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王传奇概观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现状
2011-08-15周家宸苗勇刚
周家宸 苗勇刚
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并称西方文学三大源头的亚瑟王传奇,作为骑士文学最辉煌的篇章,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对近现代西方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近千年来,这一传奇被以各种文学艺术体裁不断地重述、丰富、改写和颠覆,成为西方文学史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有关亚瑟王传奇的主题依然以小说、诗歌、戏剧、绘画或者是电视、电影的形式活跃在文学界和艺术界,成为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随着20世纪以来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兴起,当代西方作家再次借用这古老的素材,从与传统叙事相异甚至完全背离的角度,重新诠释这一传奇故事,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南希·斯宾格的《我是莫德雷德》和《我是仙女摩根》等作品,分别从传奇中的反面人物的视角展开叙事。而玛丽安·布拉德蕾的代表作《阿瓦隆的迷雾》更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以传奇中几个重要女性的口吻讲述了隐于亚瑟王传奇之后女性角色的悲欢离合,重新构建了一部女性版的亚瑟王传奇。这种经典的颠覆与重构无疑也成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亚瑟王传奇概述
亚瑟相传是6世纪不列颠岛威尔士和康沃尔一带凯尔特族的领袖,因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为凯尔特人所景仰,久而久之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富于幻想的凯尔特人甚至认为他并没有死,而是羁留仙界,将来会回来再次拯救他们。
8世纪末威尔士史学家南纽斯所著《不列颠人的历史》提到了亚瑟领袖凯尔特人参加了12次军事战役,最后在巴顿山手刃盎格鲁-撒克逊960人。9世纪有关亚瑟的传说流传至法国,而1066年的诺曼征服又把亚瑟传说带回了英国。1137年威尔士主教杰弗里以拉丁文写就《不列颠诸王纪》,用五分之二的篇幅记载了亚瑟的事迹。1155年,诺曼诗人瓦斯参考杰弗里作品用法语创作韵文传奇《布鲁特传奇》,首次提出了圆桌概念。13世纪初,英国僧侣莱亚蒙根据瓦斯的材料写了一部韵文编年史《布鲁特》,叙述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的曾孙布鲁特抵达不列颠直至689年的历史,最后三分之一记述了亚瑟王的故事,标志着亚瑟王传奇进入中古英语文学。自莱亚蒙之后,亚瑟王故事在英语文学中绝迹而在法国盛行,随后传入德国、奥地利、挪威、冰岛、瑞典、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直至14世纪中叶英国才出现中世纪文学瑰宝双声体的《高文爵士与绿骑士》。
15世纪后半叶,汤玛斯·马罗礼汇集前此的英语和法语传奇,加以选译编排,用散文体写就辉煌著作《亚瑟王之死》,系统总结了中古关于亚瑟的传说。此后,亚瑟的故事不断为历代诗人采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斯宾塞的《仙后》以及19世纪桂冠诗人丁尼生所著《国王歌谣集》。
除了文学之外,亚瑟王传奇在绘画、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重大的文化现象,国外诸多学者都对亚瑟王传奇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与研究。从历史遗迹的考察到文化典籍的搜寻,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文化工作者尽力从历史残骸中复原亚瑟王传奇的真相;而小说家、诗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放纵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充满梦幻的笔触驰骋于中世纪亚瑟王的世界,为后人留下一部又一部的巨著名篇。自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的《薤露行》到美国诗人罗宾逊的素体独白叙事组诗《墨林》、《郎士洛》和《哀生》,从马克·吐温《亚瑟王廷的美国佬》到艾略特的《荒原》,自英国威廉斯的长诗《塔列森》到怀特的四部曲小说《从前与将来的王》,从斯坦贝克遗著《亚瑟王及其高贵骑士行传》到美国奇幻小说作家布拉德蕾的《阿法隆的迷雾》等作品,可谓将亚瑟王传奇故事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影视界也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以或浪漫或现实甚至是后现代的手法创作出风采各异的影视作品,阴暗的《亚瑟王神剑》,浪漫的《第一骑士》,梦幻的《阿瓦隆的迷雾》,历史的《亚瑟王》,各种作品不一而足,从另一个侧面既反映又推动了这一浪漫传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国内对亚瑟王传奇的译介纵览
国内对亚瑟王传奇的关注与译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译入期、空白期和繁荣期。
中国最早对亚瑟王传奇的提及,应该是1929年茅盾先生所著《骑士文学ABC》。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骑士文学的分类、历史及特点,详述了罗曼司从韵文体到散文体的转化,是国内关于西方骑士文学入门的佳作。但使国内对亚瑟王传奇有了系统全面了解的,当属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黄素封先生翻译,英国十五世纪汤玛斯·马罗礼所著的《亚瑟王之死》。该书汇集了几百年来英法有关亚瑟王的韵文故事,用散文体写就,总结了中古有关亚瑟王的传说,从此成为亚瑟王传奇的经典之作,而后世欧美文学借鉴或改写亚瑟王故事也大都以此为据。
随着西方影视文化对中国的侵袭,《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等玄幻魔法大片的引进与热播使众多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西方传统文化与神话传奇。2004年好莱坞史诗电影《亚瑟王》登陆中国,以其豪华的出场阵容、火爆的动作场面赢得了高额票房。但在众多专家的影评当中,枯燥的史实下传奇色彩彻底丧失的观点占据了主流。于是,有关亚瑟王的其他影视作品如1981年阴暗的《亚瑟王神剑》,1995年浪漫的《第一骑士》,2001年梦幻的《阿瓦隆的迷雾》得到挖掘。而借此契机,众多学者和出版机构纷纷开始了亚瑟王传奇的翻译和介绍。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黄素封先生翻译的《亚瑟王之死》,修订了原译本中人名和地名的归化翻译问题。同年,百家出版社以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为蓝本,出版了《亚瑟王之剑》。该书以极为精简的笔触讲述了亚瑟王传奇般的一生,以及他身边的十几位圆桌骑士的传奇故事,虽行文流畅,叙事自然,但内容较为浅薄,缺乏思想深度。
