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2011-08-15刘秋荣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师

刘秋荣

(刘秋荣: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的状况。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障碍。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何有效的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课堂提问可运用于传授新知识,也运用于复习、巩固和检查旧知识。课堂提问运用的恰当,能够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造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够有助于教师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的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表达清楚,学生能够理解。例如学习了子集的定义和表示法后,提出问题:和个是什么符号?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有什么不同?由于问题具体、明确,学生经过思考,对比前一节内容能够回答:是属于符号,用在元素于集合之间,表示从属关系; 是包含符号,用在集合与集合之间,表示包含关系。这样,学生对于两个符号的含义就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相反,如果问题不具体,不明确,而是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学生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就是答非所问,就达不到教师提问的预期效果。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如果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使学生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同时,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形式单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二)能激发学生的思路

问题要提的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的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应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的问题逻辑要严密,语言精练,清楚,确定。切忌出现科学性错误,使学生心理受压,影响正常思路。

(三)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教师的提问要恰到好处,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处,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联系处等提问就会在学生认识中引起已知到未知,理论到实际,低层到高层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索。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放在初学者的地位,设身处地,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准一个问题的“引发点”,从而使问题提在节骨眼上,引起学生思考。

三、提问要恰当、有“度”

浅显的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兴趣,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深度,超前的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措,难以形成思维力度。课堂提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不宜过分容易,也不宜太难或思索范围太广。要恰到好处,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作出回答。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另外,还要避免“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简单答复。

四、提问要有连贯性

课堂提问的问题内容要彼此衔接而有逻辑性。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前后呼应,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例如讲解零指数幂的意义,列举实例52÷52和a3÷a3(a ≠0),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以上同底数幂相除的两个例子,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按算术除法计算,结果应是多少?为什么?如果仍然应用“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的法则计算,指数出现了什么情况?a0能不能理解为0个a 相乘?零指数我们有没有规定过它的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使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在被除式的指数等于除式的指数时也能够适用,我们应当怎样规定零指数幂的意义才合理?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就揭示了矛盾,引进了零指数幂的意义;又通过分析,合理的规定零指数的意义,解决了矛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学生不仅明确了零指数幂的意义,而且懂得了这样规定的合理性。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提问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上,教师的提问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出创造性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几个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次序轮流发问。课堂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每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七、提问形式要多样性

课堂提问可采用问答,反诘,设问或教师自问自答等方式。有时可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同一内容。例如二倍角的正弦公式 就不仅限于2α是α的二倍的形式,应注意变换公式的形式,如α 是 的二倍,4α是2α的二倍等等。

八、提问要有耐心

教师要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听取学生回答时,要有耐心,多个学生回答不上,教师要及时推敲问题本身是否有不够明确、恰当的地方,及时加以修正。课堂提问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注意因人而异。我们的学生年轻活跃,思维敏捷,对问题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或独特的见解,要让他们充分发表,有些问题不要轻易作结论,可以师生一起讨论,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寻求正确的答案。总之,课堂提问必须充分调动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

九、提问之后有评价、有总结

提问结束时,教师应进行总结,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并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评论。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做评价,马上又问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堕烟雾,不知所措。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导。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上下工夫,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提问的要求、内容和问题的形式等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并把课堂提问与讲授和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