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军地大学生审美心理之异同

2011-08-15储冬叶贾红莲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军校大学生

储冬叶 贾红莲

进入21世纪初,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大多为9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与之前的80后、70后在审美心理上有着很大差异。其中,地方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在审美心理上也各有特点。本文试图对军校大学生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美能力提供些微的助力。

一、地方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都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审美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的审美视野

当下正处于堪称百年来中国最为开放的时期,来自世界各个领域、层面的精神文化成果,正在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们所感受和吸纳,故而这一群体的审美视野极为开阔。而“生活审美化”这一社会趋势,又使得日常的衣食住行也烙上了审美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生于90后的大学生群体的审美体验是无比丰富的。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充裕的时间精力、求新的审美心理,加之象牙塔内提供的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相对开放的生活环境等都使得大学生群体有着更为良性的审美期待和更加开放的审美视野。

(二)功利化的审美心态

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都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审美心态。有些大学生们依旧认同固有的传统:大学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的场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认为大学应当着力培养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是从各阶层中产生的,其本质特征是品德高尚、个体精神的永不衰竭和才华横溢,因此精神贵族只能是少数人。大学的观念应指向这少数人,而芸芸众生则在对精神贵族的憧憬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北大教授陈平原也认为:“大学之反哺于社会,不仅仅是人才与技术,更包括风气的养成、道德的教诲、文化的创造等。”这些都要求大学生们以天下为己任,成为社会中负责任的公民,以追求真善美为人生旨归。然而,商业浪潮的侵袭、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年轻学子已经丧失了前辈们曾经拥有的优越感——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他们主动地、冷静地把知识、事务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有用的”就是对改善自己的经济处境、提高自身的生活境况有明显效用的。“没用的”就是那些短期内不会产生此种效果的。

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心态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崇拜、敬佩的对象从某一领域颇有建树的领袖人物变成了物质财富的掌控者,如:美国的比尔.盖茨、巴菲特,我国的马云、俞敏洪等。这表明拥有财富的多少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求实效、重功利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

(三)多元化的审美情趣

大学生群体由于具备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往往表现出独特的、较高的审美趣味:实验话剧、艺术电影、先锋摇滚音乐、小众作家等等,都成为他们热爱、追捧的对象。而这些艺术形式、艺术活动和艺术家,在普通大众中,则知音稀少。另一方面,大学生又表现出了对于大众文化的强烈认同:喜欢小沈阳,热捧郭德刚,男生沉迷网络游戏,女生对韩剧欲罢不能。这方面,他们和其他年轻人没什么差别。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大学生身处大众文化裹挟一切的时代,也只能追随大众媒体所炮制出的一波波“热点”、“潮流”而动,从而走上了审美的“从众”之路。这两种现象的并存,表明了当代大学生身上既延续了以往小众精英的优秀传统,也有从俗从众的一面。

(四)审美、创美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商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加之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许多人已步入了“媒介化生存”的时代。大众的审美眼界既享受了媒介带来的放大——可以了解世界上各个角落发生的各类事件,也无可奈何地承受着大众传媒的局束——在同一时间媒介关注的话题往往是同质的。传媒和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而这一切又往往出自个体的主动选择。因为不这么做的话,作为孤立的个人,常常会产生落伍或被世界遗弃的惶恐。

在媒体文化引领一切的时代,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逃脱地受到了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双重影响,其审美能力在长期接触媒体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提高,反而退化了。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和审美理解力。大学生群体审美能力的弱化表现在:缺乏独立的审美品格,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较为薄弱,只能以时尚潮流作为自己的指针,以他人的审美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大学生中出现的对名牌和奢侈品消费的追捧即为表象之一。或者,走入另一个极端,以标新立异、不同于他人的举止装扮来眩人耳目、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殊不知没有深厚内涵、底蕴作支撑的尚新尚奇,恰恰体现出主体的审美理解力和表现力的缺乏,显示了其内心的空洞与贫乏。

与审美能力不高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群体创美能力的局限。“在美的范畴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培养的理想结果,也是审美能力发展的终极指标和理想效应。”只有具备一定的创美能力,才能进行审美创造,使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美好。在这方面,当代大学生们表现欠佳。许多大学生连个人卫生、宿舍环境都处理得差强人意,更谈不上在艺术上的创造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规划。即使是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创新意识、创美能力也并不能令人满意。故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虽已居世界首位,在文学、美术、影视等诸多领域,却没能涌现出世界一流的大师,这与审美、创美能力偏低有直接关系。

