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人研究当代史的新探索——评张三夕《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

2011-08-15陈富瑞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绯闻克林顿资料

陈富瑞

(陈富瑞,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责任编辑:袁艺林)

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了书名,心想除了“现代性”之外,还有一个名词叫“最后性”?当我正在为“最后性”大伤脑筋的时候,才明白,这是我的断章取义,应是“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是对20世纪末美国独立监察官斯塔尔发表的针对克林顿绯闻案的《斯塔尔报告》进行的解读。这时使我感兴趣的是文本,文本与历史是具有互文性的。而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文本又是如何反映的?回顾一下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20世纪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莫妮卡·莱温斯基之间发生了一场本想瞒天过海,不料却举世皆知的性爱故事。这个故事的每一个性接触细节,都被一个执著而铁面的独立检察官斯塔尔一点一滴地发掘出来,最后形成了长达445页的关于克林段绯闻案经过及其企图掩盖活动的“斯塔尔报告”。让其能够从“性”变成“文本”还要依赖于现代高科技的强势推动,1998年9月11日,美国国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这份报告的全文,一时间网路交通阻塞,举世瞩目。随着“斯塔尔报告”在因特网上的公开发布,克林顿1998年8月17日作证录像的公开播放以及美国国会弹劾总统的程序启动,克林顿绯闻案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成为世界人民不得不关注的一件世纪末的大事件。本书即是对这一事件的关注。若想要全面的了解这个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关系和各方反应,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

《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是张三夕教授对这一重大事件潜心研究的成果。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是专题性论述,通过十二章,全方位揭示或探讨克林顿绯闻案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如“性”转化为“文本”的文明机制,性文本发表方式的合法性来源,性欲的放纵和约束,个人隐私和公共事务的界限,“性关系”的法律定义,性生活方式的复杂性,婚姻的维持与危机处理等等。同时,该书的6、7、8、9、10、11 分别针对该事件所涉及到的主要当事人如克林顿、莱温斯基、特里普、希拉里、斯塔尔等重点人物利用专章进行了详细剖析,从党派之争、权力制衡、社会影响、人际关系、人物心理等角度详细阐释了每一个人物。第12章对这一案件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探讨了“美国总统弹劾制度的宪法基础及其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在具体的细节剖析之外,作者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美国总统弹劾制度”。本书的下编是一个资料翔实、排列细致的“大事记”,以“编年史”的形式全面而客观地展示了该事件的发展线索与各方面的广泛反应。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体现当代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林顿绯闻案”当时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我们更多的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以看客的身份在遥遥观望。当我们津津乐道地把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时候,有一个东方学者不仅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同时观察各方人士在谈论这一问题时的话语语境,陷入了深思,并多方收集资料,及时记录当时感受。本书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身上的历史责任感。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知识分子对时事的关注。作者张三夕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一个研究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学者,先生并没有钻进古代的世界,躲进自己的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在做古典文献研究的同时,也时时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关注国际局势。这充分体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关注当下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在对美国新闻事件分析的同时,先生也时时在和中国进行着对比观照,对其体制中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分析的很透彻,同时也积极思考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发展出路。先生对时事的关注不仅仅凝聚在这一本书里,在其博客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先生对当下问题思考的文章。其二,先生在思考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关注人类的自我救赎。在关于《斯塔尔报告》公布方式的合法性中,先生道出了自己的忧虑,“一位哲人说过,保持性生活的某种神秘,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斯塔尔报告》在互联网上的公布方式,显然在堵塞这条出路。人类的自我救赎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23)①《斯塔尔报告》作为一份弹劾总统的政治报告,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性文本,在互联网的公开发行所引起的广泛效应,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消极因素,“性,是隐秘的,一旦文本化就将其变为公开的”(15)。这个超越了极限的“性文本”将会对普通人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先生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焦虑。

第二,体现张三夕先生非同寻常的学术境界。先生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修养比较深厚,在本书中主要表现在先生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等方面:

(一)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本书的选题首先体现了先生非同一般的学术眼光。先生的学问做得很是开阔,他不仅关注中国古典文献和历史文献学,还把关注视野投向了国际的热点问题。本书虽然关注当时的新闻热点话题,但本书的内容却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炒作和故事转述。先生没有流于表面去关注这样一个热点,而是沉下心来对一个正在发生的当代重大事件所进行的同步学术研究,不仅有翔实的资料作为理论依据,还深思了事件发生背后的政治机制及其体制在运作中所体现出的问题。本书选题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作者探索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思考了一个历史研究的新问题,即当代人参与当代史研究的方式和当代人研究当代史的语境问题,因此在本书中他也大胆进行了一个新的研究尝试——对一些正在发生的影响范围广泛的重大事件进行同步研究,并关注个人在同步追踪过程中的观察视角、心态变化,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或结果。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对该事件的文献记载和意义研究的同步成为可能,这为当代人研究当代史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先生以学者的眼光和思路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民事或刑事案件,也不是一个一般的政治性案件,而是一个背后蕴藏着多层次、多方位复杂内幕或问题的特殊案件。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文本,是需要多重解读的。

