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上蔡县戏剧文化发展史
2011-08-15宁晚霞上蔡县文化局艺术创作室河南上蔡463800
宁晚霞 (上蔡县文化局艺术创作室 河南上蔡 463800)
上蔡县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戏剧之乡”的美称。古往今来,这里筑台演戏之风盛布于城乡。相传,某朝从外地转来一位知县,善相术,识风鉴。他见上蔡是一块龙腾凤翔之地,一旦时机成熟,这里将会有一石二斗米之数的人入朝为官,对他这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不利。于是他就心生邪念,下令将上蔡县城城门调角,连夜派人挖断即将入城的凤凰脖子,又在县城北三里沟新修一个跑马塘,以训练士兵为由,让人用箭射掉有风水灵气的坟顶。就这样,上蔡县的风水被这位歪心眼的知县破坏了。于是,一石二斗米之数的文武官员就变成了以后戏剧舞台上的帝王将相了。这虽是一个无据可考的民间传说,却也从侧面反映了上蔡县戏剧文化的繁荣景象。
上蔡县戏剧历史源渊流长。具有“一早、七多、三波折”的特点。
一早,是上蔡县戏剧文化起源早;七多,是剧种多、剧团多、演员多、演出剧目多、创作剧目多、演出习俗多、演出场所多;三波折,是指上蔡县的戏剧文化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起伏兴衰过程。这些都是上蔡县戏剧文化发展中独具的特色。
戏剧文化起源早。根据本县黄埠镇常庄村几位老艺人的忆述,早在明末崇祯年间,上蔡县就有了戏剧演出活动。最早流入上蔡境内的剧种是罗戏和卷戏,系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外地人员带到上蔡演出的,起初规模较小,只限于上蔡县城西南一带。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上蔡县的戏剧演出活动,已到了鼎盛时期。
下面,简要谈一下上蔡县戏剧文化及其发展历史的概况和几个较有影响的剧团。
豫剧,属河南地方戏,也是上蔡县境内演出最多的一个剧种,流入上蔡境内也比较早。据史料记载,应是清朝乾隆年代,比罗戏、卷戏晚了近百年时间。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诓。它流入上蔡的时间为清朝中期,最初流入并形成规模的地点是上蔡县的城关镇、齐海乡、无量寺乡等地,后流布全县境。该剧种唱腔为梆子腔,即慢板、二八、流水、正板等。
曲剧,又叫曲子戏、高台戏,流入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最初流入并形成规模的地点为本县塔桥乡、和店乡等地。它的唱腔主要是阳调、诗篇、大汉江、小汉江、银扭丝等,后流布全县境。
越调,又叫四股弦,最初流入并形成规模的地点为本县无量寺乡等地,后流布全县境。它的唱腔主要是越调及吹腔杂调。
河北梆子,又叫京梆、翻调、直隶梆子,最初流入并形成规模的地点是上蔡县城关,后流布全县境。它的主要唱腔为梆子腔,即导板、慢板二六板、哭板等。该剧种的特色是唱腔高亢激昂,注重武功,表演程式严谨。
上蔡县河北梆子剧团。它的前身,是由当时的上蔡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李云于1934年创办的“戏剧训练班”。上蔡县河北梆子剧团也被上蔡人称之为“京梆剧团”“反调剧团”, 1982年被撤消。
梁庄豫剧科班。是上蔡县齐海乡阳岗村大财主蒋书堂于1945年出资兴办的,聘请梁奎为班主,负责科班一切事务,学员由各村招收而来,当时共招学员20余人。科班管理严格,规矩繁多,学员进步很快,开班三个月后即登台演出。
上蔡县豫剧团。成立于1950年,是在齐海乡梁庄科班的基础上成立的。1956年4月,改名为“上蔡县青年剧团第二队”,1958年恢复上蔡县青年豫剧团原名,1966年被撤消。1976年县文教局招收四十名学员,举办一期戏剧培训班,1981年4月改戏剧培训班为上蔡县豫剧团至今。
南街豫剧班。成立于1922年,由上蔡县城南街五大首:杨翟亭、耿玉宣、张子重、张光辉、吴少雨出面组织,所有费用除他们五大家拿出一部分外,其余都是从南街各富豪商号集资。南街豫剧班掌班的是专门打梆子的郭保。此人善于管理,制订制度严格,威望较高。后因种种原因,该班于1949年解体。