二、军校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

与地方大学生相比,军校大学生也具备同龄人身上的很多特点:生活在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时代,多为独生子女,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两者之间,在审美心理上自然有许多共通之处。但由于军校大学生独特的身份——军人,身处特殊的环境——军校,他们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独特的审美心理。主要表现在:

(一)审美偏好:军味较浓

军校学员普遍地对自己的军人身份高度认同,在审美偏好上,表现为对军事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极感兴趣。通过对某军事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来看,李幼斌、王宝强等经常扮演军人角色的演员成为学员较为喜爱的演员。《士兵突击》、《亮剑》、《集结号》等影视剧是他们最喜爱的影视剧。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和男女性别构成比例使得尚武精神和硬汉气质成为军校大学生的主流审美趣味,他们对动作演员成龙、李连杰等人和动作功夫类的影视作品较为热衷。在回答“最敬佩的人”这个问题时,多数受访学员选择的都是政治、军事领域内的杰出人物,如拿破仑、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地方大学生中拥有超高人气的巨额财富的掌控者,在军校大学生中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仅以受访对象而论)。这与军校学员对自身责任、使命的清醒认识密切相关。从军,是不可能发财致富的,更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的是军人的使命和国家的荣誉。

(二)审美视野:相对狭窄

军校管理严格,环境相对封闭,军校大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上互联网、出入地方高校的机会不多,听讲座、看电影、听音乐会、看展览之类的审美活动就更加难得。与地方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审美视野相对狭窄。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一些受访学员的阅读范围仅限于本专业和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领域,有些学员四大名著甚至一本也没读完。大多数受访学员最喜欢的歌曲就是当下的流行歌曲或者军歌。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西方音乐,他们则表示不了解或没兴趣。在调查中,军校学员也表达了希望能够接触更多的艺术作品、扩大审美视野的想法。

(三)审美心态和审美趣味:理性、传统

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以新奇、另类和时尚著称的事物,军校大学生们有较强的抵制力和较为理性的认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要求军校学员统一着装、集体行动,整洁优美是他们习以为常也比较认可的美的样态。而对于染发烫发、穿孔文身等行为,军校学员大多不以为然,认为是残害身体没必要。对待同龄人热衷的奢侈品消费,他们也显示出了军人应有的理智,大多觉得没必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去购买名牌。在问及如何看待犀利哥、凤姐等网络红人时,大多学员认为这是部分媒体的无聊炒作。对于时尚,更多的受访学员认为时尚与我无关。面对时尚潮流,军校大学生具有时下年轻人少有的冷静与清醒,这与他们身处军营,受到军队文化的洗礼是分不开的。

(四)审美能力、创美实践:尚有一定局限

军校的生活环境以整洁、优美著称,宿舍、教室等场所更是整齐划一、一尘不染。从发型、着装到举止,军校大学生们都散发出青年军人的独特魅力。军校生活,使得他们形成了勤动脑也勤动手的好习惯。这一点是地方大学生望尘莫及的。此外,大多数军校学员都拥有一技之长,甚至是多才多艺。在我们的受访对象中,绝大多数学员有自己的特长,如:武术、街舞、乐器演奏、主持、表演等等。闲暇时,他们常常自编自导,办报刊、晚会、摄影展、劲舞比赛、演讲辩论比赛等,在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不过,在对美的认识上,军校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一些学员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比较认同,对待国外的文化传统则不太容易接受。一些学员对自己的军人身份颇为自豪,对待社会上的同龄人却有一种轻视的心理,认为他们眼高手低、缺乏行动能力。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军人土头土脑,不但不美,反而土的掉渣,对于自己军校大学生的身份甚至有几分自卑和失落。军营环境的独特氛围,使得军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创作,往往带有程式化、理想化的色彩,他们的审美创造,往往比较幼稚、雷同,艺术水平有待提高。

从以上对军地大学生审美心理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地方大学生和军校大学生在审美领域均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地方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行动自由,审美视野开阔,但他们面对较大的就业、生活压力,往往功利思想浓重,缺少审美主体应有的从容与超越。相比而言,军校大学生无须考虑就业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往往能够脚踏实地的从细小处去美化生活、点亮环境,却常常眼界不宽,对美的认识存在着局限。

在新世纪的一零年代,我们希望地方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之间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美水平。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2]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易健.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M].南方出版社,2000.

[4]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军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这一以少胜多著名战例曾写入解放军军校教材
当代大学生典型诗病举隅
我是少年军校小树苗
冀军校
这里,有我们多彩的青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给仇人留点分寸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