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演奏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1-08-15王欣欣
□王欣欣
在此次学校推广的课程改革中,我尝试的科目是手风琴演奏,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其上课形式本身就贴近于课改的模式。因此为了突出改革后的特色,我改变了原有的课堂内整学期一学到底的形式,以各种层次的演出为主线,结合学期末参加手风琴等级考试,顺利完成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特色,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为他们各自选择考级曲目中的曲子,乐曲弹奏成熟时,联系演出地点,小到幼儿园的节日联欢、学校的各式演出,大到市里组织的各类活动、节日庆典,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了他们的演出经验,又能够顺利拿到考级证书,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这次课程改革后的手风琴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是在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调换,还是在教学内容上的多元化,无疑是一次教学上的全新尝试。改革本身就是要构建新的符合现今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而素质教育本身就是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一、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第一学期课程模块设计中,我把一学期的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功模块,意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第二部分为技巧训练模块,意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互评,找出在演奏中的不足,逐渐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第三部分为作品表现与情感把握训练模块,意在学期末的几周里总结训练本学期练习的几首乐曲,最终达到考级水平。整学期通过三个部分的实践,逐步给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组建“手风琴艺术团”教师作为团长,学生作为团员,以假定或者真实的演出任务为目标,以乐曲的难易程度或者演出时间设定此次任务的课时量,在规定的几周内完成乐曲练习内容。师生的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兴趣。并且给彼此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
(三)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以往的教学因为课堂上学生多,所以往往老师在教学中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性。
1、参加演出的形式和演出学生的选择方面。在这次教改中我把学生分成专业能力较平均的几个小组,如果有独奏类的节目小组推荐一名优秀的学生,再在推进的学生中选拔出一名参加演出,如果有合奏类的节目,那就选择水平较高的一组参加演出。
2、在课上作业的选择方面。在整学期开始时要对全班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因为手风琴演奏课程是选修课,所以有些学生是有几年演奏基础的,有些学生弹过钢琴,有一定的键盘基础,而有些学生没有基础。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为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乐曲和练习内容,这样并不影响小组同学间的配合,反而有一种隐形的压力督促学生互相勉励。如果学生演奏能力较弱,教师则可以在学习阶段考试时搞一场小型的专业演出,也可以把阶段考试的形式改为去幼儿园或者敬老院,以慰问的形式演出,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演出经验,又完成了阶段测试。
二、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其实在这次教学改革上,我融入了平时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如何能让学生想学、爱学才是我上课时的真正目标。我总是对学生说,考上大学才是刚刚开始,考级或者比赛也不是为了拿证,只是让学生在每个学期里都有一个目标,每个学期都实现一个目标,这样在几年里就会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与小成功。虽然这些进步并不意味这什么,但是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在他就业前,这就是他自信的一部分。
三、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变为志趣,志趣可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而成功的真正秘诀正是兴趣。在为学生留作业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个性的不同,使他们自己对乐曲的风格各有偏好。爱静的女生往往喜欢舒缓的、慢节奏的曲子;有些男孩好动活泼,选择乐曲时往往偏好节奏较快、旋律风格明快的曲子,即使难点也愿意弹。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没有这样的偏好弹琴即没有了趣味、没有了意义。所以选择乐曲的风格要遵从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样对学生的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改革不仅是再在教学上的一次改革,更是在每名老师的思想上来了一次改革。这种改革无疑把教师的工作带入了新轨,我们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能够踏进这个社会开一个好头,这种思想上的变化,无疑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
[1]李未明.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业余)等级考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