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单簧管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
2011-08-15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贾 音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韦伯单簧管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
贾 音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作为单簧管作品创作的集大成者,韦伯在他的作品中,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艺术感受,也让我们对单簧管的艺术表现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他和著名演奏家贝尔曼的合作,更是第一次将单簧管演奏推向了高潮,称为音乐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从韦伯的生平谈起,以《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为例,探求了韦伯单簧管作品中的艺术特征。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艺术特征
无论从作曲技法还是演奏技巧而言,在整个单簧管发展史中,浪漫主义时期无疑是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诞生出众多杰出的作曲家与演奏家。而卡尔•玛利亚•韦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最为重要作曲家之一,对单簧管演奏技巧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同时对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作曲家及演奏家创作与演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卡尔•玛利亚•伟伯这一时期创作的研究,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其创作思路,作曲技法以及演奏风格,为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演奏风格,更好地诊释他的作品提供一些见解。
一、韦伯和他的单簧管作品
卡尔•玛利亚•韦伯,1786年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个旅行乐团的领队,主要担任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演奏。作为父亲,他很早就发现了韦伯身上所具有的音乐天赋,并且倾尽全力教他学习音乐。不到十岁就开始跟随交响乐之父海顿的弟弟学习钢琴,十三岁时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奏会,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担任了歌剧团的指挥。1813年,27岁的韦伯被任命为布格拉歌剧团的总监,1816年,又担任了德国国家歌剧院总监。不到而立之年的韦伯迎来了音乐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他最为著名的歌剧《自由射手》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创作完成的,后来在欧洲的演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可惜天妒英才,1826年,他为科文特花园剧院写的《奥伯龙》到伦敦访问,首演不到两个月,就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后来身体日渐虚弱而离世,年仅39岁。
年轻的韦伯一生中有各类音乐作品250余首,其中包含钢琴、声乐、歌剧、交响曲等诸多类型。在乐器的创作方面,特别是单簧管方面,韦伯虽然作品数量不多,却表现出了很深的造诣,这其中和一个单簧管演奏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就是德国的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两个人的私交甚好,当韦伯第一次听过贝尔曼的演奏后,被他高超的演奏技艺所折服,当即就表示要和他进行长期的合作。先后创作出了一部小协奏曲、两部协奏曲、一部变奏曲等十多部作品。特别是因为韦伯在歌剧上具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它能够自如的把单簧管和歌剧融合在一起,在他的歌剧中,单簧管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无论是独奏,还是烘托和渲染,都创造性的对单簧管的表现力进行了开发,加上贝尔曼出神入化的演奏,像是如虎添翼一般,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给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作曲家进行单簧管作品的创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的分析
《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Op.73)》,这首作品创作于19世纪的20年代,当时正是德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整个欧洲大陆都处于一片动荡之中。作为一位关心时政的年轻人,韦伯是支持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但是随着拿破仑的称帝和复辟,韦伯对革命的狂热激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这种失望的情绪下,创作了这首作品,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激情、失望、怀疑和不安。从音乐角度来说,这首作品是继《单簧管小协奏曲》之后,他与贝尔曼的又一次完美的合作,与之前创作不同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融入了歌剧的元素,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特征。整个作品分为单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第一乐章,本章为快板,f小调,四三拍,自由的奏鸣曲式。这一章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最初出现在开头的引子部分,虽然只是一个引子部分,但是在全曲中却占有很大的比重,前后共出现了8次之多,采用了富于动力的附点节奏,后又转换为上行的大跳,表现出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先是弦乐在低音声部奏出全曲f小调的第一动机,随后木管和铜管乐器相继进入,完成了前文中提到的由弱到强的过程。在进入了经过部之后,单簧管开始奏出f小调优美的旋律,前后持续了26个小节,低音的弦乐和单簧管形成了先后交替的进行方式,像是一问一答,最后结束于转调的降e小调乐段。
之后单簧管转入了降A大调,奏出第二主题,这一段旋律呈下行态势,用变奏的形式将华彩段落交给贝尔曼创作,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贝尔曼段落。这是一段充分展示出贝尔曼演奏水准的一段。无论是三连音,还是十六分音乐四连音变奏,贝尔曼的演奏都是干净利落,且包含情感。紧接着是第二个华彩片段,又是三连音和十六分密集音符,贝尔曼用激情的演奏,将本乐章推向了高潮。最后,第一主题以极弱的PP消失,与本乐章的开头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形式。
第二乐章。本乐章为柔板,C大调,四四拍。ABA的三段曲式。本章充分显示出了韦伯富于创新的特点,他并没有把全曲用同一调性来呈现,而是用大小调对比的形式,让音乐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首先是单簧管在弦乐的伴奏下,奏出了优美的主体旋律,这和第一乐章的快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体现出浪漫意义的创作特点,韦伯特意将这段旋律进行了反复,并且出现在A段中。进入中段之后,乐曲的速度开始加快,单簧管转变为同主音的c小调,呈现出慷概激昂,激情四射的情感表现力,单簧管通过不断的分解和弦,逐步的将本乐章推向高潮。随之而来的是平静的连接部,单簧管随着旋律的推动渐渐进入对主题的在线部分,用极弱的音量,预示着我们下一乐章中还有更为精彩的部分出现。
第三乐章,本乐章为快板,F大调,四二拍,回旋曲式。前文中提到,韦伯善于将单簧管和歌剧相联系,这一乐章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乐章更像是一幕歌剧。先是由单簧管轻快的奏出了第一主题,弦乐跳动而轻巧的弱奏,衬托着主旋律。舞蹈般节奏的回旋曲主题贯穿了整个乐章。这时乐队富于震撼的强奏转入单簧管旋律连接主部与副部的段落。这便是在回旋曲式中不断地穿插进的一些非常有趣的段落,使整个乐章的构成更象是一幕歌剧。回旋主题再现后,是单簧管的华彩独奏片段,整句是在F大调上构成的大三和弦中的节奏变化与转换,特别是后面音阶快速的吐音上行在最后两小节放慢一倍的速度结束在最高的主音上,这段乐句的演奏如同花腔女高音般运用激昂饱满的嗓音,嘹亮的奏出从而到达最高点。回归回旋曲主题后,单簧管以降B大调进入第三副主题。最后再现回旋曲主题后,在f小调音阶上行的高潮中划上乐章的句号。
综上所述,在单簧管的作品史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像韦伯一样,留给我们了那么多直到今天还被奉为典范的作品。他的作品中透视出了精湛、创新、高雅且富有变化的艺术气息,他不仅让单簧管优美地歌唱,具有丰富的表情,而且以之烘托、渲染戏剧氛围,赋予单簧管作品更多戏剧性因素。这和他对单簧管的深入了解分不开的,并且得益于贝尔曼的高水准的演奏,为他的单簧管作品赢得了世界性和历史性的赞誉。他的单簧管作品对后来的舒曼、李斯特、瓦格纳等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展示出韦伯光辉灿烂的艺术人生,呈现出一曲曲永载古典音乐史册的辉煌乐章。这一部部作品,像是一个个里程碑,永远铭刻在单簧管的作品发展史中。
[1]贺骥译.《韦伯传》.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
[2]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协奏曲及其故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马熙福.《单簧管演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