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译介,怎样研究:中国古典词在英语世界

2011-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词体词学词作

涂 慧

20-21世纪更迭之际,人文学科领域兴起一股回顾历史与反思学科的学术史热潮,意在总结本学科百年学术成绩与不足,厘清本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及其成绩,反思学术批评范式,进而经由清理学术史诸种问题,开拓研究视野与方法,突破研究弱点与盲点,寻找新的研究路径。在这种学术背景下,近二十年来文学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文学思潮史、古代文学研究史、古代文论研究史、比较文学研究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艺学学术史等学术总结史成果,这无疑反映出当代学人在继承学术传统并试图在前人基础上做出新开拓的学科意识。由此,译介史、传播史与学术史研究的价值进一步被凸显出来,成为需要认真清理和细致探讨的学理问题。

本论题以英语世界中国古典词的研究与翻译为研究对象,属于文学批评的批评,主要从研究主体和研究范畴两个层面来审视研究对象:在研究主体层面上,不仅关注英语世界华裔汉学家的词学论著,还关注在西方本土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学者的词学论著;在研究范畴层面上,考察以词为对象的翻译成果和以词为研究对象公开出版的论文论著。作为特定的文化范畴,“英语世界”主要指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兼及其他西方英语国家;作为特定的概念术语,“词学”则指研究中国古典词的专门学问和学科领域。本文意在为国内词学研究提供视角和方法论参照:其一,尽可能全方位呈现英语世界中国古典词作的翻译全貌,考察英语世界词学研究的重心所在,从个案入手分析哪些词家词作得到更多翻译与研究及其原因所在;其二,厘清英语世界词学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与理论资源,以期从新的视角重识词人的美学特质与词学问题;其三,总结英语世界词学研究之得与失,将之纳入学术史评价体系,揭示中西词学研究之差异。由此,清理辨析英语世界中国古典词学的发展、嬗变、理念、特点,有助于把握中国文学跨异质文明交流与转换过程中的阻滞点,把脉民族性转换成世界性的困难所在,研究中国经典文本的传播变异及深层原因,进而更清楚地窥见中西文化语境中不同的美学追求与话语言说方式;同时还能深入了解英语世界汉学的思想成就和文化价值,对近百年以降的西方社会转型和文化演变提供文学观察的视角。

就词的跨文化传播而言,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古典词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比最早被英译的唐诗晚了约一个世纪。20世纪西方民族的精神危机是宋词被译介至英语世界的重要契机:伴随美国政府对东亚研究的资助及美国文学界对艺术革新的渴求,在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英语世界词的翻译与研究发轫于英国,克拉克的《信风集》即是代表之作,继而兴盛于北美,先后经历萌发期、兴盛期、蓬勃期与深化期。伴随从英国到北美的词学研究中心的转变,词学研究对象亦从政治层面转换到诗学层面,实现了作为研究领域和学科的词学的创立和展开。

就词的跨文化翻译而言,英语世界译者和学者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使中国古典词得以在异域文化中实现语言转换、意象对接与意境营造。福瑟克以《花间集》为中心,开掘出花间词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超越性、自律性、重视人工技艺、想象力、多义性以及官能性,她对《花间集》的现代性阐释及对中国古代诗词空间排列形式的诗学意义的重视,使她创造了“结构对等翻译法”。安娜·谢丝开掘出《花间集》的阈限性特征,其对花间词的诠释与性别研究影响其译作风格。王红公的诗人身份及其对丰富生动意象的美学追求,促使他在翻译李清照词时形成独特的“铺展译法”。诸位译者面对李清照词里虚词口语、修辞手法、重字叠句与典故俗语等文化色彩浓郁词句的不同翻译策略,揭示出优秀的译文应准确传递原文的宣示义,还应揭示原文的启示义。

就词的源流研究而言,白思达的词体起源研究始终贯穿着文类意识,指出长短句是由可歌的绝句演变而来。魏玛莎将词体起源置于动态的口传文学的社会语境中加以考察,从纵向的中国诗学传统、乐妓传统和横向的唐代社会文化背景与表演情境,来考察民间乐妓表演与文人创作的交互影响。余宝琳通过考察词集,探索精英欲将文人词从民间词中分离出来的努力,从选集的存在形态、编撰方式、标题拟定以及序跋的叙事来开掘词集在表层叙事背后的潜在欲望。萨进德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分析词作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关注词作印刷与意识形态、词人地理位置的流动与分布之间的关系,探析印刷文化对词体风格的影响。孙康宜从关注中国早期词史的演进到关注词史上的独特现象,从改造西方文学理论以运用于词学研究到通过分析中国词史上的独特现象、自觉总结文学理论以企图纠正西方主流话语,达到中西文学、理论资源互补,体现了以孙康宜为代表的汉学家在学术研究上的成熟。

