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艺术中的“真”“善”“美”精神
2011-08-15施筱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施筱萌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浅谈古琴艺术中的“真”“善”“美”精神
施筱萌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古琴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素有“国琴”之称。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本文试从古琴艺术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入手,通过古琴艺术对“真”和“善”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展现,总结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精神的精髓——即对感性生命文化的不懈向往与追求,即古琴作为中国人艺术化生存的典型样态之一所具有的“真”“善”“美”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
古琴艺术;真;善;美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琴”自古就被当作“大雅之音”,为“八音1”之首,居于“琴、棋、书、画”中的首位。古人在读书的同时抚琴自娱,以修身养性、涵养生命。古琴艺术中蕴含了先人们丰富的艺术审美思想,是人类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对美的把握能力的最直观的载体。它虽然是一种乐器,却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传统国人的心性气质,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价值。
琴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宽约六寸,厚约二寸。古琴作为我国最早的弦乐器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的记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琴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积淀和承载着古代先民们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据说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从古琴琴体形制来看,便可分为琴头、琴身、琴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都有一些特有的名称,如琴头有岳山、风眼等等。琴身的底部有两个长方形的音孔,分别名为龙池、凤沼。龙池凤沼之间又有两个组弦用的柱子,名为雁足。通过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古琴代表了崇高、神圣,及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它象征天、象征地、象征人、象征天人相合的观念。
古琴艺术主要体现了古人追求“真”“善”“美”的生存状态以及修身养性的生存方式和理念。古琴被赋予如此崇高的价值,是其他乐器的文献记载所罕见,也只有在中国才有如此的特色。
一、以善为“美”
所谓“善”,在我个人看来,即是能够关怀自然万物,有利于人生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人导引至积极热情的生活状态。古琴艺术中的“善”即是在生活化的审美世界中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寄托着人们的追求,并通过琴弦的拨弄,在美的享受中展现表达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珍视。那么,琴乐是如何体现出“善”呢?
首先,古琴就其创制来说,本身就是远古圣人所做之“雅器”,为的就是通过对琴声的陶冶,借以修养身心,回归本真天性,更将古琴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文化存在。蔡邕《琴操》所说:“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官也,象五行也。2”如此说来,古琴本身就是宇宙天地的缩影,被赋予了负载“天道”意象的音乐组织形式,包含着深深的文化象征意味。同时,依照儒家的传统的“礼乐”思想,即“乐在同和”,琴乐能够促进社会各成员间的情感性联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秩序,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最终达到社会“政和民安”的局面。
其次,琴音之所以有“感人”之效果,就在于其音色内蕴之“善”。即所谓“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哗人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古琴声音不吵杂,不凌乱,不放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使听者保持平和淡然之心,提升个人修养气度,完善人格,以达到涵养生命的目的。此时此刻,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宇宙显示出和谐的气韵。这时,琴乐不仅象征着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同时也是古人向往的“纯善”心灵世界的表达。
有了这样的约束力,古人以琴养心,在感受琴乐的同时,反省自身,回归天性,时刻铭记自身的责任和追求,将人导向“至善”之地而不会迷失自我,丧失志向。在这里,“善”以审美的完成为其最后的实现,即在对古琴艺术的审美过程中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
二、以“真”为美
在我看来,“真”即展现天地万物真谛,表达人心真情实感。“真”就是宇宙万物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来如此的自然样子和运行状态,并非淡而无味,而是自由中显万物真谛,平淡中见深邃旷达。
体现在古琴艺术中,首先则是在古琴审美趣味中追求的“自然”之美,不刻意装饰,旋律流畅,节奏适宜,在内涵上则讲究深邃的“意味”,含蓄的“光彩”。这与道家崇尚自然,强调自由无为,强调艺术境界的美学追求密不可分。道家以“逍遥自在,返璞归真”为旨归,相比儒家而言,更加深入地从琴乐的审美艺术性本质上阐释和理解古琴艺术。理想的“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音乐境界对古琴艺术的影响颇为深远。这主要体现在古琴艺术中常常以最少的声音形式来最丰富的情感体验,“音”有尽而意无穷。更有陶渊明,深谙“无声”之道,他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这似乎到达了一种玄妙的境界,非有深厚的音乐、文化修为所不能达到3。