上蔡县剧团和戏班上演的剧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自1930年至2010年的80年间,全县共上演传统剧目530个,现代戏152个,其中本县创作人员自编或改编的剧目近百个。参加省、市(地)汇演并获奖的剧目80多个,被拍成电影、录像或制作成VCD光盘的剧目十多个。上蔡县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另一特点,是以上蔡县的人、地、事件为题材而创作并演出的戏剧多。唱响全国的《四进士》,又叫《宋世杰告状》,写的就是上蔡县西洪乡的人和事。在清末至民国年间经常演出的《姚傻瓜杀母》,写的是上蔡县西洪乡姚家庄的真人真事。《桃花庵》一戏,不但在上蔡盛演,而且流行全国。该戏的故事就发生在上蔡县洙湖乡的桃花店村。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至今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戏剧《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上蔡县无量寺一带。戏剧《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发生在上蔡城西北的“蟾虎寺”;《刘都堂》一剧写的上蔡人刘光国发愤苦读官致山西都御史的故事;《黑龙控母》和《状元红传奇》写的是上蔡县城西关“黑龙潭”与“望河楼”所发生的故事。戏剧《千古一相》《千古遗恨》都是以上蔡人秦相李斯为主要人物所编写的。另如现代戏《上蔡令》《好哥张大山》等等,都是写的上蔡的人和事。
上蔡县不但剧团多,剧目多,而且演出场所和演出的时间也多。演出场所可分为会馆(戏楼、剧院)、庙会(后为物交会)两大部分。
上蔡县共有戏楼(剧院)19座,明朝至民国末年仅有8座。最早的戏楼是建立于明崇祯年间的上蔡县火神庙戏楼、关帝庙戏楼和山会馆,其余的是在清朝初期建立的。建国后新建剧院11座,规模最大的是上蔡县西关露天剧院和上蔡县影剧院。
上蔡县共有庙会53处,每次庙会的演戏时间由原来的4天逐渐演变为7天或10天。说到上蔡县众多的古庙会,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当数塔桥乡伏羲庙会了。伏羲庙会,上蔡人俗称白龟庙会,地点在上蔡县城东白龟庙伏羲画卦台边。它起源于明朝初年,最早的演出时间是每年的农历3月14日晚起戏,到3月18日晚结束,时间为4天。后来,逐渐演变为演出时间7天至10天。该庙会一般演大戏3—5台,杂技、马戏多达十数班。赶庙会的来自本省及周围的数十个市、县,每天多达10余万人。
上蔡县的戏剧发展史是曲折的,是属于“波浪式”发展的。自明朝末期的戏剧传入,延至清朝康熙年间,戏剧演出达到盛期。自康熙26年遭到上蔡知县杨廷望禁戏后,戏剧演出活动转入了低潮,一直到民国初年才稍事恢复。从民国年间到1956年,戏剧事业又现盛期,1959年到1962年,因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县人民衣食无着,锣鼓之声实难听闻,戏剧事业又淡入低谷。十年动乱时期,上蔡县的戏剧事业遭到浩劫,全县所有剧团的服装道具被毁坏殆尽(除演现代戏的服装外)。演员被迫弃艺改行,有些著名演员惨遭诬陷,被逐出文艺队伍,形成了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最低阶段。粉碎“四人帮”后,上蔡县的戏剧活动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的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基本是乡乡有剧团、村村锣鼓响,全县的戏剧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加上影视音像的冲击,全县的戏剧事业又到了不容乐观的地步。专业剧团无戏可演,农村业余剧团也陆续解体,演员青黄不接。除每年的古庙会,部分业余剧团的成年演员搭班坚持演出外,已无新的剧团成立,培养新演员的训练班,戏校之类的机构也无人问及,过去高台演出的成年演员,也都纷纷加入到“唢呐班”(现多数已发展为“架子鼓乐队”),为人们办红白喜事演唱。全县的戏剧创作队伍也大不如昨,长此下去,实在令人担忧。我们热切地期盼上蔡县的戏剧事业繁荣发展,再现辉煌,为使上蔡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转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