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对文革时期钢琴音乐的影响——以《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为例

2011-08-15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古琴音色

邓 川

1966年6月,中国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简称“文革”)爆发了。这场历时十年的文化革命,使钢琴音乐这一文化领域的外来文化种类,被作为崇洋媚外的典型受到了最直接和最沉重的打击。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几乎停滞。到了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对文艺界的工作给予了政治影响,文艺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推进。一些音乐艺术类刊物也重新出版发行,一些全国性音乐、舞蹈汇演开始在北京举办。在这种大形式下,音乐工作者以我国古代传统经典音乐或民间音乐优秀遗产为题材,创作一批新的器乐作品。钢琴音乐便在这样的环境下重新开始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以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数量较多,又因其旋律熟悉、歌唱性强、容易上手被广为流传,体现出这一时期钢琴改编曲的典型特点,并对文革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

从王建中的创作主体来看,文革期间创作的钢琴改编曲可谓是文革中幸存下来的艺术奇葩。当时音乐界的创作和演出都受到了极为严格的控制,政治文化的氛围异常紧张。1973年至1978年期间,王建中挂职在北京中央乐团锻炼,协助完成殷承宗出国演出的曲目创作任务。他利用这一特定的有利条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在文革“一元化”文化的潮流中,这些钢琴曲可谓清新隽永,为艺术届紧张的政治空气注入了清新剂,当即便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其优秀曲目在音乐舞台上演出,经久不衰。

二、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素材

王建中一共创作了23部钢琴作品。创作从1958年的《云南民歌五首》到2003年的《渔舟唱晚》,跨度四十多年。文革期间的创作主要以钢琴改编曲为主,共有14部。从这些作品的选材来看,主要选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创编。一是传统的中国民族器乐曲,如《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由于这些器乐曲本身具有某种乐器的演奏特性和音色特点,因此,改编的时候更多地是通过和声与织体的变化来渲染原器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二是以革命歌曲或民歌为素材进行的创作,如《浏阳河》、《军民大生产》等。其中一些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因此,这些作品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使其在文革中和文革后都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手法

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从创作手法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保留和重现原作品的民族风貌;二是完美地塑造钢琴音乐的表现特征。其中以民族器乐曲为素材改编的两部钢琴曲表现得尤为充分。钢琴曲《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在改编过程中,力求用钢琴的表现手法再现民族乐器的音色特征,在保持原作品的格调基础上,从旋律、和声、结构、织体、音色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更为广泛的艺术境界,发挥了钢琴交响性的演奏特点,充分展示了钢琴音乐的特殊表现力。这两部作品集中体现出王建中对运用钢琴语言表现我国优秀的传统器乐曲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的取材背景

《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均由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百鸟朝凤》原为唢呐独奏曲,是由山东鼓乐《百鸟音》和《百鸟语》演变而来。唢呐声音洪亮、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特别适合渲染气氛,用以表现热闹情景,因此,常作为独奏、合奏乐器用于北方婚丧嫁娶的吹打音乐中。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以唢呐主奏乐器,其他民族乐器伴奏,具有紧凑明快的北方吹打特点。用钢琴音乐的形式改编唢呐曲,这是王建中的一个创举,主要因素应该源于这两种乐器共同拥有洪亮的音响和强大的表现力。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古琴音色苍劲古朴、俊雅雄浑、厚重深沉,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乐器。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最典型的文曲,“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三弄”是指音乐的主要主题在多段体结构中重复了三次。作曲家选用此材料进行改编,一是源于对古琴曲和古琴演奏法的深刻了解和喜爱,二是受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历史条件的影响,刻意表现毛泽东词《咏梅》的意境。

(二)《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结构特征

传统的中国器乐曲,一般采用多段体的结构,这两部改编曲大体上都沿用了这种结构。钢琴曲《百鸟朝凤》全曲共分五段,采用了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特有的带前奏和尾声的AB循环体结构。前奏节奏自由,旋律高亢,音响嘹亮,生机勃勃。第一段主要通过模仿唢呐、小乐队和笙的特有演奏法,形成三次强弱高低相继出现的反复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用四、五度特性交替和音来模仿民族乐器笙,用小二度装饰音表现吹打乐器合奏的特殊效果。

乐曲第二乐段原本借用河南豫剧的音调作为主题音乐,改编后的钢琴曲发展了这一音调主题,地方风格鲜明。第三段通过模仿各种鸟鸣形成混合音响,表现出热烈的气氛。第四段用丰富的和声语言和丰满的织体音响,表现百鸟欢欣鼓舞的场景。第五段采用传统器乐曲的高潮营造技巧,通过多次反复,不断增加力度,达到全曲的高潮。

钢琴曲《梅花三弄》在结构上与原古琴曲有一些不同之处,采用了尤为特殊的结构。古琴曲《梅花三弄》为循环体结构,共有十段和一个尾声。乐曲的第一段为“散起”,速度徐缓,节奏沉着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即形成“三弄”,用清越的泛音奏出。第七、九段是再现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有明显对比。第十段进入琴曲的“入慢”部分。“入慢”指在高潮后平稳下来,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将乐曲引向另一个新的境界。而王建中的《梅花三弄》在原曲的结构基础上,将主题三次呈现的同时,采用了王建中自述为“三弄半”的独创结构。

(三)《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的表现特征

这两部钢琴改编曲都抓住了原作品五声性的音调特点,并配以五声性和声,不仅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而且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百鸟朝凤》采用E微调式创作,旋律吸收了鲁豫音乐的特性,和声上运用大量小二度和二度碰音,表现鸟声吵杂的场面,五声特性明显。在织体上采用了较多的装饰音来描绘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唢呐的音色特点,表现鸟鸣的欢快、灵活。在节奏和力度上,通过加入了大量重音记号,突出鲁豫音乐中厚重、强劲的特点,作品的钢琴表现力突出,民族风格鲜明。

《梅花三弄》为了模仿古琴音色,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法处理方式,如在引子部分运用隔开八度的倚音,制造古琴的“散音”。古琴音乐还常用一种非常典型的运音手法“走手音”,王建中运用两种方法来表现古琴的这种特殊效果:第一,运用双手相继演奏的长琶音表现古琴飘逸的音色。第二,运用大量装饰音形成快速跑动音群,构成力度流动、色彩变幻、虚实结合的意境,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展示出王建中创作思想的深刻性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性。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史较欧洲晚了200年,因此,与欧洲钢琴音乐的创作水平、演奏水平、欣赏水平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从二十世纪初的萌芽起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繁荣发展,本来已经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钢琴文化,即“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思路。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于所有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是一段灾难性的历史时期。然而,作曲家有意或无意间产生的钢琴改编曲可以说是当时专业音乐创作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正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促进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在恶劣政治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文革后钢琴音乐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明了发展方向,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1]华明玲.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1.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古琴音色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