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再思考

2011-08-15张媛媛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生理性设施理念

张媛媛

从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角度,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理念的背景、重要性、发展现状以及设计构想等方面进行解析,论证在社会文明飞速进步的今天,人本主义设计思潮的无障碍设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广无障碍设计。

一、背景研究

现如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加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向人类社会提出挑战。恰在此时,环境建筑界中一些有志之士早已获悉,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冲击着市场,“生理性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作为公共环境设计的定位对象,其角色愈渐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无障碍设计的创造理念便成为设计师悠久又簇新的研究课题。

无障碍设计(barrier 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是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思维结合当代先进技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科学的建设与改造。此设计充分考虑到“生理性弱势群体”的使用需求,从多角度配备能够应答、满足服务要求的功能与装置,进而营造出切实便捷、保障安全、充满关爱的行为空间,同时以真正实现构建“平等参与”氛围之愿望。此外,无障碍设计的课题研究不仅是针对“生理性弱势群体”少数人而言,更是服务于所有民众极为广泛的设计理念,让环境设计的“人性化”思维更加明确。故此,无障碍设计既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突出体现,又是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无障碍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重要性

公共环境不同于个人居住环境,它对于“生理性弱势群体”来讲,前者在空间组织结构上存在更多的错综性。有时甚至由于设计师对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意识的部分缺失,很可能会将有特殊需求人士深陷于寸步难行的境地。所以在公共环境中对无障碍设计的必要实施性便显得更为突出。

三、无障碍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十年,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经过各部门积极协调与努力,先后在城市道路、建筑物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都普遍地贯彻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特别在某些大中型城市中人流量密集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据建设部和中残联提供的报告,我国有些城市按照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残疾人十年”的有关指标衡量,其无障碍设施建设已经走在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发达国家同类城市的水平,此次北京2008残奥会相关的设施建设便可堪称此设计的实体再现。但在部分中小城市情况却不容乐观,大部分街边通道、公厕等公共场所中,缺少无障碍设施的现象几乎处处皆是,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意识仍存在漠视的潜在危机。因此,我国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任重而道远!

四、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的构想

(一)实施确保安全性

人人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为鼓励各种体能状况的人融合于社会,公共环境中无障碍设计首要设定因素便是要确保该设计的实施安全性。在方便使用者应用相关环境设施的同时,对其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身行为与要求的设计要点。

1.公共环境中信息识别无障碍设计

信息识别是功能操作准确的前提条件,它是指人们从环境中通过视、听、嗅、触等感官功能获得各种信息,经过大脑的存储、剖析、组织与重构,形成自身的整体认知体系,进而指导相应的行动。信息识别无障碍设计专门针对视觉、听觉等具有信息识别障碍人士,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调动各种感知补偿,如:利用声响与标志的方位引导、装饰材料质感差别的定向行动以及色彩色度的反差导向等进一步提高环境的可感知性。人性化的信息识别系统能够指导某些生理性弱势群体发出正确的行为信息,以达到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宜化。

(1)在公共环境场所不仅应设有盲道,更重要的是在公共信息提示栏、楼梯扶手、电梯按键等细节处最好设有盲文,同时自身移动设备如电梯间或电子自动门还应配备相应的音响声讯装置,以满足视力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

(2)同时在公共环境场所的信息指示还应采取多形式内容体现。采用同期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声频等其他非单一文本媒体形式来说明概念,以增加内容被理解的可能性。此外,指示标志物的色彩应明亮和谐,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有如:紧急报警装置在突出色彩同时还应兼顾声响及灯光指示报警双向功能。

2.公共环境中功能操作无障碍设计

功能操作是对环境施加效应的过程,无障碍设计是力求“生理性弱势群体”在无需他人协助的条件下独立完成行为需求。为此,相关设施的设计就要求必须以满足此类群体之特殊要求为前提,充分考虑到他们身体的尺度及行为特点等一系列要求,从而尽可能做到设计的科学化。

正如“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所指,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如条件允许,最好设无障碍入口;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则需另设平开门及残疾人入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电梯的入口净宽均应在0.8米以上。同时,公共卫生间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同时取消卫生洁具周围地面的门槛等,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甚至在一些大型公共环境的卫生间内,应设有婴儿床。同时,设计螺旋形楼梯的同时必须配备便于残疾人通行的直行楼梯,而且还要避免踢脚板漏空或踏面过于凸出的设计。