同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吴雪卿根据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人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译著的《亚瑟王传奇》。
200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刘福喜翻译的马洛礼所著《亚瑟王之死》,更名为《亚瑟王传奇》。而200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陈才宇的译本。
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保罗·杜赫提所著韩良亿翻译的《亚瑟王/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这本书是一套历史丛书的一本,浅显易懂,不再是故事性的叙述,掺杂了历史学家的观点,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些简单线索,以便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
总体来说,在国内有关亚瑟王传奇的翻译与研究相对于西方的热情差距较大。本世纪初期的翻译著作大都以故事简介为目标,缺乏严肃地对亚瑟王传奇进行研究的论述性专著的译作,不利于国内对西方这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国内对亚瑟王传奇的研究现状
相对于亚瑟王传奇相关作品有限的译著,国内对此传统文化及相关文学作品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所查到的文章来看,直接与亚瑟王传奇相关的论文仅有三十八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这些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有三:
第一类研究着眼于亚瑟王传奇所蕴含的主题,主要探讨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与典雅爱情。作为骑士文学的代表作品,亚瑟王传奇中的圆桌骑士无疑是欧洲封建制度下骑士精神的最佳代表。骑士的行为准则、骑士与贵妇人的典雅爱情以及骑士制度的发展和衰落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河北师范大学任媛媛的硕士论文“亚瑟王传奇中的骑士精神”从六个角度分析了传奇所倡导的骑士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肖明翰教授的“《戈文爵士和绿色骑士》中的考验主题和道德探索”①则从精神层面分析了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成长。
第二类研究则着重于亚瑟王传奇的演变对欧洲尤其是英美文学发展的影响。作为西方文学源流之一,亚瑟王传奇为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母题。其历险、爱情、宗教等主题,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渗入许多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作家,都可以从传奇中挖掘符合他们那个时代的题旨与意义,展现当代的思想和价值观。石卫华的《亚瑟王传奇对英国文学的影响》②以及冯晶的《简析亚瑟王传奇故事在英美文学中的意义》③是这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两篇。
第三类研究倾向于亚瑟王传奇中的女性研究。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对其女性地位与形象的挖掘是研究西方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剑梅的《女性版的“亚瑟王传奇”》、苗勇刚的《沉沉夜色寂寂朗星——亚瑟王传奇中女性形象》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包倩怡的硕士论文《亚瑟王传奇中的三类女性》分别对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分类、功能、建构方式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然而,在当前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盛行的学术氛围之下,作为西方文学文化传统源头之一的亚瑟王传奇在国内得不到广泛且透彻的研究无疑是一桩憾事。学术界和文化界十分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去分析亚瑟王传奇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的嬗变过程,梳理不同时代相关作品之间相互影响的脉络,探究时代与文学作品、作家与传统、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影响与互动。一来可以了解西方文学文化的历史源头与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分析并批判地接受现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想;二来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中西文学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互相契合来研究世界文学,在整合的对话性文明中提升对世界文学普遍性的认识。
注解【Notes】
①肖明翰:“《戈文爵士和绿色骑士》中的考验主题与道德探索”,《外国文学》6(2005):34。
②石卫华:“亚瑟王传奇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咸宁学院学报》2(2005):51。
③冯晶:“简析亚瑟王传奇故事在英美文学中的意义”,《科技信息》2(2009):98。
④赵柯:“失去神话光环的亚瑟王”,《新闻周刊》39(2004):69。
⑤苗勇刚:“亚瑟王传奇:文学与电影”,《电影文学》13(2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