。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中国的声乐教育当然应该主要培养学生唱好中国歌曲,为中国民众服务。但实际情况就像大奖赛上歌手们的表现一样,往往比较复杂。

以我在基层大学工作的感受,总体上说,我国声乐教育界为中国民众培养声乐人才的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建国六十年来,声乐界培养出了许多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歌手,大多数教师都以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为基本方向,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偏颇的认识与做法。例如,一些教师在学习了一些美声的概念及技法后,便在学生中宣称自己是“美声唱法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便告诉学生学的是美声技法,同时所选用的练习曲目也基本上是西方的曲目。有的教师在完全不懂意大利语言的情况下,用模仿意大利语音的方法进行教学和演唱。在学生举行音乐会时,老师替学生大部分选用外国曲目。在考试时,规定学生必须演唱西方歌剧选曲。这样的教师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民族唱法的轻视。受教师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以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高雅与低俗之分,经常宣称自己学的是美声唱法。而有些本来民族歌曲唱得很有韵味的教师,在演唱会上,非要似像非像地唱上一两首西洋歌曲,以表示自己的能力。面对这种种迹象,我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教师就不明白应该唱什么、应该教什么呢?

唱什么?我们应该明确地回答,中国的歌手应该以唱中国歌曲为主。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民众能听懂中国的语言,喜欢中国的韵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艺工作者的根本问题。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一再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还说,文艺工作者“如果把自己看做群众的主人,看做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①纵观历史,横看全国,凡是成名的歌唱家必有几首他们演唱的群众喜爱的歌曲。才旦卓玛的《在北京的金山上》、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李谷一的《乡恋》等,人民大众是因为爱听这些歌才喜爱这些歌唱家的。这个道理对于学习西洋唱法的同志同样重要。真正有理论造诣、有真知灼见的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家是非常理解“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的。我国德高望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学习的传统西洋唱法,她的西洋歌剧咏叹调唱得很好,很受外国人欢迎。但是,她从不轻视民族声乐,她在外国开音乐会时,总要选几首中国歌曲。在国内开音乐会,常常全部选唱中国歌曲。大家熟悉的民歌《康定情歌》,原名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由她演唱后才定名为《康定情歌》的。她说:“对于学习西洋声乐的同志来说,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唱好自己的作品,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这对于一个歌唱家、艺术家是至关重要的。”②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郎毓秀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师于俄籍教师苏石林,但她长期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她曾向京剧大师梅兰芳学习京剧,还学习了京韵大鼓、四川清音、苏州评弹等曲艺唱法,掌握了四川、上海、苏北、广东等多地的方言。著名声乐大师沈湘也是学习的西洋唱法,但他绝不排斥和贬低民族声乐。他认为“只用洋唱法或传统唱法去代替所有的唱法,或是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去唱意大利歌剧唱法都不是好办法,也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③沈湘认为“我国各地的唱法、风格相当丰富多样,应该立足于自己工作的地区,从这个基础出发,去了解当地的音乐风格、语言和接触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创造出符合群众喜爱和欣赏习惯的唱法。”④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是沈湘的学生,当金铁霖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去征求沈湘的意见时,沈湘积极支持金铁霖到中国音乐学院培养民族声乐人才,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因为沈湘先生的正确指点,才使金铁霖在民族声乐领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大师和前辈们的经验与教诲是十分宝贵的。既然他们处于中国声乐事业的最高层次都主张应以发展民族声乐为方向,那么,其他同志,尤其是处于中层、基层从事声乐演唱与教育工作的广大声乐工作者,就更应该坚持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声乐艺术应该为中国人民服务,这个道理教育界的老师们未必不懂,但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偏差呢?我考虑,是一些教师理论修养欠缺,不能正确理解中西方声乐文化的异同所至。