就词的结构研究而言,随着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在西方世界的盛行,受到西方现代学术体制和主流文化思想所规训的汉学家,也将西方的结构研究法运用于中国古代词的研究中。英语世界词学研究者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词体的,有华裔学者林顺夫(Shuen-fu Lin)、高友工及西方本土学者任博克(Brook Ziporyn)和从原型结构理论出发分析《临江仙》词的柯素芝(Suzanne Cahill)。英语世界词学研究者大多十分关注词的结构,不过,英语世界所论之词体结构与中国词论家所论之词体结构有较大差异,前者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关系”,二是“逻辑、规则”,而后者则主要指作词的章法与构思。林顺夫的词体结构研究着重探讨姜夔词之词序与主词相生的结构关系、复现节奏与语义节奏的动态平衡以及咏物词抒情结构的转变。任博克的词体结构研究具有明显的西学特色:以“时间悖论”为切入点,经由词体原型结构来审视中国古典词的审美呈现。柯素芝则以《临江仙》系列组词为对象,采用原型结构理论分析其中蕴含的诸多母题和重要意象。相比于中国词学,英语世界的词学研究体现了西方的学术理路,具有浓厚的方法论与理论色彩。新批评的细读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法、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词学研究中,他们西学中用的研究法使得其研究呈现出“科学化、多维度、新方法”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附有英语世界词人译目概览、英语世界词学著述一览表、中国文学在国外研究成果一览表、英语世界词学博硕论文一览表等一手资料和表格目录,力求呈现英语世界中国词学的微观发展态势,展现英语世界中国词学的具体研究情况,为整体研究提供知识性背景、实证性史料和谱系性脉络。

从宏观态势来看,英语世界在中国古典词作的翻译与研究上都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讲,翻译往往比研究更能引起中西民族的关注与重视,翻译也的确在推动中国古典词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编撰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和耶鲁大学著名教授梅纳德·马克主编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扩展版)》这两部流传广泛的世界文学选集当中,由白润德翻译的李煜词与分别由欧阳桢、余宝琳和宇文所安翻译的李清照词便被作为中国杰出词人的代表作收入,意味着李清照与李煜由此进入世界文学大师的行列里,迈入经典化与世界化的过程。可译性文本、独特性(身份独特性与艺术独特性)词人、词作情感的普遍性是影响中国词人由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化的关键所在。英语世界中国古典词作的翻译始于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这近百年的进程中,词的英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对词的文类特征的翻译上,经历了从有意忽略/懵懂无知到重视词的文类特征的变化过程;第二,从翻译所涵盖的中国词人来看,英语世界词的翻译涉及古代词人130多位,覆盖面相当宽,其中约有20位词人受到重视,李煜、李清照词全集得到全面翻译,出现多个译本;第三,从译者身份来看,译者身份各异、译文面貌也各不相同,诗人译作多有创造性而学者译文更具学理性,本土汉学家倾向于归化翻译而华裔汉学家倾向于异化翻译。

从总体词学看来,英语世界的词学研究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远不及大陆学者。西方本土汉学家由于缺乏填词的切身体会以及中西文化语言、艺术精神的迥异,他们的词学研究往往难以深入透辟。这也决定了他们研究词时,往往忽略其声乐特征,而将之作为纯文本予以分析。华裔汉学家由于兼通中西,古文功底与西方理论基础都比较扎实,因此,他们的词学研究往往能发出新论。英语世界的词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研究的侧重点与研究范围来看,中国词学偏重于基础研究,而日本词学与英语世界词学在词的综合研究上用力更多;第二,相比于日本词学、中国词学,英语世界的词学研究体现了西方的学术理路,具有浓厚的方法论与理论色彩;中国大陆词学偏重传统的笺注、校勘、考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研究法的引进,中国大陆词学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文体学等方法被引入词学研究中,很多论著从文化的、美学的、哲学的层面多维度地探讨词人词作,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法也被广泛采纳。

简言之,英语世界的中国古典词学研究,在诠释路径和话语实践两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就诠释路径而言,英语世界独特的西方研究理路与学术思潮,规训着现代西方汉学研究者的知识构型;借用西方主流思想与批评方法来重新诠释他者文化的做法,既照亮中国词人词作的新形象、新特点,也启发着国内学者在传统的词学领域如何开拓新的研究路径。就研究实践而言,孙康宜、方秀洁等人通过研究中国词人词作,或应证、或扩大并部分修正了西方主流思想,从而扩展了主流思想的普遍性价值。可见,英语世界学者对词学研究的诠释路径和话语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世界词学与西方主流思想保持的张力关系:既西学中用,又中研西补。

(指导教师:曹顺庆教授,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词体词学词作
分春馆的词学传承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更 正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尊词之体 辨词之性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