此外,建筑法规和消防法规都是以健康成年人为主体对象,因此在一般建筑物中残疾人在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的条件往往会被忽视,导致发生紧急事故时,残疾人受害几率会大大高于健康人。在一些特定的公共环境建筑中,如医院或老年公寓等其内部设计内应根据服务对象考虑到其特殊疏散需求。最好能将自动事故报警装置与灯光、音响相结合;同时疏散通道如遇到高差不可避免的情况,采用坡道处理;再有防火门的有效通行宽度也应适当,且开启方向更应朝向易推开的疏散方向等。在装饰选材上也同样不容忽视,出入口的通道及卫生间的路面应平坦且选用材料不易过滑,继而充分保障残障人士行动的有效性。

故此,安全需求是满足人本主义设计思想最基本的需求,更是无障碍设计的首要原则,它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隐患威胁、避免人为不利因素的侵袭等。应切实结合无障碍设计理念来处理公共环境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努力让危险及错误操作降至最低,真正地做到公共环境无障碍。

(二)广泛确保适用性

无障碍设计的目的是为大众尤其是生理性弱势群体等行动不便者提供于便利,其设计服务对象不只是身体某部位单一类型生理性弱势的群体,其作用面是极其广泛的。其中不仅包括各类残障人士,甚至全体公民都是其涉及的对象,这是面向改善公共环境的首要原则。如:坡道、楼梯的扶手同样也既要考虑到乘轮椅者,又不能忽视健全人及拄拐者的不同需求,可以试图设有双层栏杆,采用不同的高度进行高差补充。所以,设计不只局限于侧重某一类残疾群体的特殊要求,要力求做到科学扩大其广泛适用度,故此设计人员必需仔细权衡其中微妙的利弊关系,综合考虑才能最终做出适宜的决策。

(三)创意结合经济性

任何完美的设计不应只单一停留在设计的形式表达甚至审美韵味上,在此基础上能够与其外部相关条件呼应结合更为重要。故此,现如今在环境设计中其实用经济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日渐引起众人关注。许多设计师和投资商往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担忧无障碍设计的资金耗费问题,甚至在占地使用原则上也有一定的顾虑,实则并非如此。成功的无障碍设计并不在于资金投入数额,其应用操作有效性才是价值体现之真谛。据美国住宅和都市开发部调查统计,一般新建工程的无障碍基本设施只占总投资的l%左右,其中许多设施是不需要另增空间的。所以,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完全可以实现经济且人性化的合理布局。反之,若未在设计阶段加以优先考虑,工程竣工后再进行“无障碍设计”的反复拆改,随之造成的无谓浪费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重点。

(四)整体协调统一性

大概绝大多数的设计师相对工程造价会更担心无障碍设计在整体设计构思中所充当的“角色”,顾虑其是否会影响整体环境造型的美观。设计观念的转变是解决设计上整体协调统一性的至关要点,如: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堪称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的艺术殿堂,既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在东厅的正门入口,大师便将台阶与坡道绝妙组合,以使残疾人如同正常人一般方便出入,此举正是在兼顾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同时却不失宏伟气势统一整体的明智之举。某些特殊机构如医院、酒店的入口是必须要采用坡道的处理方式来代替台阶,此种方案既可以满足残疾人、病人或搬运重物的旅客自由出入之需,又能营造出迎接公众,平易近人的气氛。此外,增设的室外道路坡道其布局选材同样要与周边环境氛围选材协调,以便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实际上,无障碍设计不是加大投资更不是技术难题,关键是设计和管理人员对无障碍设计的重视程度。该设计是为了方便生理性弱势群体服务于全社会的事业,更是功及人类、利及百年的大事。

五、结束语

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营造了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实际上,“人性化关怀”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该设计是公共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表现,它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兼具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这一观点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如今全球对无障碍设计的关注已由一种表象认识上升到了实质内涵,乃至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推进无障碍设计,大力建设无障碍公共环境,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强化“无障碍设施,方便你我他”的理念,增强公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意识,使全社会都了解、关心和支持无障碍设施建设,参与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而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公众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杨慧丽.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J].粮食流通技术,2008.2.

[2]郭进辉.顺应社会发展加强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J].山西建筑,2009.3.

[3]谢浩.谈谈无障碍设计[J].技术交流,2009.1.

猜你喜欢

生理性设施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刍议临床检验中血液生理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