西方的声乐文化从19世纪初正式传入我国,给中国的声乐艺术注入了活力。西方的声乐文化以人体生理学、声学等科学理论为基础,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歌唱艺术的原理与方法。与中国传统的声乐理论相比较,西方的声乐文化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优势。但这并不等于说西方的声乐文化与中国的声乐文化是对立的。就文化本质而言,中西方的声乐文化同属人类创造总结的歌唱艺术的精神财富。从研究对象来说,中西方声乐文化所研究的都是歌唱艺术的原理与方法。从研究结论来说,西方声乐文化的研究结果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多数都有论述。例如,西方人讲呼吸的重要性,中国人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西方人讲腹式呼吸,中国人讲“气沉丹田”,西方人讲喉管共鸣、头部共鸣,中国人讲“松放其喉”“摘脑后筋”等等。这些都属于声乐科学。概括地说,中西方声乐文化的科学性是一致的,不同点仅在于中西方的歌唱语言不同,所追求的歌唱韵味、风格不同,因此在用声时,对歌唱器官的调节有所不同。我们基于西方声乐文化的先进性,借鉴西方的有关概念和文字表述,正说明中国的声乐艺术也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对于中西方声乐文化的异同,声乐大师们也有精辟的总结。金铁霖教授说:“声乐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发声方法都有其共性,作为科学方法,它对任何一种唱法都有其一般的指导意义,不管你是西洋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戏曲唱法等等,都是有这样一个一般的科学方法为基础,只是体现在具体唱法之中而有所不同罢了。所以不能讲唯有哪个国家或哪一种唱法才是科学的。”⑤金铁霖教授还说:“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欣赏习惯是会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的,唱法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变得不科学了,而是在科学的共性之下体现出来的个性不同罢了。”⑥金铁霖教授的总结可谓入木三分。

以上分析与论证说明,无论是什么唱法,声乐艺术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根本不存在哪种唱法高雅、哪种唱法低俗的问题。至于风格的不同,更不存在高雅与低俗之分。歌手选择什么样的演唱风格,完全应该取决于为谁服务以及个人的爱好、声音的特点等。如果上述的观点能够被声乐界所认同的话,声乐教师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声乐教学从总体过程上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训练,也就是科学共性的训练。这种基础训练对于任何唱法都是必须的。这个阶段的训练,老师不应该标明是什么唱法,不能把共性的东西错误地冠以民族属性。第二个阶段是某种风格的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情况较为复杂。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排斥美声风格的训练,对于那些在美声方面有发展前途,甚至有可能到国外去进行声乐比赛或声乐表演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但是,这些学生必须先学好意大利语言,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意大利语音的方法,是唱不好西方曲目的。对于那些喜爱美声风格,且声音特点又适合美声风格的学生,老师应该支持他们学习美声风格。对于大多数学习美声风格的学生,只需要接触一些美声曲目,掌握好西方语言的发声方法就可以了,更多的是要教他们用美声风格练唱中国曲目。依我的体会,用美声风格唱好中国曲目要比唱西方曲目更难,因为意大利语只有五个元音,而中国的汉语有十三个韵轍,要让歌唱器官在保持美声风格的基础上适应十三个韵轍的发音并非易事。所以,仅从技术上说,用美声风格唱中国曲目并非功力浅薄,而是要具有更深厚的功力。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民族唱法的学习又分两部分内容,一是通用民族唱法的学习,就是用普通话演唱民族歌曲的练习。一般来说,这种练习是学习民族唱法的主要内容。第二就是沈湘所说的地域风格的练习。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我们的音乐教育遍及全国,让学生了解一些家乡的声乐文化(也包括其它地区的声乐文化),掌握一些民歌、戏曲、曲艺的歌唱方法,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学生掌握了某些地域的风格,有利于为这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甚至有利于学生就业。当然,我国声乐的风格体系非常复杂,老师不一定每种风格都能进行完美的示范,但老师要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风格,这就是声乐教师的基本功。总之,声乐老师要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中国歌曲的能力,包括极少数学生演唱外国歌曲的能力。一些教师对第二个阶段的风格训练不够重视,但风格是歌唱艺术的灵魂,老师一定要教学生掌握好某种风格,最好是具有创新性质的风格。“靠技法打基础,靠风格出人才”应该成为声乐教育的基本思路。

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是一个歌唱技术水平比赛的平台,是高水平歌手与观众交流的平台,也是展示声乐教育水平的平台。以前,美声唱法的歌手多演唱西方歌剧选曲,这使得电视机前的多数观众听不懂他们所演唱的内容,这也暴露了我们的声乐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专家的建议一语中的,教育界的同志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及时进行相关调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都明白了应该唱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声乐教育界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歌唱人才。

注释: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41页.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年8月出版.

②《喻宜萱声乐艺术》第337页.华乐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出版.

③④《沈湘声乐教学艺术》第263页.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2000年2月出版.

⑤《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第21页.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2008年12月出版.

⑥《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第23页.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2008年12月出版.

芦芳,女,汉族,本科,1982年3月生,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金铁唱法歌唱
告别金铁霖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金铁华:坚守始终德识并影
兄弟感情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