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2011-08-15刘占彦孙玉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理论改革课程

刘占彦 孙玉

一、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现状

教师职前存在教育理论的欠缺。教师中的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工作前,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另一部分是师范类的毕业生,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体系比较落后,针对性不强;二是对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属于公共课,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教育理论课程不重视,往往为了考试去记忆一些概念和法则,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对其所学进行“意义建构”或去解决未来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职教育理论学习不够。近年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其实都是学历达标教育,根本没有真正落实教师职后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任职后虽然在继续教育中也有教育理论课程,但由于从领导到教师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体制上规范的力度也不够,致使学习多流于形式。教师从主观上不重视,在客观上也存在学习的困难。首先教师不用学理论也能教,所以认识不到教育理论对教学的意义,也就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教学任务的繁重琐碎,使教师整天处于备课、上课、科研的繁忙之中,缺乏教育理论学习的时间,这些都导致了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匮乏。

二、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一)教师职前、职后对教育理论学习认知特点的不同,决定了职后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教师在职前学习教育理论时,由于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头脑中缺乏对教学的感知和对表象的储存与认知,就不能对所学的理论进行“意义建构”,即使当时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没有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也自然不能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用这些所“记”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由一个“准教师”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后,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能够粗浅地、支离破碎地感觉到教育理论的存在,由于职后教师坚持系统理论学习的太少了,因此,不能形成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缺乏理论素养,感觉到的理论也只能是“过眼烟云”,不能深刻地理解,更不能主动地用它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任职后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才会对理论产生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又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理论。这时候的学习才是“有意义学习”,学习者才能将机械的知识条块转化成主体性的知识,并内化入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决定了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迫切性

课程改革实质上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而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要靠教育者的理论学习去提升。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从宏观上而且从微观上掌握教育科学理论。首先,教育改革说到底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方向、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工作的本质的理解。就要求教师从宏观上了解教育的实质、功能和目的,提升理论水平;其次,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和教育课程改革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方面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到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这使得教师必须在微观上了解教育理论,如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等学习理论。

教育改革呼唤研究型教师,而研究型教师的形成需要理论的指导。教育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研究者。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需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研究意识的。要求学生具有主体意识,教师就必须先有主体意识。研究型教师需要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并将先进的理论转化为推动教育实践的现实生产力 ,同时不断探索能够指导教育教学的可操作性理论。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理论学习与思考,做到厚积薄发,居高临下。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而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理论学习。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靠人去实施。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可以用“素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更让人惊讶的是,那些优秀的教师都是对应试教育掌控的游刃有余的教师,导致这样的结果,除了体制上的原因,与我们的教师不学教育理论,不懂教育规律难道没有关系吗?假如教师对学生有个体差异性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一刀切的去要求学生;假如教师头脑中明白多元智能理论就能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假如我们的教师心里有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眼里就不会只有知识、分数;假如我们的教师明白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它理应让学生感到“当下学习”的快乐的道理,就不会让学生学的如此厌倦、疲惫。

(三)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模式、教师专业化的趋势,决定了教师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的必然性

21世纪知识的高速增长、飞速拓展、快速应用,使教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学习已成为终身需要。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另一阶段学习的起点。“回归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不必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进行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关注教育科学理论前沿。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听话顺从的学生为荣耀的教育观念,从而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而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需要理论学习去改变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一定的创造技法。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知识,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应懂得“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发现,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创造学大师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与“诱发式提问法”、克劳福特的“ 特征列表法”、阿诺德的 “领域思维法”等。掌握并经常运用一定的创造技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行之有效的,这已为许多创造学者所证实。

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又是学生形成创造技能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是现代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反映,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的积极努力,发挥学习的主动精神,从而促使其创造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力的形成是以教师对现代教育规律、教育理论的理解为前提的。

总之,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国家教师教育制度去规范,也需要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努力去提高。我们应努力成为一名自主研究成长型教师,这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积极吸纳优秀理论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地增进自己的教育思想、智慧,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来提升教育实践的理论品位和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理论改革课程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改革之路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