(二)资料的翔实性和来源的可靠性。从1995年7月莱温斯基进入白宫实习到1999年2月12日此案落下帷幕,关于每个细节作者都有记录,包括当时共和党、民主党、主要代表人物各个方面的反应以及他们的讲话作者都有备案,可见作者掌握的资料是非常丰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资料性,在本书的下编写有“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小姐绯闻案大事记”,以编年体的方式详细记载了本案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读者提供了研究和阅读的便利。不仅资料丰富,作者还注重资料来源的可靠性。《斯塔尔报告》网上公开发行后,国内曾流行多个《斯塔尔报告》的译本,而更多的则是从新闻炒作的角度进行了翻译,只注重了时效性,缺乏学术性可言。作者通过互联网、国外朋友寻找了大量的原文资料进行比照,并自行翻译,力求准确,这也反应了作者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在资料收集的方法上,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采用了传统的剪报式与现代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几大册的简报资料,国内外报刊复印资料,因特网下载的资料,及时记录跟踪研究时的心态和当时的语境等,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占有第一手研究资料,既保证了资料收集的广泛性,又保证了资料来源的可靠性。

(三)突出的问题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本书的谋篇布局上。首先是书名——《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20世纪”,“最后”,“性文本”几个关键词简单、宏大而且霸气十足,那么如何解读这个大文本就成了作者和读者关注的中心问题。其次目录的设计——上编十二章逐章分析,下编大事记有据可查,章节标题也充分体现出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上编章与章之间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一步步抛出问题,引人深思,如“暴露总统隐私的限度何在”,“莱温斯基为什么要保留那条美丽而有精斑的蓝裙子”,“莱温斯基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希拉里为什么不与克林顿离婚”等。此外,每个章节下亦是用关键词的方式列举本章所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了作者的清晰的研究思路。这些关键词、句也是用问题来引领读者阅读思考的,如“如何解读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何为不适当的关系”,“弹劾辩论是否公开”等等,这些醒目的小标题对本章的论述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读者可以在看了这些小标题之后先有自己的思考,然后跟着作者去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在上编论述即将结束的时候,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为本书的继续研究提供了探讨空间。

(四)“后记”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一般书的后记记录了成书经过和作者所要感谢的人,而在本书的后记中作者不仅仅介绍了成书过程,重点在于他思考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反思了“克林顿绯闻案的了解对于一个关注此事的中国来说究竟说明了什么”?他列举了九个问题,从小到关乎每个人的问题大到关于道德、关于文化、关于法治、关于国家、关于现代政治的问题等,引领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得读者掩卷沉思之时能思考的更深更远,而不是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出版补记》和《后记》的写作时间相距十年,十年后作者重读此书,仍有它的现实意义,而且经过十年的沉淀,美国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也印证了先生当年推断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第三,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有它的独特用心。本书的设计蓝白相间,简单大气,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整个案件最重要的一环是最后被作为有利证据的蓝裙子——莱温斯基的一条蓝色连衣裙,这条裙子后来也被誉为将会成为一个“隐喻”或“象征”,永远载入史册。在本书的装帧设计上,蓝色也成了一个隐喻的象征符号,要想更好地解读研究克林顿绯闻案,本书也是一个重要的解读密码,犹如本书独特的蓝色书签设计一样。

1999年2月此案落下帷幕,1999年2月16日先生就完成了25万字的初稿,作者反应之神速,积累之深厚,令我们叹为观止。但非常遗憾的是本书未能及时出版,此书的出版延迟了整整十年,2009年8月才得以问世。虽然未能及时与读者见面,但时隔十年,《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的出版依然具有它空前的意义和价值,国内迄今仍无专门著作对《斯塔尔报告》进行解读,本书“成为了国内迄今唯一一部深入分析《斯塔尔报告》的著作”②,十年之后我们读来依然可以感知先生独特的洞察视角,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先生以学者的眼光,政治家的敏锐,心理学家的细致,史学家的严谨完成了这部25万字的著述,处处闪动着作者灵感的火花,融入了作者深刻的思考,更有许多学术追问蕴含其中。对于如今事业蒸蒸日上的希拉里来讲,读者也有更多的阅读兴趣,于是这本书就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学术性的书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注解【Notes】

①本书的原文引自张三夕:《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香港: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9年),以下只注明页码,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②见张三夕:《20世纪的“最后性文本”》(香港: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9年)的封面。

猜你喜欢

绯闻克林顿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布朗大学 『绯闻女孩』赛琳娜梦寐以求的名校到底魅力何在
奥巴马、克林顿收到可疑炸弹包裹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
资料哪去了/等
真实的谎言
田亮、郭晶晶:如临大敌的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