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毒汤配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78例疗效观察

2011-08-13甘娟张华翁碧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5期
关键词:性病滴度梅毒

甘娟 张华 翁碧峰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传染性疾病。2005年底国家卫生部报道全国梅毒发病率为9.67/10万,广东省梅毒发病率亦迅猛增长,从1995年的1.81/10万增长至1999年的15.17/10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33.37%。梅毒在上报的8种性病病种构成比也逐年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25.40%[1]。作者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汤治疗梅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2]拟定。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间,符合上述梅毒诊断标准,并且能够完成疗程和配合随机观察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解毒汤配合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表现及血清血检查、病期、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服自拟中药解毒汤。方药组成:土茯苓50 g,紫花地丁、金银花、白鲜皮、甘草各10 g,白花蛇舌草、百部、野菊花各20 g。方药加减:硬下疳者加黄柏10 g,龙胆草6 g;全身出疹、色暗红加水牛角20 g,生石膏(先煎)40 g;腹股沟有硬结者加穿山甲、皂角刺各20 g;掌跖鳞屑多,色红者加生地黄30 g,丹参20 g;扁平湿疣者加浙贝母、黄柏各10 g。用法及疗程:水煎服,1剂/d,连服30剂;后每月初服7剂,每天1剂,半年后停药。

1.4 观察指标 ①症状、体征(皮疹、淋巴结等):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或退出试验时各诊查一次。②血清学: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或退出试验时各检查RPR一次。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各检查一次。④不良事件:在临床研究期间及之后的所有不良事件,不论是受试者感觉到的,还是被研究者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手段发现的,都应记录在不良事件栏中,并进行必要的随访。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在原皮损初残留浅表性斑痕或色素沉着斑,3个月内RPR滴度下降4倍或4倍以上,但不一定转阴。血清学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RPR滴度每2~3个月检查1次,连续3次阴性。未愈:梅毒性损害尚未完全消失,RPR滴度不下降甚至上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设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RPR滴度转阴情况比较 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h细胞亚群测定比较 见表4。

表1

表2 两组梅毒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梅毒血清反应素抗体转阴情况比较(例,%)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细胞亚群测定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细胞亚群测定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1

Th1 Th2 Th1/Th2对照组 39 治疗前组别 例数 前后对比10.68±2.35 3.25±1.24 4.21±3.24治疗后 22.33±5.68* 2.68±0.37 10.32±2.56*治疗组 39 治疗前 12.68±3.12 2.36±1.10 5.21±3.24治疗后 36.12±5.26*▽ 2.38±0.47 17.38±4.56*▽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全部病例临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梅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部分梅毒患者即使经过现代医学数疗程常规驱梅治疗,RPR仍然持续阳性不能转阴,防治形势严峻,危害极大。中国卫生部《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为苄星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盐酸四环素、多四环素、红霉素等[3],取得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中,对照组39例患者单纯运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疗法临床治愈率达到71.79%,治疗12个月后 RPR滴度转阴率达66.6%,治疗后外周血 Th1细胞、Th1/Th2增幅明显(P<0.01),说明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疗法对梅毒患者疗效确切。

但是,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疗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青霉素存在较多的过敏反应,其过敏性反应居各药物过敏反应之首,约占用药人数的0.7% ~10%[4];其次,苄星青霉素很难穿透血脑屏障,难以保持稳定,容易造成神经梅毒。因此,早期梅毒患者半年内血清未转阴者应作脑脊液检查,以排除或确定神经梅毒的可能;第三,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和血清抵抗现象的发生率较高,导致远期效果欠佳。本研究中,对照组21例RPR阳性患者治疗6个月后RPR滴度转阴率达到52.38%,而治疗12个月后RPR滴度转阴率也仅提高到66.66%。

梅毒属中医“杨梅疮”、“梅疮”等范畴,张景岳认为病者皮肤溃烂之处“其肿突红烂,状如扬梅,故尔名之”。中医学对梅毒有较详细的记载,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邪火化毒所致,《外科正宗》“夫杨毒疮都,以其形似杨毒,又名时疮,因时气乘变,邪气凑袭……总由湿热邪火之化……”。梅毒作为多器官疾病,中医重视辨病变之深浅与病变之顺逆。早期梅毒应及早透邪解毒,以防病邪内陷造成晚期严重病变。治疗上一般选用轻灵宣通、芳香透达之药,使体表微血管开发,毛囊汗腺舒张,局部免疫活跃,促进有害物质的转运、降解和排除。中药土茯苓长于治疗湿毒疮疡、梅毒及湿热蕴阻之证,系古来治杨梅疮要药。按照中医药性,青霉素亦偏苦寒,与宣通透达之中药合用,等同于去性取用,无害而有益。晚期梅毒病灶中梅毒螺旋体被消灭后,肉芽组织破坏吸收,缺损区由大量结缔组织填充,形成瘢痕。如发生在重要器官组织,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病情恶化,出现功能障碍。晚期梅毒患者更有肝脏命督亏损的潜在倾向,单一青霉素治疗易苦寒伤气,苦寒伤阴,而中医药能促进及功能恢复,有抗纤维化等作用。杨素兰[5]采用清利之法,以土茯苓为主药治疗,观察到中医药对早期梅毒、尤其是青霉素过敏或血清抵抗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梅毒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驱梅与保护患者并重作为科学治疗理念的医学新模式。

本研究中以清热解毒、化斑消疮为法,中药配合苄星青霉素对症对因,标本同治,降低血清固定和血清抵抗现象的发生率,治疗组中RPR转阴率由第6个月检测的60.6%提高到第12个月的86.9%。完成系统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Th1细胞数量和Th1/Th2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解毒汤配合苄星青霉素通过协调和增强机体对螺旋体梅毒的杀灭能力,降低血清固定和血清抵抗现象的发生率,缩短了RPR转阴时间,提高转阴率,从而加速梅毒患者的及早治愈,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的有效方案。

[1]陈永锋,郑道城.广东省1995~199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191-193.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0-186.

[3]中国卫生部.《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2000.

[4]何月光.新编临床用药指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7.

[5]杨素兰,汪锡尧.中医药治疗梅毒16例.辽宁中医杂志,2002,12(29):737.

猜你喜欢

性病滴度梅毒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常常听到的梅毒,你真的了解吗?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HBeAg和ALT滴度与恩替卡韦疗效的关系
美满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及血清滴度随访观察
1125例梅毒分析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