其次,琴曲中表达的是人的真实感情,是用个人的心灵去体验、想象感受世间万物的结果,是将个人的生命感受融入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之中,追求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琴乐以音传神,将人心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内容化为音乐的律动形式,表达诸般体验感受。只有感情真挚,才能动人心弦,“善”才能够在富于感染力的琴乐情境中为人们所接受,从而产生共鸣。人们将琴乐看成是“心”与“音”浑然统一的整体,在琴曲中或追求恬淡自在,乐而忘忧,或寄情山水,物我两忘,于世界万物中洞察万物,自由来去,无拘无束。
琴乐能够颐养人的性情,去除内心杂念,使人回归自然真谛之下。放下世俗之成见,专心投入,凝神忘我,此即所谓“心指合一”,才能浑然融入琴乐的“真”之境界。也只有在人生这种最高境界之中,审美主体忘记了自身、功利,超越了个人生理感官,用心灵去体验、想象,宇宙世界和心灵世界在这里联成一体,自由交往。
三、“真”“善”“美”的统一
蔡邕的《琴操•序首》说:“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桓谭《新论•琴道》说:“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这些传说无不体现出古琴原初创制的根本目的,便是以“真”“善”为美、“真”“善”“美”统一与和谐的审美价值追求,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民族精神,即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古琴艺术已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态,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与人的生命追求相联系的艺术境界。古琴即是中华民族艺术化(审美)生存方式的典型样态之一,展现出高于物质生活的高级精神境界,并以感性生命文化精神为统领。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人对在对古琴艺术审美品味中是将人的生命精神和文化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在这一点上,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即回归天性,回归自然,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如此,在琴乐中,对天地万物的观照和对生命境界的体味交融在一起,通过美妙的琴乐,达到了审美主客体完美的统一结合,最终都指向了感性生命文化精神。它关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存状态和价值意义,要求在人的此岸世界中完成人的追求。具体到古琴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它体现着中国人所独特的重感悟的思维方式,在始终不脱离感性的直觉体悟中,主客观相互沟通,层层递进深入地指向生命文化特质的审美趣味和追求。审美主体不仅以耳目感官表现对象,还以体现生命情调的心态,在物我共鸣中体味琴乐的意义,并接通生命的本原、宇宙的精神。在这里,古琴艺术与生活早已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人独有的一种艺术化生存方式。
结语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核心内涵,强调了以物度心(“真”)、以器为用(“善”)、以人为本(“美”)的圆融意识。至善至真至美的古琴音乐不以琴乐的华丽去讨好听众,不以繁复的技巧取悦观众,而是以静寂、简洁、清微的感性显现,让人的性灵在琴声中得以安顿,使人摒除杂念,从而与天地万物进行自由的精神沟通和交流,体味人生真谛,追求个人生命的圆满完成。
令人遗憾的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琴艺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都市文明的喧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内心的浮躁,使得那轻微淡远的音色越来越无法与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渐渐的,古琴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同时,由于时代社会时尚与审美方式的变化,再加上西方音乐文化的强烈影响,还有古琴自身审美趣味的不断“高雅化”倾向,使得古琴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正如易存国在《太音希声——中国古琴文化》一书中指出的问题,“终于,在2003年古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本该活跃于生活中的古琴却成为保护对象,这究竟是中华文化之幸呢,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悲哀?”
我想,古琴作为一种雅乐,追求的不是喧嚣的掌声与喝彩,而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与生命的体味。琴有形而意无穷,它那自然独特的韵味,回味悠长的“天籁之音”,也许恰是缓解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压力的一剂“良药”。
注释:
1.“八音”为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古琴以“丝”为弦,最为珍贵。
2.蔡邕《琴操》,《乐府诗集》第三册,卷五十七《琴曲歌辞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821页。
3.即琴徽,亦称“徽位”,在面板弦的右侧呈一字排列,13个徽都是圆星点,用贝壳、磁或金属制成,居中者最大,其余次第减小。
[1]李美燕.琴道与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
[2]龚妮丽,张婷婷.乐韵中的澄明之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
[4]易存国.太音希声——中国古琴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5]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6]郭平.古琴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
[7]聂振斌,腾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
[8]苗建华.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J].音乐研究,2002.6,第二期
[9]周丽玲.古琴艺术的当代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施筱萌(1988—),女,满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